施昌魏
當今世界,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不斷涌現,科技競爭、人才爭奪日益激烈,科學技術對于理解世界、解決問題有著決定性作用。小學科學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接觸科學的起點,是激發學生科學興趣、進行科學啟蒙、幫助學生以科學思維認識世界的重要階段,新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做好小學科學教育“加法”呢?
重構課程內容,做好時空“加法”。科學教育要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出發,注重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理解自然與解決問題相結合。教室、實驗室是科學學習的重要場所,但科學學習還有更廣泛的天地——校園、社區、大自然,到處都有科學學習的資源,到處都可以作為科學學習的場所。“科學部落格”沒有固定的課程內容,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科書,從本質上說是學生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科學教科書——學生不再是課程內容的消費者,而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探究內容,通過共享發現成為課程內容建設的主體。
變革教學方式,做好實踐“加法”。毋庸諱言,“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灌”是許多教師授課最慣常的做法,“聽科學、讀科學、背科學、考科學”也成為不少學生最常態的科學學習方式。新課改以來,小學科學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做中學”成為科學課堂新模式。科學課堂應該將探究和實踐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創造”,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內在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在做事中完成學習,在解決問題和挑戰中培養創造創新能力。
變革評價方式,做好素養“加法”。許多學校的科學教育評價主要關注對科學知識的測評,這樣的評價已經無法滿足國家對未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應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思想、品性、知識、技巧、能力的綜合素質,其本質是解決真實情境復雜問題的能力。
強化學科保障,做好師資“加法”。新課改初期,許多學校的小學科學教師是兼職教師,科學課甚至成為“副科”“空課”。由于師資緊缺、資源不足等問題,許多科學教師的教學任務都比較繁重,相關部門和學校也應切實為小學科學教師減負,為高質量的小學科學教育保駕護航。
部門協作合力,做好資源“加法”。教育資源是高質量教育的基礎和保障,應該由社會各部門協作合力做好科學教育資源的“加法”。
近年來,全社會對科學教育高度關注,科技資源向教育資源轉化正在提速,科學家群體關注青少年人才培養、科技資源服務科學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鏈式反應也正在形成。希望全社會通力合作,給學生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