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 王琳 薛志宇
【摘 要】儒家文化在我國具有上千年歷史,是我國民族文化瑰寶,不僅對古人的言行舉止具有指導作用,也對現代人的思想道德具有借鑒作用。近些年國內興起一股國學熱潮,儒家文化作為國學代表,成為當代人學習的典范。加上儒家文化本身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吸收百家所長,自然能夠吸收現代文化與精神,促進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使得儒家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本文簡單介紹了儒家文化的內涵,并分析了目前儒家文化發展現狀,從思想道德、文化和時代精神三方面分析了儒家文化創新發展路徑,促進儒家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儒家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9—046—03
引言
我國的儒家文化誕生于封建社會,當時為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儒家文化已經深深扎根于我國民族文化中,成為古人的言談行為準則和思想道德典范,也影響著現代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雖然儒家文化中有封建文化糟粕,但應該辯證的看待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治國”思想、“見賢思齊”思想和“仁義禮智信”思想等寶貴思想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正能量,并且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成為現代人的座右銘和行為準則,因此現代人應該辯證看待儒家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的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與現代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煥發新生機。
一、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從春秋時期誕生開始發展至今是不斷演變的,現代人看到的儒家文化和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有一定區別的,后人對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不斷豐富,與當時主流思想不斷融合,使得儒家文化能夠適應當下的文化潮流和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不斷演變成為今天人們看到的樣子。因此現代人對儒家文化具有以下基本認知:一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對當時的封建機制是認可的,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是想改良當時的政治環境,并使其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二是儒家文化它是一種社會治理哲學、人類的行為準則和思想規范,是基于社會治理而產生的機制。儒家文化明確了基層人民的訴求和憧憬,并且將家國社稷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要求儒家學子心懷天下與百姓。因此無論是早期大儒孔子、荀子和孟子,還是后期的王陽明,都主張通過儒學去治理國家,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創建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三是儒家文化以倫理關系為核心,主張修身養性,并以君子德行為行為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和思想道德。古代的三綱五常就是儒家文化中倫理關系的體現,統治者也可以通過儒家文化的倫理關系來統治人民的思想和行為。
二、儒家文化發展現狀與當代傳承
(一)儒家文化發展現狀
儒家文化發展至今已經有兩千年歷史,其中的經典言論依然被現代人學習,并按照儒家文化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但是很多儒家文化經典著作都是以文言文寫成,現代人讀起來晦澀難懂,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才能弄清楚儒家文化經典著作的文字含義,才能真正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人們要認識到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儒家文化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路和參考,能夠提高我國人民的個人修養,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人才基礎和思想輿論基礎。而且儒家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適應性,能夠適應當下主流文化思潮,能夠吸取百家文化長處,與現代文化和時代精神融合,通過人們的不斷學習和融合,使得儒家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雖然儒家文化在我國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傳承和創新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缺少傳道精神。很多人雖然喜歡儒家文化,但是缺少知行合一的精神,僅限于自己喜歡,并沒有將其分享出來,讓更多人喜歡和熱愛,沒有像孔子開壇講學一樣來宣傳弘揚儒家文化,使得儒家文化只是在一個小圈子流行,難以成為大眾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是缺少協同精神,各個儒家文化愛好者試圖通過一己之力來宣傳弘揚儒家文化,但是忽略了自身力量的局限性,例如在建設儒家學院和開展儒家文化宣傳活動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往往個人難以承擔,就不得不作罷,其實眾多儒家文化愛好者眾籌資金,就可以籌到一筆資金來建立儒家文化學院或者舉辦儒家文化宣傳活動,雖然我國目前建立了一部分儒家協會和儒家文化愛好組織,但是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缺乏協同協作精神,難以將儒家文化高效高質的發揚壯大。
(二)儒家文化當代傳承
首先現在有很多知識分子通過互聯網來宣傳儒家文化,也會通過一些線下活動來推廣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線上線下雙線發展模式,例如很多儒家文化的推崇者通過在網絡上發表宣傳儒家文化相關的文章和視頻來推動儒家文化的創新發展,儒家文化從原先的知識分子階層下沉到普通百姓階層,通過借助互聯網來讓更多人了解儒家文化,從而達到宣傳弘揚儒家文化的目的,使得普通百姓推崇儒家文化的人數不斷攀升,加上很多中小學也開始流行國學,也開始將儒家文化作為中小學生國學學習的重點內容,很多中小學生從小就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具備了一定的儒家文化素養。因此通過線上和線下雙線模式的宣傳弘揚,儒家文化在我國民間得以快速發展壯大,儒家文化得到了有效的繼承和弘揚。
其次是儒家文化正在從一種修身治國的思想變為人們的信仰,并且儒家的義理也逐漸變為儒家的教理。很多學者不僅將儒家文化當做一種文化,而是一種信仰,例如著名學者湯一介、張立文和陳來等,都對儒家文化格外崇拜,對儒家文化的修身治國的道理和言論深信不疑,正是因為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信仰,儒家文化的愛好者逐漸變為信仰者,這部分人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宣傳和發展儒家文化,加大對儒家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并通過線上線下雙線模式加大對儒家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喜歡和崇拜儒家文化,不斷增加儒家文化的信徒數量,用儒家文化教化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都能夠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中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達到發展和弘揚儒家文化的目的。
最后我國儒家文化以書院熱和禮儀熱的形式流行起來。很多儒家文化愛好者為了更好的宣傳弘揚儒家文化,自發建立了民間組織,很多地區都建立儒家文化愛好俱樂部和儒家文化協會,通過搭建道場和進行儀式的方式來弘揚儒家文化,并建造了很多名為陽明精舍的儒家文化書院,在書院中開展儒家文化的學術研究和講座,讓更多人了解儒家文化。同時很多儒家文化信仰者也將儒家文化和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興起一股祭孔熱、讀經熱和漢服熱等等,通過祭奠孔子來宣傳儒家文化和精神,通過讀經來研習儒家文化經典著作,通過穿漢服來了解儒家的禮儀等等,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儒家文化宣傳發展方式也能夠收獲很多人們的喜愛,對儒家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并對儒家文化產生極大興趣,促進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發展。
三、儒家文化創新發展的意義
首先儒家文化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國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眉目,中國人有了經濟發展上的自信,就更需要民族文化上的自信和復興,而儒家文化則是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復興民族文化,就必須創新發展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因為儒家文化蘊藏著我國上千年的民族精神,例如仁義禮智信這些優良品質,都是源自儒家文化,只有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提升,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其次是儒家文化是解決中國現代文明疾病的必然選擇。雖然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民物資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人們的個人修養還有待提高。而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內核正好是治療這些文明頑疾的良藥,能夠樹立國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豐富國民的精神文化世界,能夠讓人們看到金錢和物質以外的美麗世界,讓人們能夠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一起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努力。
最后是儒家文化本身就具有創新力和永久生命力。儒家文化之所以經過兩千年的發展仍被人們推崇,正是因為儒家文化能夠吸收百家所長,為己所用。儒家文化揭示的人間真理放諸四海而皆準,跨越時間和空間,是人間的至理名言,能夠一直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儒家文化也能夠在當今社會融合新潮流和新文化,使其煥發新生機。之所以對儒家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就是因為儒家文化本身具有創新發展的潛質和不竭的生命力,而且憑借這種生命力可以讓人們提高自身修養,為國家發展奠定文化和思想基礎。
四、儒家文化創新發展路徑
(一)提高儒家文化愛好者的傳道協同精神
要想實現儒家文化的創新發展,就必須提高儒家文化愛好者的傳道協作能力,因為儒家文化愛好者是儒家文化最主要的傳承和弘揚者,儒家文化愛好者肩負著巨大的傳道使命。很多儒家文化愛好者都是學者,以學術研究和著書立說見長,但是在民間的影響力有限,影響力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有一部分儒家文化愛好者只是單純喜歡,并沒有繼承和弘揚儒家文化的意識,因此需要提高儒家文化愛好者的傳道協作意識和能力,在舉辦儒家文化活動過程中加強對儒家文化愛好者的宣傳教育,提高這些人的傳道意識和協作意識,并利用互聯網進行簡單的傳道活動,例如拍一些儒家文化活動視頻或照片發布到抖音、快手或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臺,讓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愛好者也可以加強合作與溝通,建立儒家文化宣傳組織,定期開展線下宣傳活動,讓更多人參與到儒家文化活動中來,更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二)確立儒家文化標準
所謂的儒家文化標準是指一些儒家文化活動內容、流程和注意事項等,實現儒家文化活動的組織化,這樣才能更好的創新和發揚儒家文化。可以將祭祖、拜孔、讀經和習禮等納入儒家文化的規定活動,按照這個標準來開展一系列的儒家文化活動,同時也要制定一些宣傳儒家文化內容的文字資料,讓更多人嚴格遵守儒教禮儀和規定,讓儒家文化活動更加有序開展。大力推廣儒家協會,提高儒家協會的社會影響力和法律地位,提高儒家文化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這就需要各地的儒家文化組織形成一個大聯合,形成規模效應,提高儒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
(三)融合現代文化與精神
在現代社會,儒家文化要不斷融合新文化和新精神,適應當下的文化潮流,才能取得創新性發展。例如儒家文化誕生于封建社會,存在重農抑商思想,但這與我國工業化大國發展目標相違背,因此需要將這些過時的文化思想剔除,保留重農抑商的核心思想——國泰民安,這樣就可以使得儒家文化煥發新生機。儒家文化的創新發展也要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人們接觸新潮流新文化的主要路徑就是互聯網,因此要想傳播和弘揚儒家文化,也要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制作一些儒家文化宣傳視頻或文章來發布到網絡上,讓更多人了解儒家文化。其次也要將儒家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例如將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賦予儒家文化新時代的文化內涵,讓儒家文化為構建人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更多歷史文化基礎和可能,樹立人們正確的三觀,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促進人才成長,使得人才能夠為社會和國家發展出力,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推崇的入仕境界。
五、結語
儒家文化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具有頑強生命力,是任何歷史時代和任何國家都推崇的精神與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之所在,因此儒家文化在新時代也有其時代價值,不僅可以用來提高個人修養,規范個人言行舉止,還可以塑造人們的理想與抱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因此儒家文化愛好者需要通過新技術、新文化和新精神來包裝和弘揚儒家文化,使其與時代精神和文化融合,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和行為指南,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儒家文化發展,還有利于促進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
參考文獻:
[1]韓中誼.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儒學創新并服務現代治理研究[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9(1).
[2]李承貴.在傳承與創新中推動儒學的開展——基于“人類精神生命”維度的思考[J].孔子研究,2018(7).
作者簡介:李瀟(199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書畫藝術;王琳(1980—),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字體設計;薛志宇(1992—),男,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