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晶,是蘊含著豐富紅色資源和厚重文化內涵的先進文化形態。
在中小學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既是新時代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中小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遵循教育規律、打造自身特色的應然選擇,更是廣大中小學生實現自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實然路徑。
廣州市回民小學,是廣東省內唯一的一所回族子弟學校及少數民族學校。學校所處的光塔街社區,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精品社區。學校附近的廣州起義路,因廣州起義指揮部而得名。1927年,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人在此發動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紅旗從此在羊城上飄揚。因此,廣州起義紀念館,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校所處的地域和社區,有著與生俱來的紅色文化基因,自然也成為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助力。但是,如何巧妙利用好這些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使之與學校“以人為本,美善和諧”的辦學理念深入融合,與學生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深度關聯,在既積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為學生的精神發育打下健康的、積極的底色成為我們亟待破解的現實命題。
生長在廣州這種現代發達都市的孩子,要引領他們在認知和了解身邊的紅色文化的基礎上,認同并且牢固樹立紅色文化意識,需要我們老師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
2019年,鑒于區內紅色史跡資源豐富,為拓寬中小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路徑,廣州市越秀區少工委決定成立新時代紅色史跡講解服務隊。學校敏銳捕捉到這一舉措的積極意義:將學生的形象氣質、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責任心、使命感、愛國情懷都融合在紅色講解服務中。鑒于此,學校積極響應,迅速行動,組織四到六年級各民族學生,招募小小紅色講解員,并成立了新時代紅色史跡講解隊和回民小學講解分隊,成員包含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在越秀區的紅色場館,為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提供紅色講解服務,切實做到講好紅色故事,育好時代新人。
起點與目標之間從來沒直線。一名優秀的小小紅色講解員的養成絕非易事,它需要校家社多方協同的努力與付出。
小天是回民小學的一名回族學生,他最初加入紅色講解隊的契機源于一次偶然的心靈邂逅。那是一個秋日周末的下午,他和父母一起去廣州起義紀念館打卡參觀。走進廣州起義紀念館時,陽光明媚,秋風送爽,黃墻綠樹,在參觀的過程中他恰巧遇到了一場紅色文化講座。主講人是一位資深的紅色講解員,他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中國革命早期的艱難歲月和無數英雄先輩的英勇事跡,這場講座深深打動了小天,讓他對無數革命先輩奉獻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到學校,小天立刻報名參加了學校大隊部發起的小小紅色講解員的招募活動。經過一系列嚴格的面試和培訓,他終于成為一名小小紅色講解員。
但事情的發展并沒有像小天最初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長達5千字的稿件,他用了整整兩周才艱難啃下。原本以為可以勝任了,他便自告奮勇去紀念館小試牛刀。剛來到紀念館時,他還只是二樓的講解員,但在最初的幾次現場講解中,他便常常因為緊張而出現口吃、忘詞、不能準確回答觀眾提問等問題,這讓他感到十分沮喪。
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鼓勵下,小天開始明白,加入紅色講解隊只是第一步,要想成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小小紅色講解員,自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看著一張張舊照片、一部部舊影像、一行行文字簡介、一幕幕歷史情景,那一眾革命先烈的事跡慢慢在小天的腦海閃現,他開始追問:自己怎么可能會被這小小的困難就嚇退呢?
于是,小天開始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訓練:反復練習講解稿,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爛熟于心;向指導老師學習請教,不斷改進提升講解技巧;為了不讓自己怯場,也為了讓自己的講解更完善,他邀請同學和老師來當聽眾、提意見;此外,他還觀看了許多優秀講解員的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表達技巧和控場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天的講解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他不僅能夠流暢地講述黨史故事,還能根據不同聽眾群體的特點來靈活調整講解的內容和方式。例如,在為小朋友講解時,他會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結合一些小故事和互動環節,使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在為大學生或機關單位講解時,他會更多地引用史料,以增強講解的道理。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小天的講解水平與日俱增。他萌生了拿下廣州起義紀念館一整棟樓講解任務的想法,經過老師們的耐心指導和自己的不斷努力,小天終于把廣州起義館兩萬字的講解稿都背下來了。在2024年8月12日這一天,成功挑戰兩層樓全程帶講。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使得小天在紅色講解隊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隊伍中的佼佼者,也成為廣州起義館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隨著講解經驗的積累,小天逐漸成為紅色講解隊中的骨干成員。他不僅負責日常的講解任務,還參與了學校多項大型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在全校性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中擔任主要講解員,向全校師生宣講了刑場上的婚禮,周文雍、陳鐵軍夫婦英勇事跡。
在紅色講解隊的經歷中,小天不僅學到了豐富的黨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深入學習和講解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他深刻體會到了在廣州起義中,先輩們為了國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犧牲。他被那些無私奉獻、英勇奮斗的革命先輩精神深深打動。這不僅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也堅定了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他清晰地意識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
紅色講解隊的經歷對小天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這段經歷在他的心靈深處種下了紅色基因的種子。對紅色歷史的深入學習和了解,對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熟悉與講述,不僅增長了他對紅色中國來之不易的深度認知,讓他在這種學習與思考中堅定了“四個自信”,這種觸及靈魂與價值觀的“學思行”必定將對他今后的健康成長產生極為深遠的積極影響。
其次,這段經歷極大地提升了他的綜合素質。由最初的緊張,到現在的從容;從最初的磕磕絆絆,到現在的表達順暢;從最初的背誦講稿,到現在的因人而異的講解……顯而易見,小天不僅掌握了豐富的黨史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知識的掌握和方法的運用之下,多種綜合素養和能力的習得與養成,是紅色講解隊活動項目帶給小天的又一大收獲。
當然,在紅色講解隊這一活動項目中,得到成長與收獲的不只是小天和他的隊友伙伴,一起成長的還有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學校。
回民小學大隊部通過“講好廣州紅色故事,融和民族團結教育”這一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學習了解廣州紅色歷史知識,既涵養了學生的民族團結情懷,讓紅色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讓紅色成為全體師生的精神底色;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還不斷拓展創新了學校特色育人的實踐路徑。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新時代背景下的立德樹人,不要將場域囿于學校,要打開門來辦教育,既要將校外有效、有益、有趣的資源引入校園、引進課堂;同時,也要想方設法,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向社會,用社會上各種健康、積極的課程資源作為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校內校外相結合,課內課外有融合,這是當下學校育人路徑上的應然選擇。
與此同時,小天和紅色講解隊的成長還在告訴我們,學校在開展課程思政的時候,要盡可能去破解“兩張皮”的問題。如果脫離現實生活的感受、缺乏有效情境的創設,無法令孩子們感同身受,那結果往往是老師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孩子們在臺下昏昏欲睡,思政課的低效與無效便成為難以跨越的怪圈。而以適當的活動與項目作為載體,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再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巧妙地融為一體,孩子們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升、好習慣的養成、精神底色的烙印便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實現。因此,立足學校的實際,深度對接區域資源,開展項目式學習,這是當下學校課程思政的實然選擇。
(作者單位:廣州市回民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