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崔翔
技法點撥
高考作文發展等級“有創新”這一考點的最后一條要求是“有個性色彩”。考生在寫作時,在選材與行文方面,唯有做到“文”中有“我”,見解才會深刻,才能呈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
1.有“我”的真知灼見
一篇作文的品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沒有真知灼見。真知灼見既是寫作的導因,也是作文質量高低、價值大小、生命力強弱的關鍵。要使作文具有真知灼見,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有超越一般的眼光。即在常識、定論的基礎上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的觀點。所謂集天下精華,成一家之言。考生既要博采眾長,又要超越眾人。(2)有高尚健康的情感、思想。高尚健康的情感、思想,常給人以心靈的啟發和鼓舞,也直接決定著作文的立意與境界。而高尚健康的思想可以從人生態度和社會觀點兩個方面來表現,包括正確評價別人、正確看待自己、與別人融洽相處、繼承傳統美德、提高個人修養、培養意志品德、關心人類社會等。(3)有強烈的時代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關注自然和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就是將一顆審美之心放入大自然中,抒寫人與自然相知相融的和諧之境。關注社會,就是關注生活中、社會里大大小小的熱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在作文中表現出來,使作文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4)具有歷史感和預見性。考生要能站在歷史的高度,無論是借古喻今、借古論今,還是古今相較、古為今用,游刃有余地拉近與各方面的距離;能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未來進行預測,并提出具體超前的觀點。
2.有“我”的真才實學
能不能抒發真情實感,能不能抒寫真知灼見,關鍵在于有沒有真才實學。作文是對考生認識水平、文化底蘊和表達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字詞句篇、思維邏輯、文化知識的綜合訓練,是情義理智信的相互滲透和熔鑄,是知識、智力、能力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精神戰斗,是“外在內化”和“內在外化”的獨創性心智勞動。這種心智勞動,不僅要求考生心中要有“貨”,胸中要有“譜”,手頭要有“準”,而且還要有把這一切形之于外的硬功夫,既要有“真才”,也要有“實學”。
范例分析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你當然可以說生活充滿無限可能,但到頭來,每個人也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
對于這樣的認識,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維分析】
這是一道沒有出現“有人說”,但仍需要人我對話的作文題。“你當然可以說”說明材料是對“你”說“生活充滿無限可能”的回答——“但到頭來,每個人也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針對這種認識,“你”該如何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和態度呢?在回答之前,考生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是就個體經歷而言嗎?“你”“說生活充滿無限可能”的意圖是什么?材料的敘述者持怎樣的論斷?隱含了怎樣的態度?形成這種態度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持這種態度會對一個人的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針對其問題怎樣勸說或反駁以消解其消極的情緒?可以提出怎樣的主張闡述你對生活的看法和態度?
從平等對話的原則出發,考生可以站在材料敘述者的立場,分析其這樣說的合理性。可以從雖然“生活充滿無限可能”,但“每個人也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的原因入手,承認生活具有“充滿無限可能”的特點,但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志趣選擇某一種生活,一旦選擇,就將充滿無限可能的生活變成了確定的一種。但為什么“你”還要說“生活充滿無限可能”呢?“你”可以從“生活充滿無限可能”背后個體生活的多種可能來闡述自己的理由,并指出雖然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但這一種生活對自己而言十分珍貴,賦予自己的人生以不一般的意義。
從消解材料敘述者沮喪的情緒出發,考生可以看其論斷中是否存在邏輯漏洞,如果有,抓住其邏輯漏洞展開分析與勸說。“但到頭來,每個人也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顯然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對此,考生可以舉出一些反例來闡述分析,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創造生活的無限可能的意義,呼吁每個人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要積極探索、嘗試。從探究材料敘述者的心態出發,考生可以分析其論斷的消極影響,進而更深層次地挖掘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生活可塑性之間的關系,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突破人生的困境,去創造生活的無限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果缺少對話意識,找不到材料中的問題,沒有針對性,很容易滑到談“何為生活”“怎樣選擇”“一種生活”“別人經歷的生活與自己經歷的生活”之類的話題,偏離題意。
因此,考生在寫作時不僅要讀懂材料的隱含信息、隱含要求,還要能根據材料的要求“喚醒”自己的學習積累,并有效地運用到寫作中去,使文中有“我”,展現出個性經歷與真知灼見。
【寫作示范】
生活的無限可能
◎一考生
有人對生活有這樣的認知:“你當然可以說生活充滿無限可能,但到頭來,每個人也只是經歷其中一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意味著未來的不確定,我們可以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未來生活的可能性進行無限拓寬、填充。只要我們對某種生活的可能性充滿向往,并為此前行、努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實現我們所期待的目標的。拋去種種現實的桎梏與枷鎖,生活就是天馬行空的各種可能性的集合體。
可脫離現實的生活只是空中樓閣。人的生命長度、生命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把生活的每種可能性都探索實踐一遍,而且也不是每個天馬行空的想象最終都能落地生根。一旦可能性落于現實生活的土壤,就可能因種種現實被扼殺,好比陶淵明因缺乏“生生所資”走入官場,李賀因犯父諱一生與政治無緣,人們往往只能在無限可能性中選取一種最可能實現的走下去,使其成為自己的生活經歷。
但“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并不意味著其他生活的可能性就不存在。有的人可能很幸運,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符合心意的“可能”,并甘之如飴地一直走下去,如安德魯·懷爾斯從10歲立志證明費爾馬大定理,選擇成為一名數學家,最終解決了這個困擾數學界三百余年的難題;但有的人可能未必如此幸運,踏上了一條不盡如人意的可能性之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知道并不是經歷其中一種就意味舍棄其他可能性,它們依舊存在,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隨時改道的可能。
若我們能意識到這點,即使經歷某一種人生,生活依舊是各種可能性的集合——重要的是隨時有改換可能性的勇氣與決心,而非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正如陶淵明做了彭澤縣令后深覺“心為形役”,便毅然辭官,“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完成了可能性的轉換,最終收獲了“悠然見南山”的安靜恬適;又如聶赫留朵夫在過了幾年軍隊生活墮落成紈绔子弟后,決定向瑪斯洛娃贖罪,幫助她重獲新生,逐漸走向人生、人性的“復活”。
不過,在當下,談論“生活有無限可能,但每個人也只是經歷其中的一種”,也在提醒我們:不要因為可能無限而迷失前行的方向,不要因為有過多的選擇而患得患失。當今社會,隨著包容度的提升和通訊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不被理解、看好的人被主流接納,越來越多聞所未聞的可能走入人們的視野。我們似乎應該變得更加自由,而現實卻是許多人陷入了信息過載的迷途,在無限的可能中消磨徘徊、在取舍中猶豫躊躇,最后錯過了許多可能。這本質上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把可能性變為人生經歷的關鍵在于不遺余力地踐行。
所以,去擁抱踐行有無限可能的人生吧!即使只能經歷一種生活,我們只要心懷勇氣與魄力,生活就有無限可能。
◆點評
作文開篇首先肯定材料中認識的合理性,從生活的客觀特點、人的主觀努力兩個角度論證了“生活的無限可能”的存在,然后論證了材料中認識的不盡合理之處。接著進一步探究了材料的語境,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在“無限”與“一種”的思辨之間,指出活出人生精彩的“關鍵在于不遺余力地踐行”。文中有深刻獨到的思考,有思辨縝密的語言,有構思的突破創新。文中注重對話意識,我手寫我心,富有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