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是中國藝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舞蹈、不同時代舞蹈形成了不同的審美創作理念和審美藝術風格。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舞蹈的藝術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藝術創作及審美觀愈發得到人們的重視。舞蹈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還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達了深刻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特征。然而,舞蹈的創作與審美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社會、歷史、民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多維視角下共同塑造了舞蹈藝術的審美觀。因此,對舞蹈創作審美觀進行探析,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深入解析其背后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舞蹈的發展提供更為全面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 藝術欣賞視角下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
從藝術欣賞視角開展舞蹈藝術創作,需要對舞蹈創作審美觀進行解析,深化對舞蹈藝術審美的深刻認識,從而提高舞蹈創作品質,推動舞蹈創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1.1 肢體動作美
在舞蹈藝術中肢體動作是構成舞蹈語言的基礎元素,肢體動作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感官,是舞蹈審美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肢體動作美不僅在于動作本身的形態、力度與節奏,更在于這些動作如何被編排、組合,以形成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舞蹈語匯。舞蹈家借助身體的柔韌性與力量,展現出千姿百態的動作造型,這既是對人體極限的挑戰,也是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例如,在古典芭蕾中,舞者的每一個跳躍、旋轉都力求達到極致的優雅與輕盈。《天鵝湖》中的白天鵝舞者就使用流暢而精準的肢體動作,傳達出角色內心的純凈與高貴。這種美不僅體現在舞者技術上的精湛,更在于他們能夠巧妙地運用肢體語言,講述動人的故事,傳遞深刻的情感,讓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心靈也能得到深深的觸動。又如現代舞舞蹈作品更加注重肢體動作的創新與自由表達,打破了傳統舞蹈的規范與束縛,鼓勵舞者探索身體的新可能。例如,在皮娜·鮑什的作品中,舞者常常以非傳統的姿態和動作,展現人體在空間中的動態美,這種美不在于形式的完美,而在于對人性、社會等議題的深刻挖掘與呈現。舞者在舞蹈表演環節展現這些肢體動作,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超越形式本身的震撼與共鳴,使舞蹈藝術的美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1.2 音樂結構美
音樂與舞蹈自古以來便是不可分割的藝術雙生子。音樂結構美,在舞蹈藝術創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音樂結構能為舞蹈提供節奏與旋律的支撐,更能使舞蹈情感與意境得到有效的營造。音樂的結構涉及旋律、和聲、節奏等元素,將音樂結構與舞蹈動作緊密結合,能共同表現出舞蹈作品的整體美感。在古典舞中,音樂往往具有嚴格的曲式結構和旋律線條,音樂結構的合理化設計能為舞蹈提供清晰的結構框架和情感導向。例如,《胡桃夾子》中的舞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與舞蹈動作的輕盈跳躍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一種歡快而夢幻的氛圍。音樂的結構在這里不僅是舞蹈動作的伴奏,更是推動舞蹈情節發展、深化主題思想的關鍵因素。而在現代舞或當代舞中,音樂結構一般更加自由多變,甚至有時會出現無聲或環境音效的運用,這就要求舞蹈家在音樂與舞蹈之間建立更為靈活而深刻的聯系。例如,在一些現代舞蹈作品中,音樂往往會以電子音樂、自然聲音或即興演奏等非傳統的方式呈現,進而創造出全新的審美體驗。音樂在現代舞蹈創作中,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而是與舞蹈動作共同構成了新的藝術語言,探索著人類情感與存在的無限可能。
1.3 精神內涵美
舞蹈是肢體與音樂的結合,更是精神與情感的傳遞。精神內涵美是舞蹈藝術體系中最為深刻、最為持久的魅力所在。音樂舞蹈的內涵關乎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以及文化價值,是舞蹈藝術與現實世界、歷史傳統、人類精神進行對話的產物。例如,在民族舞蹈中,精神內涵美往往與民族的文化傳統、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具體而言,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如藏族的鍋莊舞、苗族的蘆笙舞、傣族的孔雀舞、瑤族的長鼓舞、布依族轉場舞等,都蘊含著各自民族的歷史記憶、生活哲學和審美追求。這些舞蹈中借助特定的動作、節奏和服飾,能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遞民族精神的堅韌與樂觀,使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共鳴與尊重。而現代舞精神內涵更加抽象、多元,多探討人性的復雜、社會的矛盾、生命的意義等普遍主題。例如,楊麗萍的《雀之靈》舞蹈中,舞者借助靈動的肢體語言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現了生命之美、自然之美,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考,并且舞蹈作品中這種精神內涵的美,實際上超越了形式與技巧的層面,觸及人心最深處的情感與思想,使舞蹈藝術成為一種跨越時空、溝通心靈的藝術形式。
1.4 情感表達美
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美是舞蹈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能讓舞蹈不僅是動作的堆砌,而是成為情感流動的載體,使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舞者的喜怒哀樂,體驗到情感的共鳴與升華[1]。具體分析,舞蹈中的情感表達往往通過舞者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動作力度以及節奏變化等多種手段來實現。舞者的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呼吸,都是情感傳遞的細膩筆觸。在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舞者們通過細膩的動作和表情,將兩位主人公之間純真而悲劇的愛情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當朱麗葉得知羅密歐死訊時的那段獨舞,舞者通過緩慢而沉重的步伐、低垂的頭顱以及哀傷的眼神,將角色內心的絕望與悲痛展現得扣人心弦,讓觀眾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份失去愛人的痛苦。同時,情感表達的美還在于舞蹈作品能激發觀眾的聯想與想象,使舞蹈作品超越具體的情節與場景,觸及更廣泛的人類情感共鳴。例如,現代舞作品《春之祭》中,雖然講述的是關于生命、死亡與再生的古老主題,但舞者使用強烈的肢體動作和激昂的音樂,能讓觀眾感受到舞蹈中對生命力量的贊美、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好奇,以及對生命循環不息的深刻理解。這種情感表達超越了時間和文化的限制,讓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鳴點。
2 個體審美心理視角下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
2.1 專家審美心理
在舞蹈藝術創作的審美觀中,專家審美心理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專家審美心理具體指舞蹈編導、舞蹈評論家、舞蹈教育家等舞蹈領域的專業人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中形成的獨特審美視角與評價標準。舞蹈專家群體的審美心理往往關注舞蹈作品的藝術性、技術性,還注重深入剖析其文化內涵、情感表達和社會價值,體現了舞蹈作品的專業性、深度與廣度。
專家審美心理強調舞蹈作品的原創性、技術難度與藝術表現力。他們往往能從舞蹈動作的編排、節奏的處理、音樂的選擇與舞蹈主題的契合度等多個維度,對舞蹈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評判[2]。例如,在楊麗萍的舞蹈作品《云南映象》中,專家們不僅贊賞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視角、生動的肢體語言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更對其在舞蹈編排上的創新、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以及作品所傳遞出的深刻文化內涵給予了高度評價。《云南映象》這部作品使用豐富的民族舞蹈元素,展現了云南地區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并且楊麗萍在舞蹈創作中對舞蹈語言進行創新運用,能將傳統舞蹈與現代舞技巧相結合,使得舞蹈動作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現代感,這種藝術創新正是專家審美心理所推崇的。此外,專家審美心理還注重舞蹈作品的社會價值與影響力。專家們認為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應具備藝術美感,還應能引發社會共鳴,傳遞正能量。如由邰麗華領舞的舞蹈作品《千手觀音》,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深刻的主題內涵,贏得了專家的廣泛贊譽。《千手觀音》作品借助聾啞演員的精湛表演,展現了殘疾人群體的堅韌與美麗,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專家們在欣賞這部作品時,不僅被其藝術表現力所折服,更被其背后所傳遞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所打動。
2.2 大眾審美心理
與專家審美心理不同,大眾審美心理更加注重舞蹈作品的直觀感受、情感共鳴與娛樂價值。大眾審美心理是廣大觀眾在觀看舞蹈作品時,基于個人生活經驗、文化背景、情感需求等因素形成的審美傾向與評價標準。這種審美心理具有普遍性、多樣性和易變性,反映了社會對舞蹈藝術的基本需求與期待。大眾審美心理傾向于欣賞那些能夠引發情感共鳴、傳遞正能量的舞蹈作品。如《舞出我人生》系列舞蹈真人秀節目,主要展現了普通人在舞蹈道路上的奮斗與成長,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贏得了廣泛好評[3]。同時,《舞出我人生》系列舞蹈作品展示了舞蹈藝術的魅力,更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希望。此外,大眾審美心理還注重舞蹈作品的娛樂性與觀賞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觀眾往往希望通過觀看舞蹈作品來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因此,那些具有新穎創意、視覺沖擊力強、表演風格獨特的舞蹈作品更容易受到大眾的喜愛。
2.3 創作者審美心理
創作者審美心理指的是舞蹈編導、演員等創作者在舞蹈創作與表演過程中,基于個人藝術理念、情感表達與審美追求形成的獨特審美視角與創作風格。創作者對舞蹈創作的審美心理決定了舞蹈作品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還深刻影響了舞蹈作品的主題內涵與情感表達。具體分析,創作者審美心理強調舞蹈作品的個性化與獨特性[4]。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往往將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與藝術理念融入作品之中,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與表現形式,展現出個人化的審美追求。如現代舞編導林懷民為其創辦的“云門舞集”舞團創作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的主題內涵與情感表達,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高度評價。林懷民在舞蹈創作中,注重挖掘人體動作的無限可能,通過細膩的情感表達與深刻的主題挖掘,展現出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與人文價值。此外,創作者審美心理還注重舞蹈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情感共鳴。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往往通過舞蹈語言來探討人性、社會、生命等普遍主題,傳遞出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力量。如《大河之舞》這部融合了踢踏舞、民族舞蹈與現代舞元素的舞蹈作品,以其宏大的敘事結構、激昂的音樂節奏與精湛的舞蹈表演,展現了愛爾蘭民族的堅韌與自豪,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于生命、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思考。《大河之舞》舞蹈作品的成功在于其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精湛的舞蹈技藝,更在于其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共鳴。
3 結語
綜上所述,從多維視角針對舞蹈藝術創作進行分析,應重點對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進行系統的解析。這樣的做法能深化我們對舞蹈創作的認識,有效促進舞蹈藝術創作全面創新和發展。在對審美觀分析中,應從舞蹈藝術語言角度進行深度解讀,深入理解舞蹈作為身體語言的獨特魅力,更認識到其在傳達情感、反映時代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未來,舞蹈藝術創作應繼續拓寬審美視野,勇于創新,以更加多元和深刻的審美觀念,推動舞蹈不斷邁向新的高度,為人類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獨特力量。■
引用
[1] 李夢玉.多維視角下的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分析[J].藝術大觀,2021(24):105-106.
[2] 韓金穎.淺談多維視角下的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J].尚舞,2022(23):90-92.
[3] 王一杰.多維視角下的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研究[J].藝術品鑒,2022(18):104-107.
[4] 王宇.多維視角下的舞蹈藝術創作審美觀探析[J].名家名作,2021(11):124-125.
作者簡介:王菲(1979—),男,北京人,本科,講師,就職于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