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在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首先,本文分析了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的悠久歷史及其在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面臨的挑戰,明確了研究的目標是尋找兩者融合的創新路徑。接著,本文詳細討論了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的藝術魅力和哲學思想,如障景、借景、含蓄之美和虛實相生理念等;論述了現代展示空間設計的現狀與需求,包括空間布局、敘事體驗、文化底蘊和意境營造等方面,指出部分現代展示空間缺乏文化底蘊及面臨藝術價值提升等難題;進而探討了造園造景手法在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最后,總結了研究結論,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創新應用提升了現代展示空間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為觀眾帶來獨特體驗,并展望未來研究方向,包括科技與傳統造園手法結合、挖掘文化內涵結合地域特色等。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國園林的造園造景手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獨特而豐富的藝術體系。手法如借景、障景、框景等,通過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和人工營造,創造出了充滿詩意和意境的園林景觀。目前現代展示空間設計面臨著諸多挑戰,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和對展示效果與體驗要求的增加,傳統的展示方式已難以滿足需求。盡管已有研究關注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在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但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借鑒的層面上,缺乏深度融合創新的探索。
1.2 研究目的
筆者以深入探索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與現代陳列空間設計相融合的創新路徑為研究目標,通過分析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研究現代觀眾對展陳空間需求,尋找二者的契合點,在現代展陳空間設計中融入中國園林的藝術魅力,提升展陳空間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筆者希望通過兩者的創新融合,讓展陳空間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營造出既有層次又有意境的展示環境,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獨特體驗和心靈上的獨特感受。筆者力求提供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推動現代展示空間設計的發展。
2 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理論基礎
2.1 主要造園造景手法概述
(1)障景手法的藝術魅力。中國園林中的障景技巧通過山石、院落、影壁和植物等元素巧妙分割空間,增強層次感。藝圃入口廊院是障景手法的典型代表。入口處的設計,通過曲折的廊院,形成“曲徑通幽”的效果。通過抑制觀眾視線、指引空間,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古代講究“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障景手法正是體現了這種層次感,讓人在逐步深入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美景,激發審美情趣。(2)借景手法的豐富內涵。中國園林設計運用了豐富的借景手法,將園內景觀與園外的自然、天象、人文等景觀融入其中,拓展了視覺空間,豐富了意境。人站在園中,遙望群山塔影,會聯想到更廣闊的自然與人文世界,形成“留有余地,浮想聯翩”之感。突破原有的園林空間,讓自然與人工環境渾然一體,形成“天人合一”的意境。
2.2 造園造景手法的哲學內涵
(1)含蓄之美的體現。含蓄之美體現在其布局規劃、景觀元素、空間營造和意境營造上。藏景的手法,如用山石、植物或建筑部分遮擋形成曲折路徑設計,欲揚先抑的入口布局,從小庭院到開闊主景區,均增強了游覽的期待與驚喜。植物如“四君子”象征品德,山石隱喻自然或神話,含蓄表達深層意義。半遮半掩的空間處理,如漏窗、花墻,以及借景手法,巧妙融合內外景觀,擴大空間感。詩文意境的融入和情景交融,如拙政園的“香洲”,觸動心靈,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園林成為精神空間。(2)虛實相生的哲學理念。虛實相生、虛實結合,這是中國人很重要的空間觀念、藝術觀念,也是一個哲學的宇宙觀念。蘇州園林的漏景充分體現了虛實相生的哲學理念。漏景由框景發展而來,利用多變的花窗、隔扇,創造出若隱若現、含蓄雅致的效果。通過透景的設計手法達到似實而虛、似虛而實的模糊美,勾起游人尋幽探景的興致與愿望。例如,蘇州園林中的漏窗,使空間得到滲透,讓光影形成對比,明暗形成呼應,讓觀眾感受到空間與時間的變換。虛與實相互依存,以實生虛、以虛生虛、化實為虛、化虛為實,共同營造出中國園林耐人尋味的意境。
3 現代展示空間設計的現狀與需求
3.1 空間布局與敘事體驗
(1)空間布局的創新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網紅經濟的普及,現代展示空間對靈活多變的布局有著強烈的需求。人們的需求趨向于多功能、多變性的空間,促使空間要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可變性。使展示空間能夠靈活地根據不同的展示內容和主題進行調整,營造出多樣的空間效果。就像中國園林圍合與通透的布局一樣,展館通過合理的規劃空間結構,營造出一個開放通透的展區,讓觀眾感受到展覽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同時設置可移動隔斷、可調節燈光系統等設計元素以及多功能展臺等,滿足不同類型的空間使用。(2)敘事體驗的個性探索。在目前互聯網信息化的時代,觀眾更加關注獨特個性的敘事體驗。他們能夠自主定制參觀路線,自主探索空間,根據自身興趣選擇不同的主題。在探尋故事和知識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可以借鑒中國園林故事化的路徑設計和多樣的造景手法,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體會到“林泉之趣”“田園之樂”。觀眾“可望、可行、可尋、可游”,增加了敘事的連貫性與吸引力,增添了內容思考,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3.2 文化底蘊與意境營造
(1)缺乏文化底蘊的困境。缺乏獨特的文化內涵是一些現代展示空間設計的通病。許多展示空間只注重形式的新穎和手法的運用,而忽視了挖掘和表達文化的底蘊。思考園林中景物的對景手法,分析其文化和情感的傳達方式對文化底蘊的空間設計尤為重要。對景使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得以相互呼應,形成文化的深層對話。讓景物成為情感的載體和文化的符號。例如,園林中古樹、古跡等元素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寄托著人們的情感。讓展示空間形成一個充滿故事和情感的文化場域,形成一個情感共鳴和文化傳承的空間。(2)藝術價值提升的難題。現代展示空間的藝術價值如何得到提升?可以結合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的意境營造理念加以運用。中國園林的造園造景,講究通過景物的人格化和意境的塑造,把深刻的內涵和情感表達出來。所以,在現代展示空間中,可以把展品以故事的形式進行敘述,再結合巧妙的布局和設計,使觀眾在欣賞展品的同時,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和情感,從而達到提升藝術價值的目的。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展示空間的藝術感染力,還能夠使觀眾在欣賞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內涵。
4 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在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4.1 空間布局的創新融合
(1)以小見大的空間營造。善于以小見大的中國園林,在有限的空間里,營造出一種無邊無際的意境。通過設置隔斷、屏風等元素,將空間分割開來,營造出豐富的層次。在小型的展示空間中,可以借鑒隔景手法,利用可移動的木制屏風,在一個只有100m2的展示空間里,把空間分成若干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主題的展示。當觀眾從屏風中穿行而過時,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而富有探索性的空間。隔斷既能分割空間,又能引導觀眾的視線。蘇州園林常采用多空間的庭院組合和分割滲透空間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間得到無窮的想象,達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借鑒此設計方法,通過設置不同高度的展示臺、懸掛展板等元素,引導觀眾的視線在空間內流動,從而使其感受到空間的豐富性。(2)主次分明的布局設計。對景手法是中國園林布局的典型之作,軸線式對景體現莊重嚴謹,交錯式對景生動多變。借鑒此方法,在一個大型展覽空間中,設置一個主展示區,以特殊的燈光設計與布置來突出其空間上的重要性,再配以周圍的信息輔助展示,起到相互襯托、相互補充的作用。通過這種對景手法的運用,更加突出展覽的主題,明確內容的主次關系,升華意境。對景手法還能夠增強空間的互動性。在現代展示空間中,可以設置多個觀賞點,讓觀眾在不同的位置都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色。例如,在一個藝術展覽空間中,設置兩個相對的展示區,中間通過一條走廊連接。觀眾在走廊中行走時,可以同時欣賞到兩個展示區的作品,增強了空間的敘事性和趣味性。
4.2 景觀營造的創新應用
(1)自然元素的引入。借景是中國園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展示空間中可以引入外部自然景觀,增加空間的自然氣息和藝術氣息。蘇州拙政園遠借北寺塔景色,堪稱借景手法的經典之作。展示空間中借鑒這一手法,設置大面積的窗戶、天窗,將外部自然景觀引入室內,使室內外光線相互滲透,營造出開放明亮的氛圍,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感受自然,感受到不同時空的共鳴。借景還可以通過人工手段創造自然景觀。例如,在室內展示空間,通過噴水池、流水等元素,設置小型水景,可以營造出渾然天成的氣氛。或在空間內植入部分綠植,以增加空間內的生機與活力。(2)藝術氛圍的營造。框景和漏景是中國園林中非常普遍的造景手法,能為展示空間增添藝術氣息。框景是利用園林建筑中的門洞、窗洞、廊下、柱間等形成框架,在“框”中以點帶面,將園林中的美景全部收入囊中。對于現代展示空間而言,借鑒框景的造景手法,利用框架式的展示架、展板等,強化設計構思意境,從而提升空間的藝術感染力。漏景從框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利用多變的花窗或隔扇,可以使景物產生若隱若現的效果,達到含蓄雅致的效果。展示空間中利用透光的材料或鏤空的展板等來制造漏景的效果,如在一個珠寶展示空間使用一些透光的玻璃展板,將珠寶放在展板后面,通過燈光照射營造若隱若現的效果,以增加珠寶的神秘感與藝術價值。
5 結語
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創新應用于現代展示空間設計,已取得顯著成果。關于空間布局,以小見大的空間營造和主次分明的布局設計,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和互動性。運用隔景手法,以隔斷或屏風等元素對空間進行劃分并引導觀眾視線,達到小中見大的效果;運用對景手法,突出重點來增強空間的敘事性,使展示空間更具吸引力。景觀營造上,自然元素的加入使展示空間具備了更多的自然氣息和藝術性氛圍。借景手法的運用將外部的自然景觀引入室內空間中,或者通過人工手段在展示空間中創造自然景觀,以增加空間的舒適感與生動感;運用框景與漏景的手法來突出展品藝術的價值,營造出意境空間。
總之,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的創新應用提升了現代展示空間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體驗和心靈感受。
中國園林造園造景手法在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融合創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是可以進一步對科技與傳統造園手法的結合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虛擬的園林景觀與真實的展示空間相結合,創造出更為奇幻的展示視覺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觀眾的喜好和行為進行分析,并對展示空間的布局和景觀進行調整,形成個性化的展示體驗。二是要深入挖掘我國園林的造園造景手法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并結合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色加以運用,以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展示空間。
綜上所述,今后研究的方向應著重于探討如何將科技文化可持續發展思想同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造景藝術相結合,探討與研究現代展示空間設計的創新思路和發展途徑,以利于展示設計行業的發展進步。■
作者簡介:趙同慶(1990—),男,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工藝美術師,就職于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