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生動展現,莫過于那些傳統村落,它們承載著數千載農業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蘊藏著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1]。然而,隨著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城市邊界的持續拓展以及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這些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傳統村落,正面臨著衰敗與消失的危機,其歷史底蘊與傳統技藝的傳承活力日漸式微。本文以九江市桃花源村為代表的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在收集和梳理村落相關資料基礎上,分析了村落的現狀和問題,探討了傳統村落的活態傳承與更新的原則和策略。
1 桃花源傳統村落現狀調查
1.1 村落概況
桃花源村(原名廬山壟村),位于江西省廬山市下轄的縣級市九江市溫泉鎮東部,地處廬山山南景區西南部,大漢陽峰下,全村面積16平方公里。村莊沿峽谷公路傍山而建,下轄9個自然村民小組,共有515戶、1890人。本文中傳統村落具體位于桃花源村自然村余家。
桃花源村擁有一般耕地面積598.55畝,林地面積20651畝。村莊以廬山云霧茶為主要特色產業,種植面積約700畝。此外,竹筍、油茶也為村民帶來部分收益。然而,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依然依賴于年輕勞動力在外務工。
1.2 村落物質文化景觀
桃花源村坐落于廬山壟大峽谷之中,風景秀麗。村內谷簾泉瀑布是廬山著名的瀑布之一,懸空數十米,蔚為壯觀,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將其評為“天下第一泉”。此外,桃花溪、忘路谷等自然景觀也為村落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桃花源村不僅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也極為豐富。村內有康王谷、楚人村、陸羽亭、恩桃庵等歷史遺跡,有歷代名家留下的大量詩文和摩崖石刻。村內也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筑,如觀口山門、問津堂、康王城、自然村余家二十棟傳統建筑等。村莊內石屋、石院、石桌凳、石板路、石碾、石井、石灶等資源豐富,鄉村民俗特色鮮明。
1.3 村落非物質文化景觀
桃花源村地處廬山云霧茶核心產區,這里獨特的水土和氣候使得出產的廬山云霧茶具有獨特的香醇口感。茶圣陸羽對谷簾泉的贊譽,進一步提升了桃花源村出產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茶葉產業不僅是桃花源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也是村莊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桃花源村的傳統飲食文化以廬山云霧茶為代表,村民們還會制作各種傳統美食,如竹筍、油茶等。
村內常態化開展西河戲進景區活動,西河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內容豐富,既有傳統劇目表演,又有古戲新唱。
桃花源村保留了許多傳統民俗風情,如節慶活動、婚喪嫁娶習俗等。這些民俗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2 桃花源傳統村落現存問題
2.1 生態環境問題
桃花源村地處峽谷地區,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水土流失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還對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
桃花源村災害防范壓力大。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極易遭受塌方、山洪等自然災害。
桃花源村生活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是主要的環境問題。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傳統燒炭產生的煙氣粉塵,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和農藥滲入土壤和水體,導致環境污染。
2.2 生產生活問題
桃花源村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條件落后,村民主要依賴茶葉種植和外出務工,缺乏多元化經濟來源。盡管通過易地搬遷和基礎設施建設,村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部分村民仍面臨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隨著城鎮化發展,大量年輕勞動力外流,大部分村民遷到城鎮居住,村莊僅有少數老人居住。
2.3 遺產保護問題
桃花源村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夠。由于保護意識薄弱、資金和人才缺乏、保護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部分文化遺產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管理,面臨損毀和遺失的風險。同時,在村莊發展過程中,因建設活動而導致文化遺產破壞的現象也很嚴重。另外,桃花源村文化遺產利用不充分。
2.4 文化傳承問題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部分村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減弱,部分傳統文化活動逐漸消失,文化傳承面臨斷層的風險。村內的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和多樣性。傳統文化活動未能與現代文化需求相結合,吸引力不足,難以激發村民和游客的參與熱情。
3 桃花源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與更新原則
3.1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推動村落發展的過程中,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保護生態環境,避免人為破壞。保護村落景觀元素,尊重并利用自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應以地方特色為基礎,更新村落,延續其文化脈絡,同時考慮居民的活動和心理特征,鼓勵他們參與建設。通過文化重組,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振興民俗文化,調整經濟結構,以實現村落的可持續發展[2]。
3.2 保持原真性原則
原真性,源自英文“Authenticity”,是遺產保護的核心原則。保護工作不僅關注物質層面,也涵蓋精神文化,如歷史和經濟形態。目標是恢復和保護村落的歷史景觀,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全面研究村落的生態和精神要素,以最大化其藝術和社會價值。
3.3 以人為本原則
作為村落的直接使用者,村民亦是保護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活動與精神需求是推動村落發展的內在動力。尊重村民的日常生活習慣,激發其參與村落更新的積極性與保護文化的責任感,是提升村落活力的關鍵。應擴大村民在村落建設中的決策權,有效吸納其意見,營造一個既適宜當地居民長期居住,也滿足游客短期訪問需求的村落環境。
4 桃花源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與更新策略
4.1 激發傳統村落活力
4.1.1 激發村落空間環境活力
空間環境是村落活力的基礎。桃花源村應通過優化空間布局、改善基礎設施和提升自然環境等手段,增強村落的吸引力。
優化村落空間布局。通過合理規劃村落空間,實現傳統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例如,可以在保留古老布局的基礎上,增加小型休閑廣場和綠地,鼓勵村民和游客在此聚會和交流。
改善村落基礎設施。結合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支持,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提升道路條件、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如衛生間、飲水設施等),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游客的體驗感。
提升村落自然環境。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利用當地的“第一泉”資源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借此吸引游客關注村落的生態美,增強村落的文化吸引力。
4.1.2 激發村落傳統建筑活力
修繕和維護村落傳統建筑。依托國家對文化遺產的資金支持,制訂詳細的修繕計劃,選派專業團隊對村落內的傳統建筑進行必要的維護和修復,保持建筑的歷史面貌與文化價值。
賦予村落傳統建筑新功能。對傳統建筑進行適度的改造,使其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例如,將部分傳統民居改造為民宿、藝術工作坊、博物館或社區文化中心,以豐富村落的功能,并吸引更多的游客。
舉辦傳統村落建筑文化活動。定期舉辦傳統建筑文化展覽及相關講座,增強村民對自身傳統建筑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提升游客對傳統工藝及建筑知識的興趣。
4.1.3 激發村落文化活力
建立傳統村落文化傳承機制。通過設立“鄉土文化傳承人”制度,鼓勵具備傳統手藝的村民開設工作坊,傳授手工藝、民俗、傳統音樂等,激活村民對傳統文化的參與意識。
開展傳統村落文化交流活動。定期舉辦桃花源文化節、民俗活動等,邀請周邊村落及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增強社區凝聚力,展現村落文化風貌。
推動傳統村落文化產業發展。以桃花源村獨特的文化和生態資源為基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如手工藝品、農產品加工等。這不僅能豐富村民的收入來源,也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供支持。
4.1.4 激發村落產業活力
發展生態旅游。利用溫泉資源及自然山水景觀,打造以健康、養老、養生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休閑。
推廣農事體驗。結合當地的農業資源,開展農事體驗、采摘活動,吸引城市居民參與,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讓游客深入了解當地的自然與文化。
支持創業創新。引導村民開展與傳統文化及自然資源相關的創業活動,如開發地方特產、手工藝品以及特色民宿等,增強村落的經濟活力[3]。
4.2 提高活動主體參與度
4.2.1 改善村民參與方式
村民是村落活態保護的主體,提升其參與度是成功的關鍵。
建立村民參與機制。設立村民代表大會、聽證會等,廣泛征求村民對村落發展的意見與建議,根據村民的反饋制定相應的保護與發展措施,使村民真正參與到村落建設的決策中。
提供村民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機構對村民進行技能培訓,提升其在傳統工藝、生態農業、旅游接待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村民教育水平和參與度,從而激發其對保護與發展的積極性。
鼓勵村落社區活動。定期組織社區活動,如文藝演出、農田觀摩等,增強村民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提高其對村落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4.2.2 豐富游客參與方式
游客的參與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設計游客互動體驗項目。針對游客的需求,設計多樣化的互動體驗項目,如民俗表演、農耕體驗、傳統手工藝品制作等,增強游客的參與感,使其不僅是旁觀者,也能成為文化的體驗者和傳播者。
開發文化旅游產品。通過開發具有桃花源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如文創小物、地方特產等,鼓勵游客將其帶回家。同時,應通過線上售賣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實行游客反饋機制。建立游客反饋渠道,定期收集游客的意見和建議,根據游客的需求調整旅游服務與體驗,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桃花源村的活態保護與更新策略需要綜合考慮村落的空間環境、傳統建筑、文化與產業等方面。通過激發村落的多維活力和提高村民與游客的參與度,不僅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還能促進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先進的保護理念,桃花源村的活態保護探索將成為其他傳統村落發展的重要參考?!?/p>
引用
[1] 方嘉帆,趙惠怡,郭欣悅.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4(5):56-58.
[2] 張光明,奚雪松.詩意鄉村:浙東唐詩之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3,20(8):78-82.
[3] 李春青,金恩霖,孔杰,等.“活態遺產保護方法”視角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要素構成及分級分類認定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3,30(2):70-77.
本文系2024年九江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一般課題“活態傳承理念下九江市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研究”(YB24017);南昌大學共青學院2023年高層次人才項目“廬山摩崖石刻數字活態保護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歐陽靜宣(1986—),女,江西廬山人,博士,副教授,就職于南昌大學共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