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個擁有豐富多元民族文化的國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強化各民族間的文化認同,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是當今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國各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基礎和道德基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發展的情感紐帶與精神支柱。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民族音樂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效融合,以音樂為媒介,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心,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
0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教育日益重視情感教育和德育的融入。愛國主義是德育的永恒主題。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自身三觀的關鍵階段,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音樂,這門以情感為靈魂的藝術,以其獨有的魅力和深邃的滲透力,悄然地塑造著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價值觀念。而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特指少數民族)獨有的韻律美、節奏美、風格美,能夠有效激發他們對多元美的敏銳感知,培養文化包容性,逐步構建起自己的審美品位,獲得道德與靈魂上的升華。
尤為重要的是,學習民族音樂,加深了學生對于自身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與理解,促進了民族間的相互欣賞與和諧共處。以音樂為橋梁,學生們感受到了中華各民族的獨特性與共同性,增強了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了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最終生發出了一種跨越血脈、深植于心的愛國主義情懷。
因此,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音樂教學巧妙融合,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索,更是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高尚道德情操及強烈愛國情懷的新時代學生的有力舉措。這一舉措,既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也承載著深遠的歷史使命,為構建更加和諧、包容、進步的社會貢獻著不可估量的力量。
然而愛國主義精神、思想和情感不會從天而降,不是一朝一夕、幾句話、幾節課或幾個報告能奏效的,而是要從點滴出發,通過教育不斷滲透、啟發和積累,循序漸進地引導,在潤物細無聲中養成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基于此,本文從音樂教師的視角出發,對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展開論述。
1 在合適的音樂作品中明確滲透愛國情懷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精深,能激發愛國情感的內容與素材很多,可以從以下兩大類著手:
1.1 表達自然美的音樂作品
如《草原贊歌》《神奇的九寨》《美麗的哈納斯湖》等等,這些音樂作品如同一幅幅細膩勾勒、色彩斑斕的畫卷,生動地向學生們展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一片片遙遠而神秘的土地。通過這些旋律與和聲,學生們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身臨其境般見證祖國山河的遼闊與壯麗,內心涌動起對這片土地無盡的自豪與熱愛。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們吟唱與聆聽這些音樂作品的過程,不僅是在向他們傳授音樂的技巧與知識,更是帶領他們踏上了一場心靈的旅行,去感受那些隱藏在音符背后的山川之美、風土人情。這樣的體驗,無疑將深刻影響學生,讓他們學會用更加寬廣的視野和細膩的情感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人文風情。同時,這份對自然之美的敬畏與熱愛,也將轉化為他們內心深處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培養他們的拳拳愛國之心,激發他們為守護這片土地、建設美好家園而不懈努力的決心與勇氣。
1.2 表達人文美的音樂作品
歌德曾經說過,“情感是賦予生命活力與行動導向的靈魂。”民族音樂作品中,流淌著的是人類社會多彩而強烈的情感洪流,它們或表現堅不可摧的階級友誼,或是傳達對故土難以割舍的眷戀,或是歌唱軍民間如同魚水相依的深情厚誼,抑或是歌頌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以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為例,這部作品以蒙古族兩位勇敢的少年——龍梅與玉榮為原型,通過音樂語言,生動描繪了她們在狂風暴雪中挺身而出,保護集體財產的英勇壯舉。在激昂的旋律中,聽眾不僅能感受到兩姐妹對家鄉深沉的愛,還能窺見內蒙古草原在新時代浪潮中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一幅幅日新月異的建設圖景躍然眼前。這樣的音樂作品,不僅是民族情感的抒發,更是對民族精神與時代風貌的頌歌。再如,小提琴獨奏《新疆之春》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風格,體現出奔放熱情的風格特征。樂曲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后,新疆人民歡欣、酣暢的生活畫面。還有《快樂的潑水節》《金孔雀輕輕跳》《彈月琴的小姑娘》這些歌曲,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人文美,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高質量內容。
2 在具體的教學情況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2.1 從音樂本身出發,弘揚地域文化,培養民族情懷
音樂,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根植于人類最質樸、最本真的情感之中。有觀點認為,“音樂對他們來說,是自身的情感的自然表露,是生活的必需,是生活有機的組成部分。他們勞動、抒情,離不開音樂。他們找對象、敬鬼神,也得借助于音樂,因此,他們能歌善舞,尤善于即興唱、奏、舞……他們是真正的知音。這些事實都是人自身所具有的音樂本性再好不過的證實。”
民族音樂文化中反映的普遍人性與音樂本質的高度契合,為其在現代藝術審美教育中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將民族音樂融入音樂教育體系,作為豐富課程內容、深化審美教育的重要素材,無疑具有極大的可行性。
以蒙古族音樂為例,其傳統宴歌《六十個美》就是一部生動的審美教育教材,它以簡約的旋律承載了豐富的內涵,既表現了蒙古族聚居的遼闊草原的自然景觀,又表現了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承載了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學習這首歌,學生不僅能夠領略蒙古族音樂之美,更能深刻體會到蒙古文化中對美的崇尚、對道德倫理的尊崇,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素養,樹立文化認同感,形成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各自的方言演繹家鄉民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促進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的認知,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結,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本地學生而言,學習本土音樂是母語音樂教育的一種實踐,能加深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與熱愛;而對于外地學生,這則是一次妙趣橫生的文化探索之旅,讓他們有機會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
2.2 以民俗活動為參照,注重藝術實踐,體驗文化內涵
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擁有其獨具特色的民俗慶典,而這些慶典中,音樂無疑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是民俗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貴州苗族與侗族的“蘆笙會”為例,當第一支蘆笙的悠揚旋律響起,如同“百鳥朝鳳”,成百上千支蘆笙會一起共鳴,構成一幅震撼人心的壯麗圖景。同樣,其他民族的民俗音樂活動也各具風采,如回族的花兒盛會、蒙古族的敖包祭祀、壯族的歌墟集會、侗族的“坐妹”習俗,以及苗族的“四月八”慶典等,無不彰顯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少數民族的民俗節日里,歌舞并存是一大鮮明特色。隨著歌聲的響起,人們自然而然舞動起來。無論男女老少,不論是在田野間還是院落內,只要人群聚集,歌聲響起便有應和,舞步蹁躚便有跟隨,共同營造出一種熱烈而歡快的氛圍。苗族、壯族、布依族等民族的“跳月歌舞”,以及苗族、侗族的“跳蘆笙”等傳統樂舞形式,都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在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少數民族歌、舞、樂三者融合的綜合藝術之美,能夠為公共藝術教育注入新鮮血液,極大地拓寬學生的音樂審美視野,讓他們在音樂的世界里領略到更加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比如教材中的《鈴鐺舞》《阿細跳月》《金孔雀輕輕跳》等等,在教唱這些歌曲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加上樂器伴奏和伴舞,集中體現少數民族音樂作品歌、舞、樂合一的藝術特征。這種多元融合的藝術展現,對于塑造學生的全方位藝術素養具有深遠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作品所展現的歌、舞、樂三者緊密結合的藝術形態,其蘊含的綜合美感和人文內涵,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激發了他們內心對民族的熱愛與向往。
此外,少數民族樂舞中那種全民參與、熱烈非凡的場景,為藝術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藝術教育不應僅僅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應是每個人都能參與、享受的過程。可以借鑒這種群體共融的藝術實踐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地投身于藝術活動之中,從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讓藝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真正實現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深化。
2.3 以課外實踐為平臺,獲得情感熏陶,弘揚愛國精神
音樂能夠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為這些情感提供深刻且恰當的抒發途徑。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情感世界正處于不斷豐富的階段,音樂能夠成為他們表達多元情感的重要方式。孩子們偏愛的音樂風格,往往是其文化認同與個人品位的直接體現。這個時候,課外的音樂實踐平臺就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拓展教育方式,要鼓勵同學們多聽多看多思考,在此過程中,濾去雜念,凈化心靈,促進道德情操與優良品質的養成,收獲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
以蒙古族長調民歌《遼闊的草原》為例,那悠長而舒緩的旋律,如同廣袤草原上徐徐吹來的風,輕輕拂過心田,讓人仿佛置身于藍天白云與無垠牧場的懷抱之中。而呼麥《贊美阿爾泰》則以其獨特的音色,情感深沉與激昂并存,展現了蒙古族對自然宇宙的敬畏與熱愛。
又如侗族大歌,在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的舞臺上,身著多彩服飾的侗族少男少女以清澈的歌聲演繹了這一古老藝術。盡管語言不通,但那如泉水叮咚、小鳥歡歌般的旋律,卻讓人感受到一種質樸而純粹的美,喚醒了聽眾對綠水青山的無限向往,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這種無需言語便能深刻體會的自然之美,正是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所在。
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音樂如同百花爭艷,既相互借鑒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獨特風貌,共同繪就了中華音樂文化的絢麗畫卷。正如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所言,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它深刻反映了民族的性格、精神與生活風貌,是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將民族音樂納入學校藝術教育體系,不僅能夠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更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3 結語
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的情感,是個人對祖國的支持。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在音樂教學中融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不僅靠說服,還要靠感染,不僅靠講理,還要重熏陶,不僅靠灌輸,還要靠潛移默化,這就要求音樂教師通過民族音樂文化反映出來的愛國情感來陶冶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升華學生的心靈,把一顆顆美好的種子播入青少年那充滿稚氣而純潔無瑕的心中。■
作者簡介:郭雯昕(1995—),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就職于南京市生態科技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