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明君
在今年高考“參考答案”公布之前,就全國新課標語文Ⅱ卷文言文閱讀題的答案,教師們在網(wǎng)上發(fā)生了爭論。比如第12題,有人認為是A,有人則認為是D,且都各自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這樣的爭論實質(zhì)上是由對文段的不同理解而引發(fā)的。文言文語言精煉,解答題目須針對考量點深入思考,反復揣摩。現(xiàn)將2023 年全國新課標Ⅱ卷的文言文閱讀試題抄錄如下,隨之探析其考量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符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淝水南,堅眾大潰。(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shù)而勝無術(shù),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shù)焉符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夫為人A 所B 陷而欲勝C 敵D 不亦難乎E 臣故曰無術(shù)焉F符堅之類G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xiàn)、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yīng)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fā)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zhàn)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lǐng)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3分)
考量一:“不亦x 乎”的固定句式,是破解斷句題的一把鑰匙。
這個題目3分,要求只能選出三處,一處1分,多選不給分。于是文句中的“不亦難乎”就成為破解該題的一把鑰匙。它是一個固定句式,獨立成句,前后都必須斷掉,這樣就找到了兩處,獲得了2分,該題的基本分就獲得了。
“不亦x 乎”,學生在初中學習《論語》時就已經(jīng)學過。《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句本身就在告知學生“不亦x乎”是固定句式。
所謂的固定句式是由常項和變項共同組成,其中的“x”是變項,根據(jù)語境的需要而變化,其他三字是常項,不管在什么語境下,都不改變。“不亦x乎”在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于在文言文閱讀上有了一定量積累的高中生來說,理所當然應(yīng)掌握。題目在這個點上設(shè)題,“命題點”的選取值得稱贊。
另外一處,也是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語感素養(yǎng),設(shè)計得也非常出色:“臣故曰無術(shù)焉F 符堅之類G 是也。”其中“臣故曰”后是該停的,但命題者沒有給字母標記,后面的“無術(shù)焉F符堅之類G是也”是一個判斷句,主語“無術(shù)焉”必須停頓。但這不是標準的判斷句,需要學生根據(jù)語感辨析,此處提升了題目的難度,與前兩處拉開了梯次。
考量二:是“片甲”錯了,還是“刁斗”錯了?
對于第11 題的答案,有人認為是B,理由是“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說法錯誤,此處的“金”指的不是“刁斗”。有人認為是C,理由是“片善”和“片甲”之“片”是同義的,兩個“片”都是“微、小”的意思。
“片善”和“片甲”之“片”真的是同義的嗎?《辭海》在解釋“片”的含義時,其中“形容很少或很短”一義項的舉例就有“片善”這個詞。可見,選項肢中對“片善”之“片”的解釋是正確的。
“甲”在這里是“鎧甲”的意思。《百度百科》里解釋“鎧甲”時,其中有“據(jù)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鐵鍛煉成甲片后,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一句話,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甲”是片狀組成的,因此“片甲”之“片”是個量詞,是“一片”的意思。“片甲不留”是“連一片鎧甲也沒留下”即“全部被消滅”的意思。可見“片善”和“片甲”之“片”是不同義的。由此判斷C選項肢是沒問題的。
“刁斗”一詞,《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古代行軍用具,白天用以燒飯,夜間擊以報時警備。”“聞金則止”的含義是:士兵聽到“金”發(fā)出的聲音便停止進攻。顯然“刁斗”“夜間報時警備”的功能與士兵進攻的“止”沒有任何關(guān)系,可見此處“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的說法明顯錯誤。
那么“聞金則止”中的“金”到底指什么呢?《辭海》解釋“金聲”一詞時,第一個義項為:“即鉦聲。鉦,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舉的例子是《荀子·議兵》里的一句:“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此處的“聞金聲而退”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則是“聞金則止”。可見,“聞金則止”中的“金”指的是“鉦”發(fā)出的聲音。
因此,“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說法是錯誤的,B項是該題的答案。
考量三:“令得過”該如何理解?苻堅到底有沒有讓晉軍“上岸”?
第12 題,認為答案該是A 的論者,給出的理由是“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一句發(fā)生了錯誤。他們認為,苻堅是讓晉軍渡河,并沒有想讓晉軍上岸。他們這樣認為的依據(jù),說是從原文“令得過”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語句中可以看出。
筆者以為,論者對文段作這樣的理解是有問題的。選項肢中做出的“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判斷并沒有錯誤。理由如下。
先從謝玄的請求上看。謝玄請求的是“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少卻”是“稍微退讓一下”的意思,苻堅的軍隊駐扎在岸上,退讓出來的空間自然是在岸上。“少卻”目的是“得周旋”,“得周旋”的意思是“留出空間”來,便于展開戰(zhàn)斗。這里的“空間”顯然是“岸上”并非“水上”。可見謝玄請求的就是要“上岸”。
再從苻堅的話語中來看。苻堅的手下說:“宜阻淝水,莫令得上。”這句話語義很明確,不讓晉軍上岸,在淝水之上阻擊他們。而苻堅對此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苻堅說:“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這里的“但卻軍”是說“你們只管退軍”,顯然退出的空間在岸上;而“令得過”顯然是指讓晉軍過來并且上岸,因為他很自信,有“鐵騎數(shù)十萬”,又“向水”而戰(zhàn),肯定能“逼而殺之”。這兒的“向水”的“水”指的是晉軍上岸后背后的淝水,并非指讓晉軍在“水”中作戰(zhàn)。
最后從實際作戰(zhàn)情況看。實際作戰(zhàn)情況是“玄、琰進兵大戰(zhàn)淝水南,堅眾大潰”。“淝水南”顯然是指“岸上”,而非“淝水”中,可見晉軍是上了岸的。
因此,A 答案是沒有錯誤的,不能作為“不正確”的選項來當作答案。
考量四:唐太宗認為“足為萬代鑒”,這到底指什么?
第12題的D項說:“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這個選項肢就是答案,它是“不正確”的。其錯誤在于“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一句,它對原文的理解是錯誤的。理由如下。
先從唐太宗的問話看。唐太宗對李靖的提問是:“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這個提問問的是“兵”的“分”和“聚”兩個方面“各貴適宜”,在這兩個方面,誰最擅長?并非指“吳漢戰(zhàn)例”中的“分”。
再從李靖的回答看。李靖的回答先舉了“淝水之戰(zhàn)”苻堅因為“聚”而失敗的例子,然后又舉了“吳漢戰(zhàn)例”因為“分”而成功的例子,也是從兩個方面來說的,并非只說“吳漢戰(zhàn)例”一個方面。
然后從唐太宗的總結(jié)看。唐太宗最后總結(jié)說:“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這里的“得失”之“得”指“吳漢戰(zhàn)例”中吳漢之“得”,“失”指的是“淝水之戰(zhàn)”中的苻堅之“失”,選項肢說成:“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單說一面,顯然錯誤。
最后從答案自身表述看。答案表述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其中的“得失”顯然是錯誤的。“吳漢戰(zhàn)例”中只有“得”,沒有“失”。
考量五:翻譯題中的“周旋”“緩轡”“相變”幾個關(guān)鍵詞如何理解?
“周旋”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含義為:“①盤旋;回旋。②應(yīng)付;應(yīng)酬;打交道。”顯然這兩個義項都不適合此語境,它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古代漢語辭典》里解釋的一個義項為:“謂輾轉(zhuǎn)相追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橐鞬,以與君周旋。’杜預注:‘周旋,相追逐也。’”很明顯,這個義項適合這一語境。“令將士得周旋”可翻譯為“讓將士能夠輾轉(zhuǎn)相互追逐”。
“緩轡”的“緩”是“放松”的意思,“轡”指馬的韁繩。“緩轡”的意思是“放松馬的韁繩”。馬兒的韁繩一旦被放松,它便會放慢腳步,降低速度。“緩轡”之“轡”還含有借代的意味,代指整個馬兒。于是,“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便可翻譯為“我與各位騎著馬兒慢慢前行,觀看他們(戰(zhàn)斗)”。
“相變”中的“相”為“相機”的意思。“相”有個義項是“觀察”,“相機”就是“觀察時機”。“相變”就是“相機而變”“隨機而變”的意思,即“根據(jù)時機變化而變化”。“斯亦相變之法乎?”可翻譯為“這也是相機而變的方法吧?”或者翻譯為“這也是隨機應(yīng)變的方法吧?”
考量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該如何總結(jié)?
材料二中,唐太宗與李靖君臣問答共三個回合,唐太宗三問,李靖三答,最后唐太宗做了總結(jié)。題目設(shè)置3分,正常情況下答案應(yīng)該有三點,一點1分,正好李靖有三次回答,可以從他的每次回答中,各總結(jié)出李靖的一個觀點來。
李靖第一次回答的關(guān)鍵句是最后一句:“蓋苻堅之不善也。”依據(jù)語境,此處的“不善”指的是“不善戰(zhàn)法”,因此第一點可以總結(jié)為:苻堅不善戰(zhàn)法。
李靖第二次回答的主要內(nèi)容是論證苻堅被慕容垂陷害了。其關(guān)鍵句是:“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可將其總結(jié)為:苻堅為慕容垂所陷害不可能取勝。
李靖的第三次回答中,說了兩個方面,苻堅用兵失敗,吳漢用兵成功。李靖的話語中說得非常清楚:“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以此可總結(jié)出第三點:苻堅用兵“能合不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