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專
《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是一部久享盛譽的中型現代漢語規范型詞典,它以促進漢語規范化為宗旨,實用、簡明、與時俱進,不斷修訂,在2016年,推出了第7版。截至2023年,第7版已推出了7年。在這期間,不少使用者抱著誠懇肫摯的態度提出了些許存疑或補正。筆者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查核使用時,也發現了幾處值得商榷之處。本文逐條加以分析和探討,以供第7 版的使用者參考,同時也供詞典下輪修訂時參酌。
《現漢》(第7 版)收錄“鬼斧神工”詞條,釋義為“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也說神工鬼斧”[1]492。即該成語的使用對象涉“技藝”層面,且須達到“精巧”的特征。所謂“技藝”,依《現漢》(第7 版)對“技藝”的解釋,是指“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藝術或手藝”,即與人工或人力之所為有關。所謂“精巧”,依《現漢》(第7版)的解釋,是指“(技術、器物構造等)精細巧妙”。但在實際使用語例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使用情況:
(1)站在運城鹽湖岸邊放眼望去,大面積晶瑩剔透的“硝花”在陽光照射下,猶如一顆顆耀眼的鉆石。走上前去,會發現這些美麗的“硝花”形態各異,有的像松針、有的像珊瑚,有的像水中盛開的雪蓮,讓人不由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新華社,2022-12-09)
(2)提起全球高票房電影,最家喻戶曉的莫過于《阿凡達》,電影里亦真亦幻且懸浮的“哈利路亞山”,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原型就在湖南張家界武陵源景區。(光明網,2022-12-05)
(3)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盡情揮灑,向世人展現著中華大地的壯美奇絕。(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12-08)
(4)人們總是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卻少有人知道,在這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常年駐守著一群可愛的官兵。(解放軍報,2022-10-31)
上述語例中,均為固定組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例(1)是形容大自然中形成的結晶的鹽花的精巧,與《現漢》(第7版)中對“鬼斧神工”所釋義的“技藝”這個語義特征不符;例(2)至例(4)是形容景色的神奇或壯美,與“技藝”“精巧”這兩個語義特征均不相符。在實際的語言運用實際中,“鬼斧神工”用以形容大自然的景物的精巧、神奇或壯美的用例俯拾皆是。因此,《現漢》(第7版)將“鬼斧神工”限定在修飾人工技藝的精巧方面,造成了該成語的釋義范圍窄狹,概括性不足。故建議《現漢》(第7版)修訂時對“鬼斧神工”的釋義增加“也用以形容大自然景物的精巧、神奇或壯美等”。
考察該成語的源流出處,出自《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成玄英疏:“鐻者,樂器,似夾鐘。亦言鐻似虎形,刻木為之。雕削巧妙,不類人工,見者驚疑,謂鬼神所作也。”[2]409因此,后來“鬼斧神工”多用來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但實際上,現在該詞的使用范圍已經進一步擴大,語義出現了泛化,不光用以形容人工技藝的精巧神妙,也常常用來指大自然的神奇和壯美。當人們驚嘆于大自然中的景物精美或神奇時,也用“鬼神所作”來傳達對大自然景物神妙的感慨。成語語義范圍擴大這種現象比較常見。比如“美輪美奐”本用以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壯麗,但現在也用來形容裝飾、景色等其他事物美麗,且泛化后的使用對象也在2005年即被《現漢》(第5版)認可并收錄。
鑒于此,辭書編纂者對詞條給出釋義時,應注重對實際語言運用的體察,以使釋文能夠更加精準到位,更客觀地反映現實的語言生活,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實際語言表達需求。
“休養生息”一詞于當前使用頻度較高,請看如下用例:
(5)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
(6)每年這個季節,會有部分斑海豹從遼東灣游至長島海域休養生息后,再繼續向太平洋遷徙。(新華社,2023-04-03)
(7)要加快企業復工復產,給企業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在財政政策上繼續減稅降費,并給予必要的補助,在金融政策上繼續給予信貸支持,讓企業在寬松、友好的市場環境中重新振作起來,讓員工們有崗位、有就業、有收入。(光明日報,2023-01-18)
但若查詢權威辭書,會發現該詞的釋義與當前使用的語境并不契合,比如《現漢》(第7版)對“休養生息”的解釋:指在國家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發展生產,恢復元氣[1]1474;《辭海》(第7版)的解釋:謂保養民力,增殖人口,常指戰爭以后恢復和發展經濟[3]2556;《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4 版):指在戰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動蕩之后,采取安定社會秩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生產、增殖人口等措施[4]1546。綜合起來看,“休養生息”實際是有特定使用對象的,是專指人民和社會的休養,其中的“生息”是指“增殖人口”,而上述語例的使用對象卻要么是生態環境、要么是動物或生物,甚至是企業,如此使用,妥否?或者說我們不禁要問:如此使用的背后,是否有規律可循?
“休養生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老”詞,關于“休養生息”的“前世”,我們可以看如下例句:
(8)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于玄宗,受報收功,極熾而豐,物眾地大,孽牙其間。(唐·韓愈《昌黎集》)
(9)夫今天下,所在獨患民貧而上不之恤,財力大屈而斂之不已。能知所以生之之道,與其取之之方,雖儉陋之邦,亦足以收富庶之效。如江浦者,尤宜休養生息之者也。(明·《震川集》)
(10)許其修睦,因以罷兵,庶幾休養生息,各正性命,仰合于天心。(清·畢沅《續資治通鑒》)
如前述辭書對它的釋義,例句中的“休養生息”指國家在大動亂之后采取減輕人民負擔的措施,來增殖人口,安定人民生活,從而使國家元氣得到恢復。考察歷史,休養生息的政策產生于漢初,當時剛經歷過秦末戰亂,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因此休養生息的政策可以促進國家元氣的恢復。以后歷朝歷代的不同時期,這一治國理念均不同程度地貫穿于其中。如上,便是“休養生息”一詞的“前世”。
于今日,我們國家社會安定,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仍存在張力和矛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是我們當下追求的目標。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5]
那么,促進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的恢復便是當前及以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要任務,而滿足“通過一定的措施讓生態環境元氣恢復”這一表達需求的詞卻似乎“缺位”了。于是,基于新時代表達變化的需求,“休養生息”這個詞便由原本形容增殖人口、保養民力的人的行為狀態場域,投射到其他需要增殖或保養、休養的自然生態場域。也就是說,它既含括社會生態領域,又包括自然生態領域。在這個系統性的生態場域內,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等),貫徹新發展理念,重新使生態領域恢復元氣。而這種詞義的隱喻和衍變、詞義范圍的轉移和擴大,是符合人們認知和轉喻機制的。人們選用含有“休”“養”“生”“息”四個語素的“休養生息”來填補當前表達的空位,用來形容需要恢復元氣的整個自然、社會生態系統,既經濟簡明,又精準貼切。
因此,老詞“休養生息”在今天重新煥發出盎然的生命力,它不再僅指保養民力,增值人口,而是擴展到一切需要休養的自然生態環境,包括森林、湖泊等生態環境的恢復,也包括海洋生物、陸生生物的繁衍生息。而老詞重獲新義的背后,是與當前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深度契合的。一個老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的背后,實際上承載的是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展現的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深厚的人文底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亦彰顯出無窮魅力。
鑒于此,建議《現漢》(第7版)進行修訂時,增加“也指自然生態等領域的休養和保護”這一義項。
在書面閱讀中,不時會遇到“楬橥”一詞,義同“揭示”“標志”等。例如:
(11)這本詞典(指《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在上世紀90 年代立項時就提出以貫徹規范為宗旨,把“規范”二字楬橥于書名,這種前瞻性,實難能可貴。(《中華讀書報》,2019-04-02)
但當去查閱《現漢》(第7版)“楬”字條時,釋義為:“〈書〉用作標志的小木樁”,未收錄“楬橥”詞條。再去查“橥”字條,釋義為“〈書〉做標志用的小木樁”,也未見例舉“楬橥”一詞。但通過“楬”“橥”兩字的釋義可以推斷出,“楬”“橥”屬于同義語素,“楬橥”一詞屬于并列語素構詞,“楬橥”由表示做標志用的小木樁,引申為標志、揭示。去查閱《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4版),則收錄了“楬橥”一詞,義項①為名詞,標記、標志義,義項②為動詞,標志、揭示義。[4]705
再去查《辭海》(第7 版)“楬橥”詞條,釋文為“亦作‘揭橥’。作標記的小木樁,引申為標志”[3]1102。由此引出新的問題,《辭海》(第7版)將“楬橥”認定為推薦詞形,同時還承認了“揭橥”這個異形詞存在的合理性,只是說將后者視為非推薦詞形。當前,語文性辭書《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4 版)和《辭海》(第7 版)對這組異形詞“楬橥”“揭橥”的認識不一致,前者只認可“楬橥”詞形,而后者則也認可了“揭橥”詞形。權威語文性辭書對該兩組異形詞的認識不同,一定程度上反而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了新的混亂:“揭橥”詞形,是否應得到認可?
如前所述,“楬橥”構詞是最符合理據性原則的,這也是《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4 版)只認可和收錄“楬橥”,且《辭海》(第7版)將“楬橥”作為推薦詞形的重要原因。但當查閱實際語料,“揭橥”的使用頻率卻占壓倒性優勢。如查閱“讀秀數據庫”,“揭橥”2 萬余條語例,而“楬橥”僅5條;查閱“光明日報學術文化多媒體素材庫”,“揭橥”近70 條,而“楬橥”僅1 條;查閱“北京大學CCL 現代漢語語料庫”,“揭橥”近50 條,未見“楬橥”使用詞條;查閱“人民網”,“揭橥”有8條,而“楬橥”僅1條;等等。由此可見,“揭橥”一詞使用的通用性明顯高于理據性更強的“楬橥”一詞。這可能也是《辭海》(第7版)收錄“楬橥”“揭橥”兩詞形的原因所在。
仔細分析,對于普通社會大眾來說,“楬”“橥”均為生僻語素,不查字典很難推斷其義,但如果用常用語素“揭”來替換其中的“楬”字,“揭橥”進而推斷出“揭示”義似乎就相對容易些,這可能也是“揭橥”在實際書面用語中出現頻次占壓倒性優勢的重要原因[6]。
針對上述實際使用情況,建議《現漢》在下輪修訂時首先應承認“楬橥”屬書面語色彩濃厚的用詞,在書面語中出現頻率并不低,可采取在“楬”字條中單獨列出詞目“楬橥”,或至少在“楬”“橥”字條的解釋義項后,以例詞的形式出現。至于當前通行性更強的“揭橥”是否作為非推薦詞形予以收錄,則需要更加嚴謹科學的考證和評估,力求謹慎穩妥,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使用減少混亂。
《現漢》(第7 版)收錄“神圣同盟”詞條,釋義為“……它的目的是為了鎮壓歐洲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1]1163其中“它的目的是為了”屬疊床架屋,應改為“它的目的是”或者“它是為了”。
《現漢》(第7 版)另有多處用到了“目的是”,比如“彌封”詞條的釋義:“把試卷上填寫考生姓名等信息的地方折角或蓋紙糊住,目的是防止舞弊。”[1]896,也有多處用的“是為了”,比如“救世主”詞條的釋義:“……基督教認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降生為人,是為了拯救世人。”[1]700只在“神圣同盟”詞條中出現了一處“目的是為了”,可能是編者不夠細致,對該處表述不妥有所疏忽所致。
《現漢》作為現代漢語的規范型詞典,理應本著引導規范使用的原則,對相關釋義、例句的表述應慎之又慎,以避免帶來新的使用混亂。故建議《現漢》進行修訂時,對“目的是為了”這種表述予以改正。
總之,《現漢》(第7版)作為一部權威的規范型語文辭書,讓眾多使用者受益良多。本文例舉的幾處存疑補苴,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