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飛
(平和縣醫院兒科 漳州 363700)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急性腹痛及慢性腹痛的常見疾病之一[1]。其常見的病原體有柯薩奇病毒B型、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腸道感染后發病[2]。患兒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反復腹痛、低熱、嘔吐、便秘或腹瀉等癥狀[3]。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習慣采用廣譜抗生素聯合微生態制劑療法,雖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療效,但復發率較高,很難達到根治目的。近幾年來,中醫治療對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療效顯著[4]。因此,本項研究選用王氏保赤丸治療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觀察其治療效果。
選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本院兒科門診診治的確診腸系膜淋巴結炎的80例患兒,臨床主要表現為間歇性或陣發性腹痛,以右下腹痛或臍周疼痛者為主,少數患兒腹痛部位不固定;部分患兒伴有嘔吐、腹瀉或便秘,或伴有低熱、流涕。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WBC)正常[(4.81~10.00)×109/L]或增高[(10.20~18.14)×109/L];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正常(≤5 mg/L)或增高(5.12~37.39 mg/L);白介素-6(IL-6)水平正常(<7.0 pg/mL)或增高(7.28~40.39 pg/mL)。腹部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提示:回盲部腸系膜上超過2個腫大的淋巴結,且最大縱徑>1 cm或最大橫徑>0.5 cm或最大縱橫徑比大于2∶1,并且排除了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肝膽結石、腸結核、淋巴瘤等疾病。
隨機分成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歲5月~3歲6例,3歲1月~7歲28例,7歲1月~14歲6例;病程2~38 d,平均病程(15.00±1.75)d。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歲9月~3歲4例,3歲1月~7歲31例,7歲1月~14歲5例;病程1~33 d,平均病程(14.00±2.35)d。
1)入組標準 ①符合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標準[5];②患兒及其家屬愿意配合治療。
2)排除標準 ①有高熱、疲乏等感染中毒癥狀不宜服藥治療者;②有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及免疫缺陷者;③有藥物過敏史及特異性體質者。
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規定,患兒家屬充分了解研究內容。
對照組患兒用克林霉素棕櫚酸酯顆粒(廣州一品紅,國藥準字H20093865)+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國藥準字S20060010)治療,克林霉素棕櫚酸酯顆粒按8~15 mg/(kg·d),分3次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6歲齡患兒每次1 g(2片)、>6歲齡每次1.5 g(3片),每天3次,與克林霉素棕櫚酸酯顆粒間隔2 h服用。觀察組患兒用王氏保赤丸治療(精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2020645),每天服用1次,2~6歲齡每歲服用10丸(最大劑量60丸),>6歲齡統一服用60丸。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治療期間加強飲食調節及心理指導等,觀察治療效果及療程結束后3月內復發情況。
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顯效:患兒腹痛、嘔吐、便秘、低熱等癥狀完全消失,炎癥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兒腹痛、嘔吐、便秘、低熱等癥狀基本消失,炎癥指標恢復正常;無效:患兒腹痛、嘔吐、便秘、低熱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炎癥指標未恢復正常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兩組患兒療程結束后3月內復發情況,復發率=復發例數/總有效例數×100%。
采用Graphpad Prism 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連續性校正;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臨床治療效果對比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對比[n(%)]
2)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對比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對比
腸系膜淋巴結炎引起的腹痛是兒科門急診的常見疾病之一。因為兒童期獨特的腸道解剖生理特點,末端回腸腸壁內含有豐富的淋巴管網,末端回腸系膜內淋巴結遠遠多于空腸系膜內的淋巴結,而且受到回盲瓣的影響,食糜在末端回腸內潴留時間延長,腸道病原體及其毒素的吸收機會大大增加,這是感染好發于此的基礎[6]。兒童期腸系膜發育尚未成熟,可由于感染、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機體炎性因子大量釋放,從而引起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現反復腹痛、低熱、嘔吐、便秘或腹瀉、炎癥指標增高等臨床表現。目前西醫采用廣譜抗生素迅速控制感染及解痙止痛等對癥治療,病情較重者常予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針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治療的研究也較多集中于抗菌藥物方面[7]。克林霉素棕櫚酸酯顆粒口服易吸收,且不受食物影響,其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厭氧菌等均有較好抗菌作用,但有一定肝腎毒性,長期應用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甚至偽膜性腸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含有蠟樣芽孢桿菌、嗜酸乳桿菌、嬰兒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可抑制某些致病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有研究發現,它能有效調控腸道菌群,提高腸道屏障能力,而且可促進抗菌活性因子生成[8]。本研究對照組應用克林霉素棕櫚酸酯顆粒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迅速控制患兒腹痛、低熱等癥狀,改善了患兒嘔吐、腹瀉或便秘癥狀,療效滿意,但炎癥指標未完全恢復正常,隨訪3個月內復發率仍較高(27.27%),達不到徹底根治目的。
兒童腸系膜淋巴炎臨床多表現為反復腹痛、低熱、嘔吐、便秘或瀉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等,屬于中醫“腹痛”“積聚”“痰核”等范疇。乃因小兒臟氣嬌嫩,脾土未健,常因乳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導致食滯疳積,腸道氣機不暢,氣滯而血滯成瘀,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成痰,痰瘀互結于腸膜;亦因小兒體弱、肺衛不固,外感寒邪,邪毒入肺,而肺與大腸相表里,邪毒結于大腸,而致寒凝氣滯,腸道傳導失常,或泄或秘;寒痰瘀積聚化熱,寒熱痰瘀諸邪相互搏結于腸膜,而致氣機阻滯,不通則痛,遂發本病[9]。秦艷紅教授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稍有飲食不當即可發病[10]。小兒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或肝郁化火亦可導致氣滯血瘀而出現腹痛[11]。王氏保赤丸乃清代王臚卿兒科秘方,具有180多年應用歷史。其功在祛滯、健脾、祛痰。研究表明其能明顯提高松馳狀態的胃腸道平滑肌緊張度,對處于緊張狀態的胃腸道平滑肌有明顯的松馳作用,表現為明顯的雙向調節作用[12]。實驗表明,本品能加速胃排空速度及推進腸道內容物的速度,對消化酶中的胃蛋白酶活性有明顯的激活作用。動物毒性試驗表明,大劑量王氏保赤丸在用藥期間具有良好的耐受性[13],但由于兒童個體差異,臨床應用當中仍應注意觀察其不良反應,包括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瘙癢、乏力等。另有研究表明,王氏保赤丸不僅對腸道菌群具有調節作用,而且其調節作用與臨床治療效果相一致[14]。最新研究證實王氏保赤丸可以上調腸連接蛋白,增加雙歧桿菌屬、脫硫弧菌屬的豐度,抑制腸道微生物群中的脆弱類桿菌群,增加腸絨毛長度,并降低炎癥細胞因子的血液水平[15]。本研究中觀察組應用王氏保赤丸治療效果雖與對照組相當,但炎癥指標恢復情況更好,復發率更低(8.57%),且治療過程未見上述不良反應。究其原因,王氏保赤丸方中大黃苦寒入脾胃大腸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黃連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全方組方嚴謹,寒溫并調,補中兼消[16]。
綜上所述,王氏保赤丸具有通瀉導滯、清熱化痰、溫中健脾、暢通氣機、通則不痛之功,治療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療效顯著,能明顯降低復發率、改善炎癥指標、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又兼具服藥簡單、價格便宜等“簡、便、廉”諸多優點,尤其適合在基層兒科進一步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