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

豆子是大自然贈予人類的最有營養的農作物之一,它除了可以幫我們填飽肚子,一些品種或炮制品還具有藥用價值,屬于名副其實的藥食兩用中藥。不過,除了鼎鼎大名的赤小豆,你還知道其他的嗎?又應該如何準確辨認和充分利用這些來自豆類的中藥呢?下面,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
一、黑豆
黑豆是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種子—看到這里,有些朋友難免不發出疑問:那黃豆呢?難道黃豆不是大豆的干燥成熟種子?都是,黃豆是,黑豆也是,除此之外還有青豆,之所以有區別,是因為它們自身所含的植物色素不同。其中,只有黑豆是入藥的大豆,偏重補腎,被譽為“腎之谷”。
黑豆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具光澤,重要鑒別特征是:一側有淡黃白色長橢圓形種臍(種臍是種子從種柄或胎座上脫落后留下的疤痕)。剝去薄而脆的種皮,可見肥厚的子葉。根據202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黃綠色或淡黃色子葉的黑豆均可入藥。
從外觀上說,黑豆與黑蕓豆易混淆,我們可根據其種臍的特點進行區分:與黑豆種臍特征不同,黑蕓豆臍點較圓而白。另外,黑蕓豆不入藥,因其淀粉和鉀、鈣、維生素等營養元素的含量較高,故可作食用。
從功效上說,黑豆益精明目,養血祛風,利水解毒。用于陰虛煩渴,頭暈目眩,體虛多汗,腎虛腰痛,水腫尿少,痹痛拘攣,手足麻木,藥食中毒。中醫理論認為,當人的腎精充足時,水液代謝和骨的生長發育等功能才能正常。因此,黑豆功效與它的補腎作用密不可分。關于黑豆解毒,在中藥何首烏的炮制中可以體現:生何首烏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經黑豆汁拌蒸成為制首烏后,增強了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等作用,減弱了瀉下的副作用。
黑豆有多種吃法,最經典的吃法是用醋泡,具體做法是:先把黑豆洗凈,瀝干水分,不放油,下鍋炒。注意:不要炒太久,否則容易糊。炒至豆子表皮一個個崩開即可,然后放涼,找一個合適的玻璃瓶,加入醋和炒好的豆子,擰緊瓶蓋,置于陰涼干燥處,一周后即可食用?!按着莘ā笔怯兄v究的——研究表明,黑豆在pH值小于7的環境中抗氧化自由基的能力最強,所含花青素也更易被人體吸收。
上面說的都是黑豆的好——不過,凡物皆有長短、好壞,黑豆亦不例外,下列人群需謹慎對待。
(1)腎功能不全者:黑豆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代謝產物為尿素氮,大量尿素氮的產生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可能導致腎功能損傷加重。
(2)肝功能衰竭者:黑豆中的蛋白質在人體內會轉化為氨基酸,氨基酸消化后,需要在肝臟內將有毒性的氨處理為無毒的尿素。而肝功能衰竭患者無法處理大量的氨,導致大量的氨聚集在體內,造成氨中毒,可能引起肝性腦病。
(3)食積腹脹患者:傳統中醫學認為,對于食積腹脹者,首先應消積除脹,然后才能調理身體,促進病的好轉。而古醫書《本草匯言》指出,黑豆“炒熟食之則閉氣”,會使食積腹脹更為加重。
(4)痛風患者:黑豆含有大量的嘌呤,會引起尿酸升高,痛風患者如果長期或大量食用黑豆,會加重癥狀,不利于治療。
二、淡豆豉
淡豆豉為黑豆的發酵加工品,其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過程中要加入桑葉、青蒿,發酵15~20天才算完成。在此提醒大家:陳列于超市的調味品咸豆豉與中藥淡豆豉不是一回事兒。咸豆豉在發酵過程中加入了食鹽等調料,鹽分含量較高,味咸,不入藥。
正品淡豆豉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劣品外觀顏色與正品不同,外皮較光滑,質地較堅硬,斷面色淺,大多棕黃色、黃色,有的聞之有明顯的臭氣,應避免使用。
淡豆豉有解表、除煩、宣發郁熱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需要強調的是,若取發散表邪,宜煎湯趁熱服。另外,因淡豆豉發汗力弱,用于治療外感表證時,需采用促使發汗的輔助手段,如蓋厚衣被等。
為方便大家居家使用,下面介紹兩個含淡豆豉的常用小方子:
(1)蔥豉湯(出自《肘后備急方》):準備淡豆豉 30 g,加水適量,泡半小時后,加水至 600 mL,先以大火煎沸,再改小火煮成微沸,至剩約 250 mL水時加蔥白(帶根須)3 根,繼續煮5分鐘左右即可。該方對傷寒初起、感冒頭痛發熱無汗有較好的療效。另外,兒童初犯感冒時,也可以用此方煮大米粥服下,順應性較好,且效果明顯。
(2)梔子豉湯(出自《傷寒論》):準備梔子10 g、淡豆豉10 g,加水共煎10多分鐘,藥液溫服即可。該方具清熱除煩之效,能治療胸中煩悶、失眠。
三、大豆黃卷
大豆黃卷是黃豆的成熟種子經發芽干燥的炮制品。具體操作方法與發黃豆芽類似:取凈黃豆,用水浸泡至膨脹,放去水,用濕布覆蓋,每日淋水2次,待芽長至0.5~1 cm時,取出,干燥。
外觀略呈腎形,長約8 mm,寬約6 mm。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皺縮,一側有明顯的臍點,一端有彎曲的胚根。外皮質脆,多破裂或脫落。子葉2枚,黃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因為發芽的緣故,大豆黃卷有升發透發的作用,比黑豆多了解表發汗的能力—所以,暑天濕熱之氣重時用之尤為合適,可以解表祛暑、清熱利濕。與此同時,亦可用于暑濕感冒,濕溫初起,發熱汗少,胸悶脘痞,肢體酸重,小便不利。
四、赤小豆
赤小豆來源包含兩個品種,分別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種子。赤小豆多分布在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等南方地區,栽培或野生;呈長圓形而稍扁,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的2/3。而赤豆則在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比赤小豆短,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種臍不突起。
不過,以上二者均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可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為方便大家使用,下面介紹兩則赤小豆的治療方:
(1)治療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500 g,活鯉魚一條(重500 g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 mL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服后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
(2)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細粉,和入溫水、雞蛋清或蜜,調成稀糊狀,攤在布上,敷于患處,包扎固定,每日一換。
【提示】某些地方把有毒的相思子也稱為“赤小豆”,我們要注意區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碧拼娙送蹙S的這首詩中提到的“紅豆”就是相思子。它外觀很美,主要特點是:表面紅色,種臍白色橢圓形,周圍呈烏黑色,約占種皮表面的1/4~1/3。主產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亦產。在一些旅游景區,相思子常被加工成飾品售賣。但是,其有很強的毒性,中毒癥狀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皮膚青紫,循環系統衰竭和少尿,嚴重者甚至出現溶血,尿血,逐漸窒息而死亡—半顆種子,即可致人中毒。
五、刀豆
刀豆為豆科植物刀豆的干燥成熟種子—因其豆莢很長,其形如刀,故得名。刀豆表面淡紅色至紅紫色,微皺縮,略有光澤;邊緣具眉狀黑色種臍,長約2 cm,上有白色細紋3條。
刀豆屬于理氣類中藥,具有溫中、下氣、止呃的功效,用于虛寒呃逆、嘔吐。呃逆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打嗝兒”。刀豆性溫,能調理的呃逆主要是胃中寒冷及脾胃陽虛引發的呃逆—也就是說,如果有脾胃陽虛的情況,或者是吃了寒涼之物,傷到了脾胃的陽氣,就可以選擇用刀豆來溫中散寒、降逆止呃。此外,刀豆還可溫腎助陽—中老年人由于陽氣漸漸衰退,會出現腎虛腰痛,體力跟不上,總覺得無力,說話時中氣不足的癥狀,也適合吃一些刀豆。
刀豆在超市并不多見,在醫院中藥房或藥店可買到,且一定要買成熟的顏色偏紅的豆子。另外,需要提醒大家:①刀豆含有毒成分,食用或藥用時一定要加熱至熟才行(加熱溫度應達100℃,時間宜適當延長);②胃熱的人群不建議食用。
為方便大家選用,下面介紹兩則刀豆的食療方:
(1)溫中散寒治呃逆之刀豆粥:刀豆6~9 g,粳米50~100 g,生姜3片,一同煮粥即可。煮刀豆之前,記得用水浸泡,時間以半小時至1小時(夏季浸泡時間不要過長,以防變質)為宜,會更好煮一些。
(2)溫腎助陽之刀豆豬腰:刀豆6~9 g,和豬腰一起燉即可。同上,燉刀豆之前,最好也泡一下。
六、綠豆衣
綠豆衣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皮。方法為:將綠豆用水浸泡,揉取種皮,一般取發芽后殘留的皮殼曬干而得。具有解熱毒、退目翳的功效。
近代名醫施今墨認為,綠豆衣尤擅清腸胃熱毒,將之與生薏苡仁組成藥對,治上消以口渴為主癥的糖尿病,奏效頗速。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腸中熱毒得清,則肺金自寧。二藥既能除腸胃所蘊熱毒,又能健脾益肺。另有文獻記載,治療麻疹合并腸炎,可用綠豆衣適量煎水,加白糖后服用。
最后,希望上述介紹能對大家用好這些藥食兩用的豆類中藥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