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藍冰,張語心
(1.赤峰學院 黨政辦公室; 2.赤峰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當代人前所未有地被智能手機和移動設備“賦能”,也前所未有地被這些設備捆綁、束縛,形成了所謂“低頭族”,就是消耗了大量零散時間、作低頭看屏幕狀、專注于低頭操作手機或設備的人。 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低頭族現象越來越突出,有些學生雖然人在教室,卻專注于低頭用手機聊微信、看視頻、打游戲;有些教師明明看到學生身心“退場”,卻視而不見,自顧自完成授課任務?!暗皖^族”現象成為教師講授與學生低頭的矛盾,成為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 他們的性格、觀點的可塑性強,這也意味著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思政課不同于一般的課程,是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課程,是培養正能量的課程,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大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中指出,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 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照本宣科、應付差事,那“到課率”“抬頭率”勢必大打折扣。因此,上好思政課必須理直氣壯,必須創新教學,減少課堂上的低頭族現象。
為了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有效性,有效地解決學生上課低頭的問題,赤峰學院進行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利用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情況。調查顯示,82.2%的學生喜歡上思政課,這些學生大體上分為三類,主要表現和典型訪談如下。
“麻木型”。一些學生沒有領會思政課的意義和目標,在多年的課程中養成了“隨波逐流”的習慣,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緊迫感,對于課程成績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提升沒有要求,得過且過。
學生甲:我就記得這個課叫“馬克思”課程,課程每年都上,內容都差不多,也沒記住教我的老師。期末考試主要就是劃重點、背答案,老師不劃重點的,在網上找那些學習筆記,考過就得了。我從來沒想過這個課為什么要開, 好像其他高校都會開設吧,跟著大家一起學習就行了,一般也不會不及格。
“輕視型”。一些學生認為思政課重要性較專業課低,甚至認為思政課無用,在課程中“聽一套,干一套”,老師只管講課,學生干自己的事,對課程成績和思想政治理論素質提升的理解和要求庸俗化,只看成績不問效果。
學生乙:上了大學課業比較繁忙,專業課程學起來比較費力。 公共課程就想拿個學分,只要按照筆記要點臨時突擊、背誦復習,基本上就能拿高分。要不是關系到學分績點,我都不想這么認真學了。
學生丙:到高年級后,現在想的主要就是考證、就業、考研或考公務員,這些比較實用一點的事情。除非考研復習, 否則思政課對我將來就業幫助不大。
“叛逆型”。一些學生對思政課所講內容有不一樣的看法,甚至質疑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常?!皹诵铝悺保谡n堂討論、回答問題時拋出道聽途說的一些所謂西方理論、西方觀點,對于課程成績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要求有逆反心理。
學生?。何冶容^喜歡政治、歷史,感覺很多課程講得沒意思,就是照著書念。 有時候覺得老師不應該這么講,特別是講到一些社會問題,我在網上看的很多文章不是那么說的,我覺得講得不對,只是一種說教,后來干脆不想聽了。
從以上調查來看,絕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上思政課,也存在一些學生不關心思政課的現象。 在課堂上有的沉默、有的叛逆,這里面有社會思潮的影響,也有忽視教育的主觀因素。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思政課是真正意義上“無類”, 是每個人都必學必修的人生大課。 我們在長期教學中感受到,學生對思政課的喜愛、感悟和重視程度會隨著成長而不斷提升。 很多人在畢業后回味大學生活,反而越來越覺得思政課有味道,所以我們需要改進教學,讓學生真心喜愛、主動接受。經過調查和總結,學生“低頭”的現象,主要源于教學方式方法與當代大學生思維行為習慣還不完全匹配。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生產生活越來越多地被智能手機充斥,一部分人甚至到了“機不離手”的程度,嚴重影響了思考和行動的專注性。人們平均每天查看手機25 至80 次,雖然人們盡力專注于某一件事, 但還是會忍不住低頭看自己的手機。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穿插查看手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個事項并行處理的效率,但傷害了總體注意力持續時間。 經過調研,96%的學生在課堂上至少使用一次手機,43%的學生在課堂上經常使用手機。
中小學教師普遍禁止學生在教室使用手機,客觀上集中了學生注意力。大學教師很少完全禁止學生使用手機, 即便是一些高校曾經設置“手機框”“手機袋”,把學生手機集中保管在教室一角,現在也逐漸放松了要求。 因為智能手機價格逐漸走低,學生手持兩部手機也很平常。智能手機上的軟件應用越來越多,對完成課業任務提供極大便利,使學生難以拒絕。因此,手機多少會影響到上課的效果。與專業課程相比,很多學生更愿意在公共課上使用手機進行放松娛樂,使包括思政課在內的通識教育公共課都受到手機的影響。 其實現在講課的人,是在和手機上那些形形色色、抓人眼球的軟件爭奪學生的注意力。
在課堂注意力“爭奪戰”中,一些教師簡單粗暴采取“堵”的方式,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造成學生叛逆、反感。 所以大部分教師都采取“疏”的方式,加強自身的生動形象,輔以一些“堵”的措施,如提問、點名等,讓很多學生放下手機回到課堂。通過這種注意力斗爭, 大部分思政課教師更加體會到,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越來越不可取了。
獲得感是指取得現實收獲后產生的主觀滿足感。 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就是通過教學吸收知識、得到升華后自發產生的滿足感。 這種獲得感不是學生所得所獲的全貌,因為思政課的根本目的是鑄魂育人,通過講政治、講理論實現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好的課程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同時,能夠帶來課堂獲得感,課堂獲得感是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
“低著頭”的思政課課堂上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課堂死氣沉沉。 這樣的課堂大講特講“學習XX 的意義”等內容,教學設計好像寫一篇學術性的論文,把內容抽象來展示,這樣開展教學其實只是教學用書的簡單“翻錄”,學生自然不喜歡。 這種課堂放在其他課程中,甚至難以想象,美術課不讓畫畫在課堂里大講“學習美術的意義”,音樂課不讓唱歌在課堂里大講“我們為什么需要音樂”。另一種現象則是熱鬧非凡。 這樣的課堂已經忘卻了思想、理論教育的任務,而是專注于帶領學生搞活動,甚至“為活動而活動”,最后成了“要面子不要里子”,轟轟烈烈卻收效甚微的課堂。 這兩種情況總結起來,都屬于學生獲得感不強。 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越來越感受到,只有不斷修煉“內功”,提升教學內容的內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提高學生獲得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解釋現實問題、指導實踐。 思政課承載的“大道理”,必須回歸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并在現實生活中,得以經歷、體驗、概括、整合、建構,才能真正轉化為受教育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和學科體系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多是政治理論或相關專業畢業,遵循著“從學校到學校”的職業路徑,從臺下走上講臺,直接從事教育教學,“理論到理論”的痕跡非常明顯。
一些課堂成了教師喃喃自語的“獨白”,在教學中把理論知識、政策要求當作教條講授,不結合具體實際就照本宣科,最終只能導致學生“低頭”。 有的教師認為思政課難講,把責任大、要求高作為獨白的借口。也有的教師認為自己的講授得不到學生呼應,所以沉浸在自我獨白之中,屬于無奈之舉。再加上傳統教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普遍存在,使課堂不同程度存在與現實脫節的問題。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要求學生由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知識信息加工的主體,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要求教師由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
從表面上看,一些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問答機會很多,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表達和發言基本上都是在教師的“點撥”下進行的,并沒有脫離教師的思路,而教師的思路又常常局限于教學參考書。 這種問答和發言從表面上看是教師啟發的結果,但實質上是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話語權的產物。學生并沒有很多思考、問答和交鋒,更像是一種講授過程的角色扮演,所以學生“低頭”不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走入現實生活。 這些技術成了人們的“手腳”,在極大地釋放工具性的同時,又造成新的束縛。 這就像海德格爾指出的“座架”,我們身處其中無法自拔,它馴化了人們,在解蔽之中遮蔽,讓人們迷茫、惆悵。人們每天創造的數據、信息、知識, 都達到信息時代到來前人類創造的總和,在這個時代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對象、新矛盾,顯然讓人們力不從心,幾乎所有的崗位都可以說面臨著既新鮮又陳舊的問題——本領恐慌。
這種本領恐慌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是尤為特殊,新技術增加了某些能力,也剝奪了一些過去熟悉和得心應手的能力。從2020 年以來,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確?!巴Un不停教”,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各種網絡平臺上開啟了直播,把陣地從講臺上轉移到攝像頭前。 在網上網下不斷切換的過程中,教師學會了“連麥”等新技巧,但也有一些教師忘卻了教室,疏于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感染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 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2018 年以來,赤峰學院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調整了教學策略,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 通過教學改革的實踐,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變革,減少了學生“低頭”的現象。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是廣大思政課教師的首要政治任務。 把這項任務完成好,更加要求我們抓住學生注意力、發揮學生主動性。
學生的注意力、關注點是一個“陣地”,不能不主動爭取,要用合理設置的學習任務“抓”住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溜號、不掉隊。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使用“學習手冊”,把所學、所思、所想記錄在手冊上,這是抓住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探索。 通過這個方法,把學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鎖定在聽課上,能更好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解決“抬頭率”問題,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同時,教師也能夠通過手冊內容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實現雙向互動交流。
雙向互動交流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抬頭率”,使學生認真聽講,課堂玩手機、開小差的情況減少,同時提高了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要點的能力,顯然也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和肯定。調查顯示,83.5%的學生認為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參與感和沉浸感。44.55%的學生和64.7%的教師認為使用學習手冊的減少了或部分減少了課堂玩手機的情況,不認同的學生僅占2.7%;81.7%的學生認為學習手冊的使用能夠提高學生融會貫通、 把握要點的能力。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 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彼颊n教師要把課程講好,必須要有深厚的理論積淀,扎實的教學功底、哲學功底、歷史功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系統全面、內涵豐富、邏輯嚴密、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黨的建設等學說。要努力把大道理講得學生都喜愛聽、聽得懂,提高學生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首先要加強集體備課,從整體上提高教師的功底。
通過專家講座、骨干示范、“青椒”比武和虛擬教研室建設, 拓展了教研室集體備課制度的深度,調動全體教師全力投入、精心準備。 各課程教研室結合“二十”大精神,對統編教材和專題教學大綱進行再研究、再學習,精心設計、科學安排,既提高了思政課教學本領, 加深了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深化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認識。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關鍵。 調查發現,不同專業學生的思政課成績、滿意度相差較大。 當前大學生比較重視實用性強的知識的攝取,而對基礎性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視不夠。這導致學生的理論功底薄弱、認知水平不高、知識儲備單一,這造成一些專業的學生常常認為這門課沒什么用。在課堂講授中機械地照搬教材對講道理毫無益處。要做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滿足學生求知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是理論性非常強的課程,既要有理論的深度,又要做到“具象通俗”。 具體來說,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既不能抽象復雜,也不能過于簡單劃一。要理論傳授給學生,適時掀起“頭腦風暴”,使思政課成為有挑戰性的課堂。要講清楚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特別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思想和理論的力量。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注意差異化、分眾化,做到螺旋上升。例如講民主,在小學階段講民主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來定”,重在培養行為習慣;中學講民主是“人民當家做主”,重在灌輸政治觀念;大學階段“綱要”課講取得社會主義民主的歷程,重在讓學生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認同;“概論”和研究生課程則講“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在增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也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例如農林專業的學生,在講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章節就有必要重點講解。調查顯示,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置教學內容,精講框架結構、重點難點之后,教學效果得到提高,84.9%的學生認同突出重點的教學方式。
圍繞學生可能會遇到的思想困惑和時事熱點,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遞進式問題或討論主題,每到一個新知識點,都把預設熱點問題作為線索“埋”好,以更加“接地氣”的方法和語言,用貼近生活、饒有趣味的轉承啟合把知識有效串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提升教學針對性。
用好時事熱點, 可以打開教學的一扇窗口,也為思政課提供了鮮活的材料、重要的文本,讓學生深化認識、拓寬視野。要注意時效,對于聯系教學內容、社會重大關切的現實問題,要第一時間傳遞給學生,不能“炒冷飯”。要注意引導,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也要體現出教學的“深度”。 如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給學生講授疫情防控形勢, 不能把2020 年的老內容拿出來反復講,要結合變異病毒的特點講清楚疫情防控的總體部署,結合國內外疫情發展的趨勢講清楚不能“躺平”的要求。 在教學中,可以使用小組式時事述評的方式,讓學生選擇一些社會熱點題目進行闡述、分析、匯報,教師在結尾處要做總結評價,及時糾正學生偏差、進行正面引導。
調查顯示,80.9%學生認為結合時事教學的效果好。有學生在學習心得里寫道:“在開始上這門課之前我一直覺得政治課是很無聊、枯燥的。 開始上這門課時我心里是有點抵觸的。但是慢慢的我發現自己不再那么抵觸政治課了,甚至一周里最想上的就是這門課,每周很期待時政評述,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國慶閱兵’那次時政評述,同學講完后,老師進行了補充,老師慷慨激昂的話語中充滿著對祖國的熱愛, 聽完老師的補充后我熱血沸騰,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在場的每一位同學都很驕傲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吧! ”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同為主體的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也要發揮學生的“主角” 作用。2018 年教育部發布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 鼓勵思政課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特點,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編排講授與時事述評、小組討論、情景演示、辯論等多種形式,運用智能手機軟件高效開展小組式學習任務,讓手機成為一種教學媒介。
在智能手機的“加持”下,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已經能夠實現選人搶答、課堂彈幕等手段創新,讓課堂回答問題充滿了趣味性、隨機性,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幫手,形成了一種主動參與的氛圍。 調查顯示,83.0%的受訪學生、97.1%的教師認為能夠有效提升其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思政課只有融入實踐, 才能真正實現入耳、入腦、入心。 中宣部、教育部在“05 方案”中就對實踐教學做出了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在落實實踐教學上做法各有不同??傮w上形成了從自學、研討、匯報為主的課堂實踐,到調查、分析、研究為主的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 近年來,一些高校進一步探索虛擬仿真實驗室(VR)等實踐教學新方式,突破了時空條件的限制,受到廣大師生喜愛。
從實踐教學開展的現實情況看,一方面要努力讓學生“走出去”,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 讓學生在廣闊天地中加深對理論、 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強化實踐教學效果和展示,通過學生個體的具體實踐行為體現出來,也作為課程評價和檢驗的重要標準,使教育成果外化于行。 如“概論”課“推動鄉村振興”這一環節,帶學生沿著總書記的腳步, 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看發展、看生態,打造思政課堂“活教材”,真正讓教學內容觸及學生心靈。
近年來,各地高校擴招高層次、高學歷思政課教師,但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設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理支撐、搭建學術平臺,把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以此全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加強和改進。而不論學科建設還是教學改革,關鍵還是在人。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應加大思政課師資整合優化力度,骨干團隊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基礎的教師構成,同時重視多學科知識儲備。 整合教育干部在線、 學習強國等各級各類理論培訓資源,精簡高效提高教師培訓質量,避免“事出多頭”、反復培訓浪費精力。 采取靈活有效地用人機制,公開招聘學科建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例如公開招聘首席教授、國家級課題主持者等,在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推進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 探索設置各類教學技術崗位,包括虛擬仿真實驗室管理人員等,形成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到教育技術人員、 實踐教學基地教學人員構成的立體化團隊,加強溝通配合,形成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學實效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