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教育裝備包括學校普通教室、學科實驗室、創新實驗室、音體美勞等功能場室以及圖書館內為實施教學活動而配置的基本設施、教學裝備、儀器、工具和材料。教育裝備的功能和內涵在不斷豐富,一方面,教育裝備配備和管理的最高宗旨是立德樹人,另一方面,教育裝備也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教育裝備配備與管理的工作轉型勢在必行,有必要進一步圍繞育人的核心目標,轉變觀念、注重內涵,推進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致力于打造研究型、高質量、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裝備配備與管理。
筆者在多年的工作中經歷過多重的角色轉變,從專任教師,到教導處和學校管理者,到區和市級教育裝備管理者,一直在思考基礎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環境、教學形態等方面的發展態勢。結合近些年在中小學教育裝備的配備、裝備技術革新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影響,教育裝備應用的倫理視角等方面展開的深入的科學研究,我對教育裝備的新樣態以及教育裝備配備與管理的轉變有了多角度且較為深入的思索與經驗。
一、教育裝備新樣態
在國內較早提出“新樣態”概念的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陳如平,他提到新樣態學校,是“建立在教育反思基礎上的本真回歸,強調學校的存在以人性為理由,以溫度求共情,以故事來化通,讓美感貫穿教育始終,最終構建‘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樣態學校,依此彰顯教育張力,還原教育本真之樣態?!?/p>
在當前教育裝備的配備與管理中,有一些引起我們思考的現象,如市場與學校誰在決定裝備的配備;裝備的配備是否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是否遵循教育規律;區域管理部門和學校配備裝備的目的和關注點到底什么。
教育裝備新樣態是有生命、有溫度的教育裝備,是以倫理為判斷、以育人為核心,與學校文化共生、與課程發展共融,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為目的的裝備需求。教育裝備新樣態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學校發展是主動角色,教育裝備為服務角色,裝備的配備需遵循每個學校的個性發展;其二,裝備只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新時代工具,目的是把育人的可能性發揮到恰到好處的狀態;其三,在配備、使用和監管的過程中,要謹慎接受學生的自然成長,避免過度干預;其四,裝備的配備需與學校文化建設融合,形成學校文化新樣態的一部分,與課程深度融合,成為課程新樣態的基礎條件,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成為課堂教學新樣態的保障。
二、教育裝備新樣態下的裝備配備與管理的做法
(一)理念的轉變
新時代下,教育教學裝備的配備要完成理念上的三個轉變。其一,角色的轉變。教育管理者需深入研究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從學校教育教學裝備配備和管理的角度為教育現代化提供時代性引領與支持。其二,視角的轉變。教育教學裝備的配備與管理,要做到眼中有“人”。教育裝備的高質量發展,是圍繞“人”的發展。裝備的配備需以學生為核心目標,從對“物”的標準制定轉向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目標的支撐與服務。其三,方向的轉變。符合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優質均衡發展的整體教育裝備布局需要從“搬運工”轉型為“總工程師”。裝備的配備與管理需要有整體的規劃,從學校的內涵發展和區域的優質均衡發展出發做好規劃與保障。
(二)深化科研體系
通過科研,一方面,能夠以教育裝備支撐和引領教育教學創新融合發展,結合裝備業務工作,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課題。比如,以“閱讀空間建設”“教育裝備倫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裝備配置標準”“中小學智能實驗教學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實踐研究”為核心,申報各級各類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組織自主開展課題研究,進行系列課題的建設,以科研成果引領裝備應用。另一方面,也能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裝備的配備與建設擴大與企業的橫向聯合,通過聯合體的形式,指引裝備研發的市場,以教學引領裝備市場的走向。
(三)夯實評價體系
通過夯實評價導向體系,推動教育教學裝備新樣態的形成。雖然絕大部分學校都開展了裝備的效能評價,但現實情況是評價的頻度偏低,部分單位效能評價覆蓋面較小,在評價者方面忽視了學生的意見。由評價指標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單位的效能評價流于形式。把教育裝備的“故障情況”和“使用條例”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并沒有體現效能評價的實質。
同時,學校所采用的評價方法科學性較差,一般是通過評價者的交流討論形成評價結果,很少提取和處理詳細的數據。由此可見,目前教育裝備的效能評價發展水平較低,評價工作較為形式化和簡單化。
教育教學裝備新樣態的評價視角應該是多維度的。應該從學生的主觀體驗、教育教學的成果體現、教師教學應用的過程性、對學生能力與素養的促進程度、與課程的融合程度等多個維度,開展對教育教學裝備配備與使用的評價。建立教育教學裝備應用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綜合評價的重要工作指標體系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問題,通過專家、教師、實驗管理人員以及學生的意見最終確定形成的集體一致認可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教育教學裝備配備與應用的效能性發展。
(四)完善保障體系
完善教育裝備保障體系,加強多個部門聯動。包括職能管理部門、高等院校、教研機構、教育學會、行業協會橫向聯動,優化管理人才培養機制,一體推進教育裝備高質量發展。比如廣州市做法,一是推動專項工程,貫徹落實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的《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重點工程”要求,推動實施中小學教育裝備提升工程(“1+3+6”工程)。二是加強多級協作,強化部、省、市、區、校五級教育裝備保障體系。三是建強管理隊伍,組織多輪次、多專題學科培訓,打造多類別、廣覆蓋的宣教課程,構建教育裝備精品資源庫,積極協同實驗教學研究專委會、圖書管理專委會開展相關工作。
三、教育教學裝備新樣態案例分析
以中小學閱讀空間——“四品空間”為例,如廣東省發布了《廣東省中小學閱讀空間建設與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廣州市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強化中小學圖書館(室)建設,推進圖書館(室)信息化管理。努力營造書香校園的濃厚氛圍,促進全民閱讀。評選活動聚焦引領中小學構建功能適用、書香濃郁、特色鮮明的高品質閱讀空間,助推書香校園建設。
在項目成果的推廣過程中,一是組織“四品空間、書香致遠”《中小學閱讀空間建設指南》應用成果展示暨頒獎活動。網絡展示期間訪問量、投票量分別高達650萬次、累計185萬人次,系列活動獲得中央、省、市等26家媒體及“學習強國”平臺的廣泛報道。二是12所學校入選市級高品質閱讀空間,其中6所獲評省級最美閱讀空間,成績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級中小學校園課外讀物審查清理工作,覆蓋全市11區1496所普通中小學,累計清理下架問題讀物235種。
“寶劍鋒從磨礪出”,艱辛的勞動孕育出豐碩的成果。中小學閱讀空間的建設提高了廣州市教師在閱讀教學水平,提升了教師和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素養等,是裝備空間的變革、信息化建設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充分體現了裝備配備與使用的真正效能。
打造教育裝備新樣態,是適應深化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趨勢的必然態勢。在新樣態形成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健全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需求的裝備標準體系,完善推動教育裝備協同創新的組織保障體系,優化教育裝備高質量均衡發展評價體系。全面提升教育裝備發展水平,推動教育新裝備深度應用,促進教育新裝備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教育裝備配備新樣態的根本是遵守道德與利益關系的底線、尊重學生成長規律、遵循教育教學行為秩序規范的理念和準則。因此,教育裝備配備應以人為本、以校為本。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