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輝,閆 平
(西安醫學院 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1]。國家先后出臺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政策,共同構筑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四梁八柱”政策體系,描繪了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宏偉藍圖[2]。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原創、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學,中藥是中醫藥學預防、治療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3-4]。而人才教育和科研創新是中藥發展的重中之重,廣闊的發展前景刺激了市場對中藥學人才的需求[5]。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中藥學人才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以西安醫學院中藥學專業為例,以科研和就業為導向對應用型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西安醫學院前身是創建于1951年的陜西省衛生學校,于1951年開辦了藥劑學中專專業、1994年開辦了藥學大專專業、2006年開辦了中藥學大專專業,中藥學本科專業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藥學本科專業于2008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設置,于2008年9月招生,共招生15屆學生,總招生人數1 016人,已畢業11屆785人,現有在校生231人,2023屆畢業生共計60人。
中藥學專業圍繞學校“面向基層,服務地方”的辦學定位,瞄準“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中藥學人才”培養的建設目標,為省內外中藥行業培養出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夯實的實踐動手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適應中藥生產、研發、服務、經營、管理一線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中藥學本科人才。
歷經10余年發展,2021年3月中藥學專業獲批“2020年度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專業建設成效明顯。中藥學專業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形成“注重人才梯隊建設、資源開放共享、教學組織管理高效、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的運行模式。始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觀念、培養體系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
(1)改革實踐課程體系。全面整合和優化實驗課教學內容,使不同層次實驗內容融會貫通,形成科學的相互聯系的模塊式實驗教學體系;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和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利用度,提高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使用率;重組并延伸原有的綜合性、設計性、創新研究性實踐課程;充分利用藥學院專業綜合實驗室、教學科研共享平臺以及校外實習基地資源優勢,開展多層次的開放性、創新性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合作精神。
(2)利用學校建立的“信息化教學建設計劃”和 一體化的“信息化教育教學”大平臺,為學生主動、自主學習提供服務。加強信息化課程建設,分層次進行立體化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建設。著重打造“中藥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等專業課程的課程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3)充分利用前期專業建設改革的成果,結合辦學定位,明確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創新創業訓練著重探索學科前沿,起到思維拓展的作用。開展多種方式的創新實踐活動及項目;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課外實踐活動、技能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參加學科創新活動,發掘有潛力的優秀學生[6]。
(4)進一步推進“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在產教深度融合模式下,校企雙方共同研討確立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校內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推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銜接,為學生提供就業平臺奠定基礎[7]。
(1)打造一支能力強、素質高的優秀教學人才隊伍。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堅持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重視“雙師型”和“雙創導師”教師隊伍的培養。
(2)打造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校內實驗教學平臺。同步建設教學中心、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等各類實驗室,全部面向師生開放,為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供有效支撐與條件。實行統一調配、信息化管理、資源共享、開放運行、制度完善的高效便捷管理模式。
(3)重視并加強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評估體系,強化教學過程管理長效機制。成立種類委員會諸如學術管理、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教學質量監控、實習管理、畢業答辯等質量監控機制,極大地促進和加快了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進程[8]。
(4)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和建設,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上利用合作雙方的資源優勢,推動產教融合,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就業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拓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推進校外實踐教學的規范化、同質化。
(1)課堂教學是開展教學的基本形式,授課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培養學生科研性思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日常授課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鼓勵教師將科研思維與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各門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專業教育與科研創新教育的有機結合。教師評估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點,不斷將時新的科研前沿內容帶入課堂,激發學生主動探討,并采用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自主學習相結合、專業性與新穎性結合、線上與線下的評價反饋相結合等多樣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授課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單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將專業課程串聯學習,激發其創新思維和科研意識[9]。
(2)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業品質的培養,全面滲透科研創新教育內容,采用全新教學方法包括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項目驅動教學、PBL等模式[10],旨在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學生的思路真正帶進課程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品質。
(3)整合在線課程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打造專業金課。在全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創新發展就要向“雙一流”高校進行經驗學習,而網上資源方便快捷,各個高校的國家精品課程資源讓教學少走很多彎路,讓學生更能接受知識。在線資源、作業庫、試題庫、答疑、討論更加便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創新[11]。
中藥學人才的創新離不開實踐創新,完善創新實踐體系,提高實驗教學中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實驗項目的比例,同時可增加實驗成績和學分兌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實踐創新、解決問題等系列能力和素質。逐步打造基礎學術活動平臺、創新教育實驗訓練平臺、創新學術科技競賽平臺、創新教育實踐設計平臺等四大創新教育平臺體系,構建“創意-創新-創造”教育模式;實現科創項目課程化、科創競賽場所基地化和科創活動團隊化,使創新訓練的模式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大力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2]。
中藥學人才的就業方向有科研人員、醫藥藥劑師、藥檢人員、醫藥銷售四大模塊,每一個模塊都離不開實踐,因此實踐育人在中藥學人才培養中顯得尤為重要[13]。建立科研導師、醫院導師、藥企導師、銷售導師分類指導實踐,從大二開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及就業導向,進行分類管理。對于有科研志向的學生,加強科研思維的鍛煉,鼓勵參加大學生創新型項目,由科研導師進行精準訓練;對于意向到醫院從事藥劑師服務工作的學生,加強與學校附屬醫院的聯系,推薦到醫院中藥房見習實習工作,由醫院導師加強中藥學調劑相關知識的補充,做好執業藥師的前期準備;對于穩定踏實,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聯合企業進行寒暑假的見習,由藥企導師帶領熟悉藥檢人員的工作內容及操作規范,熟悉GMP相關知識;對于意向醫藥銷售的藥學人才,在專業課學習之余,由銷售導師不斷補充醫藥銷售相關課程,鍛煉人際交往、口才演講等能力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分類管理分層次指導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優勢,謀得一份好的職業,也利于學生在自己喜好的領域進行創新創業發展[14]。
近年來,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藥學院積極組織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申報,連續10年獲批大創項目,近3年成果豐碩,分別獲得國家級、省級及校級大創項目數項,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科技論文74余篇(見表1)。

表1 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獲批數量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由教育部與政府、各高校共同主辦的一項技能大賽。大賽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形成,服務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15]。藥學院在教授、博士等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團隊指導下,組織學生積極申報,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李天賜同學的《以依荷為鱔——以柞水縣鄉村振興模式,引領秦巴山區產業升級》和王祖黎同學的《主動健康視野下疾病早期診斷及預警技術開發》獲得省級金獎,近三屆獲獎項目總數持續上升(見表2)。

表2 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統計 單位:項
中藥學專業始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觀念、培養體系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近年來,中藥學專業學生通過參加學科競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獎項16項,其中,在第六屆全國醫藥院校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中,中藥學專業學生斬獲國家特等獎,成為學生競賽中的最高獎項。
經過多年發展,中藥學專業課程建設、教師教學業績、教改項目及教學成果等逐年提升。近年來,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省廳局級科研課題7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500余篇,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陜西省西安市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陜西省第十三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1項,陜西省第二屆職工科技節-發明創造銀獎2項,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銀獎3項、銅獎3項等多項省部級獎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8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研發醫院制劑8項,開發10余項天然產物功能產品。成果轉化10項,轉化經費達100余萬元。
2019年5月30日,西安醫學院晉升為陜西省一本批次招生院校。隨著招生分數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也隨之提高,加之國家對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支持,傳統中醫藥在世界舞臺大展拳腳,學生對中醫藥科研熱情越來越高,考研熱不斷高漲。近5年的中藥專業學生就業質量如圖1所示,研究生錄取學校情況如圖2所示。

圖1 中藥專業學生就業質量

圖2 中藥專業學生研究生錄取情況
在中藥學的未來發展規劃中,中藥學專業建設應立足國家大健康事業和“雙一流”專業建設,從理念和實踐上要緊跟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需求,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探討創新創業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有效舉措與發展方向。持續推進以提高創新思維為導向,增加崗位勝任力為培養目的,緊緊圍繞人才核心培養力,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具有良好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全方位發展人才[16],不斷滿足國家醫藥事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開拓創新具有時代精神的醫藥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