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從六
(安慶市太湖縣徐橋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安徽 太湖 246400)
茶葉是安徽太湖縣農業特色產業之一,茶葉在該地區農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太湖縣位于安徽大別山南坡,內部山巒起伏,森林植被較為茂密,降水量較充足,氣溫較為溫和,其年均溫度為15 ℃,年降水量可達1 400 mm,綠茶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茶葉生產過程優化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汪柯紅[1]梳理了茶葉生產各個流程的問題,葉宗平等[2]闡述了云陽茶葉生產的不足,并以標準化生產方式,提高茶葉生產質量。陸安[3]、陳福建[4]、周海東[5]和熊致祥等[6]從機械化生產視角,分析茶葉生產存在問題,給出可行的茶葉機械生產方法。Li 等[7]以烏龍茶為視角,闡述了茶葉的生產過程,分析了此種茶葉生產期間茶葉元素含量發生的變化,主要是茶素、嘌呤生物堿的占比減少,該變化顯著降低了茶葉的苦澀性,使其具有獨特美味。綜上所述,目前茶葉生產面臨生產規范、流程和機械生產設計等短板,須采取有效措施,以展現機械生產優勢,保證茶葉質量。
該地區堅持“以茶興農”理念,全面推進茶葉生產。該地地理位置適宜茶葉生產,主要生產綠茶。該地區茶園面積在安慶市茶葉種植中排名靠前,擁有較大的茶葉生產基地和較多的茶葉品牌,如“天華谷尖”“二祖禪茶”等,具有推進無公害、有機生產和名茶生產等眾多優勢。為更好地推進茶葉生產發展,本文分析了太湖縣茶葉生產現狀,明確了當前茶葉生產短板,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推動太湖縣茶葉生產發展。
該地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該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光、水、熱資源較為豐富,整體(尤其是在山區)適宜茶葉栽植。土壤富含有機質,在茶葉生產過程中具有較大潛質。
茶葉現已成為該地區的優勢產業,位于當地茶葉種植的前列。茶園在發展過程中整體以連片的形式進行栽植,目前該地區約有12萬人從事茶葉生產經營工作,且專業技術人員較多,茶葉產業年總產值可達6億。
在品牌建設方面,該地區茶葉品牌現已初步形成,產品具有一定的優勢。按照“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產品、加工)、統一包裝、統一指導價”的方式對太湖縣茶葉公用品牌進行了整合和塑造,大力發展“天華谷尖”公用品牌,茶產業協會發布了“天華谷尖”公用品牌管理辦法。品牌包裝由茶產業協會統一進行設計和制作,采取公共元素和個性化元素相結合的方式。為保證品牌產品質量,太湖縣茶產業協會采用茶葉質檢制度,由專業茶葉質檢員負責對本區域名優茶產品進行質量監督,保證茶葉質量。
茶園面積0.91 萬hm2左右,其中良種占比70%左右。在現有的茶園中,低產茶園占比較大,此類茶園自身條件較差,部分建設在溫度較高的區域,地表徑流較大,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不利于茶葉種植。茶園的基礎建設至關重要,擁有較好的茶園基礎,有利于保證茶葉產量和質量,提高當地茶葉生產的總體效益。
茶葉市場現有的企業品牌數量有待提高,市場發育相對滯后。茶葉外部市場開拓力度不強,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在加工企業方面,隨著茶葉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現有茶葉生產的設備和廠房難以滿足需求,技術水平方面仍有進步空間[4]。
部分企業茶葉生產仍以傳統加工方式為主,茶葉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有待提升,機械化發展較為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園管理效果,易出現茶葉采摘不及時、資源浪費的現象[5]。在生產企業方面,目前少部分生產企業規模較小,設備較為落后,生產效率較低。因此,在茶葉生產中,茶葉種植機械化程度亟待提高。
為更好地進行茶葉種植,需要立足茶葉生產實際,鞏固已有的采茶園,改造低產茶園,逐年發展高標準茶園。在茶葉選擇方面,需詳細規劃,選擇茶葉良種,培育高標準茶園[6]。在低產茶園改造方面,需利用2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現有老齡茶樹的改造。改造低效茶園應采用茶樹更新、調整土壤質量、引入機械設備等措施。
(1)更新茶樹。依照樹冠衰老表現,采取適用的修剪方法,側重培育主干,保證樹冠優美性。
(2)調整土壤質量。主要使用有機肥,深耕20~30 cm,配合使用綠肥,用量最小值為15 t/hm2。適當補充磷肥,用量為0.15~0.30 t/hm2。
(3)引入機械設施。各類機械設施在茶園中的用法如表1所示,大型機械設備運行時,可配置采茶機,聯合運行,以提高采茶效率。

表1 各類機械設施在茶園中的用法
在茶園改造過程中,也需按照高標準高產茶園的管理方式對具體工作進行規范管理。同時,不斷挖掘本地較為優良的茶葉品種(尤其是耐旱等適應性強的茶葉品種)進行優種培育,逐步發揮出本土茶樹的高產優勢。在壯大茶葉經營主體方面,大力支持合作社和茶葉種植大戶合作,開發全新的生產體系,改善茶葉種植方案。轉變生產管理經營形式,鼓勵農戶參與,推動太湖縣茶葉產業發展。
該地區擁有較好的茶葉生產自然條件,土地資源豐富,“引進來”和“推出去”的發展模式可以推動太湖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引進來”是指吸引其他茶商進入該地區,提升茶葉產業集聚的優勢。“推出去”是指將區域名茶推向全國市場,切實解決成品茶的銷售問題[8]。一方面,加強茶葉生產的學習考察工作,學習較為先進的茶葉生產經驗,培養茶葉生產的人才團隊。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采取電商等形式開展線上銷售,優化物流速度,使該地區茶葉走向更大的市場,不斷提高茶葉產業的經營效益。
在引進工藝方面,需要加快大型茶葉加工廠的建設工作,不斷引進較為先進的茶葉制作工藝,優化茶葉生產管理工作,保證采摘工作可以滿足機械化的要求。鼓勵茶葉種植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綜合性較強的茶葉加工廠,以此完善茶葉種植和生產工作。同時,在茶園管理方面也需重視機械化的發展[9-10],注重病蟲害的防治。茶葉生產有春茶和夏秋茶,但缺少對茶葉副產品的開發。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需要加快推廣夏秋茶和開發茶葉副產品的步伐,進一步延長茶葉產業鏈,滿足茶葉的發展需要。
一方面,提升茶葉品質。重視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盡可能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使用立體循環的種植管理模式,大力發展茶樹生態園區,提高茶園自然抗病蟲害能力,發展生態高效茶園,保證茶葉的品質。加強示范基地建設,依托太湖縣農產品合作社和茶葉種植公司,引導其他茶葉經營主體和農戶進行茶葉種植,從而促使各個村落都可成為示范區域。強化茶園投入品的管理工作,重視茶葉產品自身的品質。另一方面,加強品牌建設。開展針對茶葉的認證,尤其是針對有機茶產品的認證,以綠色健康的標準創建優良茶葉品牌,打造生態茶葉,并逐步統一的質量標準。
加強行業內部的管理工作,不斷引導和協助茶葉加工企業的合作,以保障組織的專業性,并且將各類分散的茶農組織進行整合,發揮行業協會在組織中的作用,健全管理體系。一方面,行業內的合作可以加強企業的溝通交流,優化茶葉生產技術,實現統籌管理,確保無公害茶葉的生產。另一方面,專業合作組織能幫助茶園進行更新和改造,加強新技術和新設備在茶葉生產方面的應用,重視清潔化和標準化的茶園建設。健全的茶園管理體系不僅可以提升茶葉生產的技術水平,還可提高茶農的經濟效益。
培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優化整體銷售渠道,加快龍頭企業產業基地的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現代化茶葉園區。加強產業自身“集產供銷”的能力,優化茶葉企業的發展路徑,推動茶葉產業的發展[10]。以激活太湖縣茶葉產業的運作活力為目標,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茶葉生產在前期階段、中期階段、后期階段中的各項服務。
本文分析了研究區茶葉生產現狀,明確了當前太湖縣茶葉生產短板,提出了發展高標準茶園、創新經營模式、優化制作工藝、打造生態茶葉品牌、健全管理體系和促進產業集聚等建議,以推動太湖縣茶葉生產的發展,提高茶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