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博贊(Buzan)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一種將知識和框架可視化、方便記憶的思維導圖。他在研究人類學習進程中發現,如果將知識可視化或通過具象化的表達來進行復述,能夠幫助人腦更好地吸收知識、建立起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又被稱為樹狀圖,通常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放射狀延伸。例如,以語法為中心,可以延伸到詞匯、想法、生活場景等。
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解釋各大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知識點之間的從屬關系及聯系需要通過一定的邏輯思維才能進行排列。繪制樹狀圖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在大腦中建立起系統的學習框架,通過各個散點將知識集中處理并整合成知識板塊,積累在閱讀與寫作中所需要的各大素材,最后形成完整的語言體系。
1.必要價值
由于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環境因素影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難以較好地掌握課堂知識等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多種方式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才能有效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吉亞敏 2011)。
目前,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出現難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瓶頸。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和全面覆蓋性,能夠有效幫助教師理清英語的各大知識點,以及每個知識點可以涉及的有效教學方法。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主要講述獅子和老鼠之間的故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若僅僅圍繞單一故事進行教學,容易使學生感到疲憊。因此,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的放射狀方式進行思考,以寓言故事為中心發散生活經驗、曾經聽過的寓言故事,通過想象與創編角色特點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通過不同形式讓他們體會故事,基于教材進行思考,嘗試進行英語寫作創編,并互相評價。引導學生自發學習,能夠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重要現實意義
小學生需要大量的外部引導來進行語言積累,他們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積累豐富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但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并不能完全理解詞匯或語法的含義,給寫作和口語表達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對思維導圖的運用,提升學生對詞匯和語法的理解能力,通過不同形式、色彩、圖案和互動方式的運用,培養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創新意識,使其在輕松的氛圍中投入英語學習(童娟 2023)。
例如,在寫A story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自行進行創編,通過story的含義進行發散聯想,如“What kind of story?”“Who is in the story?”“What time is it?”等,豐富寫作內容,引導其進行語言表達,促進其語言發展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進行思維導圖訓練,能夠對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及思維發展產生正向影響。
1.運用思維導圖的意識不強
由于教師缺乏將思維導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意識,且備課時難以在一定時間內對教材進行思維導圖構建,因此大部分時間依然采用說教的形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備課時注重框架搭建,基于框架的備課才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點,促進教學效率提升(施樂旺 2019)。
2.未能較好地融合教材
雖然部分教師已經具備將思維導圖融入實際教學過程的意識,但是在融合過程中將思維導圖和教材本身割裂開來,僅僅在每一堂課當中運用了思維導圖,欠缺教材整體整合思想。
例如,在講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堂導入部分播放一段視頻或講述相關故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單元為主體進行整合,框架搭建以“country”概念進行發散,如可以發散 literature、language、food、people、law、weather、feature等概念,從立體、生動的角度為學生搭建起“國家”的英語概念,并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引導他們對不同主題進行思維發散。比如,介紹中國的語言,可以搭建交朋友的情境:“If there’s a friend who from America ask you what kind of language do you speak,what would you do to give an introduction of your language?”或者“If you are a tour guide of Beijing,please tell the tourists about Chinese language.”等。
3.研究程度不深
通過比較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思維導圖運用在數學等科目上較多,而運用在語文、英語等科目上較少;在英語學科的學習中,思維導圖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寫作、閱讀方面,而在專門記憶單詞的領域應用較少。單詞積累量是輔助作文順利進步的關鍵。因此,研究思維導圖能否幫助小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和幫助教師進行英語寫作教學具有一定的意義。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圖,要求使用者從一個中心開始進行放射性思考。以一個英語單詞為例,以其為中心進行放射思考,并通過聯想將其整合,能夠形成一個關系緊密的詞匯鏈。運用者可以用圖片、色彩等幫助記憶,增加效果。這樣,既能訓練左腦與文字、條理、邏輯等相關的能力,又能訓練右腦與想象、空間、顏色等相關的能力。利用整個大腦參與記憶,不僅有助于快速記住目標,還能增強思維者的創造力。思維導圖通常具有四個特點:(1)整個導圖的中心集中在研究對象上;(2)將研究對象作為主題,以分支的方式從研究對象開始往外放射;(3)這些分支可以用不同的關鍵詞連接,重要和不重要的分支也可以表現出來,附著在主要的分支上;(4)每一個分支之間都有交叉節點。因此,從表面上看,思維導圖其實就是樹狀結構。使用者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理清邏輯。
1.運用不同類型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類型多種多樣,其設計方法和構成要素也各不相同,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使其更適合自己記憶,從而實現對知識點的充分掌握,并更好地運用到寫作中。
認知心理學指出:人在一般情境中,最多記7個無聯系字詞。高中一年級學生需要學習的單詞大多是全新的,關聯性相對較少,要形成邏輯嚴密的單詞網絡比較困難。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將單詞結合在一起,形成互相有聯系的網格。單詞記憶模型如圖1所示。通過不同的顏色和圖形,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框架中進行可視化記憶,還能夠看出不同單詞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習效率。
樹狀結構和蛛網結構是以一個單詞為中心,一層一層往外擴展的結構。這種類型的思維導圖適用于沒有特別緊密聯系的單詞。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類型或者不同的顏色對單詞進行分類,劃分在不同的框架當中輔助記憶。如下頁圖2所示:

圖2
在圖2所示思維導圖中,中心結構是ow,其他的詞語之間并沒有緊密的聯系,但是可以通過結構的不同進行區分。ow作為詞根,前面添加不同的單詞后,可作為新的詞匯進行擴展。
實物式的思維導圖更特殊,也更生動,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不同單詞之間的聯系。如圖3所示:

圖3
圖3通過書的不同位置進行方位介詞的標注,既直觀又生動,學生一目了然,不僅能輔助記憶,還能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實際寫作中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回憶起大量的詞匯,但借助詞匯樹狀結構,他們能在記住詞根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思維,猜詞、回憶詞語,從而正確鎖定詞匯,促進寫作能力提升。
2.不同學習階段運用不同的思維導圖
很多英語詞匯有多種用法,且詞性不同,學生可能只記住了其中一種而忽略了其他多種詞性。由于詞性不同,單詞在文章中的位置和用法也不同。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將不同的詞性用不同的手法表現出來輔助自己記憶。例如,break、look在不同語境下詞性就各不相同。
在擴大詞匯量的學習階段,用詞根進行學習和擴展比較合適。主要方法是給英語單詞添加前綴或后綴,從而產生詞性或含義完全不同的詞。這種添加前綴、后綴從而擴大詞匯量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單詞。例如,前綴ab-,可以擴展為 abstract、absence、abduct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擴展為所需要記憶的詞語(劉敏瑜、費敏偉 2019)。針對不同詞性對不同的寫作主題進行分析,能夠快速進行詞語分析,幫助學生在更短時間內找到恰當的詞語并運用,提升寫作效率。
英語學習之于學生相對枯燥,即便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改善,學生也會很快產生疲勞感。因此,在把握“思維導圖運用”的主線基礎上可以通過善用“激發興趣點”的支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學生互相討論、相互協助,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探討的共通學習方法。討論合作和小組合作轉變了學生以往單調的聽講模式,也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在交流中傾聽,不僅能增強彼此的默契和感情,提升交往能力,還能在總結自我發言中提升邏輯思維,有利于其在課堂中發展聽、說、讀、寫能力及思維品質。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而且是對學生學習的驅動。課堂教學大多討論課文含義、激發作文寫作靈感和增強表達欲望等。因此,教師在組織每一次小組討論前,都應該制訂明確的合作任務和相應的討論規則,避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泛泛而談、偏離主題。教師也應在討論前用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進入主題,明確討論的合作任務,讓其樹立規則意識。
英語寫作的本質是利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想象與實際結合在一起進行創作,其中詞匯、語法及邏輯在寫作中占重要地位。
為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教師可以適當運用思維導圖,并將思維導圖的構建方法教給學生。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基于教材列出關鍵詞,讓學生在課堂游戲、課后活動或小組合作中自己創造出寫作的主題及內容。
例如,在講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8 Our dreams時,教師為學生列出dreams的中心主題,將學生分組,讓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的“dream job”。教師畫出樹的形狀,讓學生在樹干上添加自己的“dream job”,在延伸寫作或課外作業中讓其創造出屬于自己的“dream job tree”。學生可以想出幾種方法來實現夢想,如學生想做老師,那么圍繞“my dream job is teacher”可以運用work harder、remember some words、make more friend 等表達豐富思維。教師也可以提出另一個主題如“What’s good in your dream?”學生如果想當警察,可以圍繞警察這個主題發散想出I can save people、I can do something useful for the society、It’s good for people、I can help people等話題。通過這種發散性思維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合作或親子活動中增強對主題的理解、豐富對詞匯的積累,為其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馬穎 2022)。
在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優化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已經成為目前英語教師的重要任務。小學英語教師應巧妙、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增強學習自主性,利用相關手段加強學生對寫作詞匯的積累及語法運用的正確性,提升他們的發散思維和理解能力,幫助其在寫作過程中圍繞主題創作出符合邏輯的高質量內容。學生有了足夠的創新意識和詞匯積累,就能在實際英語寫作中有效提升思維能力,從而為未來的英語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