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璇 汪恩昊 項思嘉 鄒恒
初冬時節,走進麻城市閻家河鎮石橋垸村,嶄新的房屋錯落有致,干凈寬敞的道路連接家家戶戶,休閑涼亭古香古色,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象。
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石橋垸村的變化離不開共同締造。作為全省深化共同締造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市之一,麻城市創新村民小組精細化治理機制,從村民小組“小支點”著手推動“微治理”,把基層治理“末梢”變為服務群眾“前哨”。
服務送到家門口
“現在取錢真方便,走幾步路就到了,再也不用折騰大半天、跑十幾公里去鎮上了,蠻好?!饼斏芥偽鞑簺_村村民王文炳老人說。
家門口取錢,得益于麻城積極推動資源服務平臺下沉。
麻城以供銷社綜合改革為契機,在偏遠山區中心村組試點建設新時代綜合服務社,整合部門和社會資源,將群眾需要的愛心超市、綠色農資、快遞驛站、惠農金融、親子視頻、直播帶貨、理發服務等功能集成在綜合服務社,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
2023年5月9日,全省首家綜合便民服務社,西埠沖村社共建綜合服務社正式揭牌,村民體驗到了足不出村的便民服務。
“我家的秧苗需要施肥,能送200斤的化肥到田里嗎?”村民鮑經奎給服務社工作人員打電話,不一會兒,就收到了送來的肥料。
化肥送到田間地頭、理發、水電維修……西埠沖村打造家門口的“幸福圈”。
“村里有木工、泥瓦匠、水電工、理發師等不同工種的能工巧匠,我們把他們發動起來,采用群眾點單,工匠接單的方式,解決大伙的揪心事?!蔽鞑簺_村黨支部書記王勝朝說。
麻城優先將各村的電工、瓦匠、木匠等田秀才、土專家納入村級服務團隊,建立村級、鎮級、市級三支“五師九員”服務團隊,打造三級服務圈。
依托塆組群眾會,收集群眾需求,組織開展“規劃師、農技師、律師、醫師、教師”和“護理員、輔導員、代辦員、家政員、炊事員、快遞員、修理員、理發員、電商員”下村進組入戶行動,提供上門服務。
“以前理發要跑到很遠的地方,現在家門口就能理了;以前家里短路幾天直抓瞎,現在一個電話,上門就能修好了,和在城市生活一樣好。”村民感慨道。
家門口變網紅打卡地
2023年5月25日,位于南湖街道萬家堰社區張家院子小區,占地40余畝的青山公園正式建成。別致的景色、流光溢彩的燈光,吸引了不少市民散步賞景、打卡拍照。
看著眼前的美景,很難想象,這里曾經垃圾亂堆亂放、基礎設施破損、電線雜亂無章。
轉機出現在2022年,南湖街道以張家院子小區為切口,從房前屋后的小事入手,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
環境怎么改?南湖街道落實黨員“一聯十戶”,與居民同坐一條凳、共圍一張桌,聽民意、聚民智,讓居民唱主角、當主力,大家普遍反映的公共活動場所缺失、道路中間電線桿移除、天上蜘蛛網清理、地下雨污水分離等意見建議被采納。
建設中,退休黨員方友娥、唐解福帶頭拆違,居民共計拆除附屬房屋7棟、違建30余處;居民劉濤將自家宅基地無償讓給社區建成小區會客廳,讓小區居民有了活動陣地。
在大家投工投勞、齊心協力下,張家院子小區“顏值”大提升。而這一切,被熱心居民羅文潮用相機記錄了下來。畫面中,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相映成趣,居民走在自己取名的公園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成就感充盈心中。
類似故事,也在鼓樓街道楊基塘社區宋家灣肉糕巷發生著。
肉糕巷,因多家商戶幾代人在此售賣麻城肉糕而聞名,由商業區和居民區構成。這里是老城區的背街小巷,以前,商戶占道經營、車輛亂停亂放、隨意傾倒垃圾污水,被大家稱為“水巷子”。
2022年,鼓樓街道將楊基塘社區和朝圣門社區連片打造,肉糕巷因此迎來新生。
社區通過“小巷夜話”等方式,收集群眾意見百余條。改造中,黨員李淑蘭第一個站出來,無償拆除16平方米的車庫和22平方米的院落,商戶、居民共計無償拆除占道和自建房面積3000平方米。
如何展現小巷特色?社區引導居民在家中打造收藏小院、剪紙小院、戲曲小院等小院,讓居民和游客感受市井生活氣息。
收藏小院的主人是81歲的退伍軍人丁戰,他不僅拆除了三層院落和兩層新裝修的房屋,還主動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藏品,供游客免費參觀。
“這么好的院子被拆了,我心里很不舍。但想到這是惠及民生的好事,也就想通了?!备脑焱瓿珊?,丁戰等人組成志愿服務隊,自發維護、修剪小巷花草樹木。
此外,肉糕巷成立肉糕協會,統一制作流程、統一原材料、統一標準、統一店面,規范商戶行為,提升服務水平。
改造后的肉糕巷,排隊買肉糕的隊伍也越來越長,商戶總營業收入增加170萬余元,戶均增收13萬元。
就業就在家門口
一大早,龜山鎮新屋垸村婦女議事角熱鬧非凡,村里婦女齊聚這里,圍繞今年茶苗栽種問題展開討論。
婦女議事,聊家常、解難題、化糾紛,已成為新屋垸的常態。
借助省婦聯駐點幫扶契機,新屋垸村進一步健全村級基層婦聯組織建設,建設“五好”工作室、巾幗創業基地和婦女議事角。村里婦女擔任起政策宣傳員、組織帶動員、矛盾調解員、權益維護員和志愿服務員的角色。
發展產業,是婦女關心的熱點問題。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流轉土地80畝,打造茶苗培育基地。
“不少村民因為要照顧家里,無法外出務工,基地建起來后,幫助他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毙挛蒇鍕D聯主席朱寶華說,基地需要人插苗、除草、澆水、施肥,每天工錢從80元到120元不等。
據了解,茶苗培育基地已帶動村里百余名留守婦女和老人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5000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20萬元。
金秋時節,菊花飄香。黃土崗鎮張家墩村李花樓塆,連片的菊花搖曳生姿,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張家墩村有種植菊花的傳統,近年來,該村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改善人居環境,引入市場主體,大力發展菊花特色產業。
58歲的江玉海是張家墩村村民,長期在村里的菊花種植基地務工。眼下,他正忙著采摘菊花?!霸谶@里干活,離家近,方便照顧家里,每天還有100元的務工費?!苯窈Uf。
村民曾慶忠也嘗到了菊花產業帶來的甜頭,他改造自家小院,開辦農家樂,年增收超過3萬元。
張家墩村利用當地菊花、旅游、農家樂等產業基礎,引導村民打造特色庭院,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作坊、小手工、小電商、小商超、小餐飲、小民宿等“八小”庭院經濟,4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菊花成了“致富花”。
做實“小支點”,激活“微治理”,進而撬動大治理,麻城市在深化共同締造中仍在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