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澤宇 盧駿驊

城市、鄉村,園區、樓宇,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宜昌高新區”)的社會形態多元、立體、龐雜。根據區域實際特點,該區不斷探索治理新路徑,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寫好宜昌共同締造的“高新答卷”。
多方力量織就“和美高新”
2016年,宜昌香山錦苑小區因消防系統管網破裂導致整體失效、排水管網堵塞,業主怨聲載道。經過多方努力,小區業委會就小區有關配套設施整改、維修及費用與開發商達成一致,業主們多年的“心病”終被剜去。
該小區建成于2009年,多年來各種建設質量問題不斷,而小區1/4的居住者皆從事法律相關工作,這正是埋藏在業主群體中的一顆共同締造的“金種子”。
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蔡云,一肩挑起了小區黨支部書記和業主委員會主任的“雙角色”。蔡云不斷發動業主力量,成立法律事務協調工作室,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一項又一項“小區頑疾”。如今,“法治理念,業主共創”已成為鄰里共識。
走下樓,年輕人可以玩桌游;寶媽們可以帶娃玩耍;老年人可以打太極……在青島路社區保利時代小區,居民群眾為公共空間“點贊”。青島路社區黨委依托“紅色物業”,利用樓棟架空層,打造出主題各異的“青年館”“兒童館”“時間館”“黨建館”,不僅裝點了小區的美好環境,還串聯起居民的幸福生活。
近段時間,東山花園社區的“紅小二幫幫團”,因多元化的基層服務形式,在媒體上火出了圈。該社區創新推出1個品牌團隊、2項管理機制、3個形象載體、4類紅色隊伍、5種資源力量、10項服務內容的“12345+10”服務體系,成立3個小區支部,組建4支小區志愿服務隊、4支小區應急隊,選聘275名“紅小二”志愿者。居民需求在哪,“紅小二”的服務就延伸到哪。
水悅城是宜昌高新區最大的商圈,東山花園社區延伸社會組織服務觸角,構建商圈黨建綜合體。探索形成“一線兩員三聯”(“一線”即黨建引領,“兩員”即黨建指導員和專職網格員,“三聯”即黨建聯合、商圈聯盟、服務聯動)的商圈專網治理工作新模式。“我們將商圈及周邊企事業單位原本零散的服務力量體系化,深度鏈接商戶、職工、居民的各類訴求,厚植‘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多元化社區治理共同體意識。”社區黨委書記李紅珍說。
善用“治理密碼”助推項目提速
現代樓宇鱗次櫛比,道路兩旁廠房林立,產業園區一派繁忙……作為全市產業發展“主戰場”,一大批優質產業,正不斷向宜昌高新區加速聚集。
2023年10月10日,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欣旺達東風宜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首批電芯產品正式下線交付。
從2022年9月18日正式簽約,到42天后開工建設,再到313天后產品下線,該項目既刷新了企業的建設紀錄,也跑出了宜昌共同推進項目建設的新速度。
剛剛破土動工之時,一面鮮紅的黨旗,便插在了項目建設一線。一個縱向鏈接區、園、村三級黨組織,橫向聚合建設、施工、監理等參與單位,多方打通各區直部門的項目臨時黨支部迅速成立,實行“臨時黨支部+建設指揮部”工作機制,凝聚各方資源,入駐現場辦公。
“那段時間,臨時黨支部成了‘現場政務服務中心。”宜昌生物產業園黨委書記趙紅星說,“企業列出需求清單,我們打出服務清單,各部門按照事項清單排班表,輪流在一線上崗。”
部分村民家庭面臨困難,相關企業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捐錢捐物;項目建設者需要臨時住房,園區立即在周邊小區租下30套民宅,讓大伙兒拎包入住。臨時黨支部發揮組織優勢,運用共同締造理念,一一“解鎖”項目中的大小事。
組織亮旗,黨員亮相,群眾亮招。臨時黨支部不僅為產業提速,還讓民心凝聚。“老李,我來幫你去地里采果子。”“趙爹爹,你們家東西多,我來幫你們搬。”“你家的菜還沒賣完?我明天都給你清了!”眼看項目征遷工作如火如荼地推進,附近村里的黨員村民也坐不住了,成立志愿者團隊,挨家挨戶送上熱心服務。
“710畝土地征收、60戶房屋搬遷、436座墳墓遷移,全部完成只用了20天,這樣的效率讓人驚嘆。”項目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說。
“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不僅僅是著眼于產業。與之息息相關的民生工作,一樣不能落下。”宜昌高新區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說,“我們要用好共同締造這把‘金鑰匙,要像做好基層治理一樣推進項目建設。”
“縱橫”考驗下的精彩作答
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宜昌高新區強化組織領導,系統謀劃布局,堅決站穩黨工委在共同締造工作中的統籌角色,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全面推動共同締造深入開展。
從制度到流程,從組織到個體,該區立足特色,充分發力——
黨工委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相關負責人任副組長,負責共同締造試點活動的組織和領導,整合工作力量,加強對全區試點社區的統籌調度和指導,幫助鏈接資源;
該區建立“四個一”抓落實機制,即一名黨工委委員領銜、一個部門牽頭、一個專班負責、一個方案推進;
推廣“五民工作法”,健全街道黨組織核心,多元主體,群眾共同參與的共治聯席會議制度、“三治融合、協商自治”多元共商機制;
建立共同締造項目清單76項,明確責任部門、推進措施、完成時限,清單化、項目化、節點化推進,建立縣、鄉兩級輔導員隊伍;
凝聚合力,激發動力。共同締造的理念,在宜昌高新區更多社區廣泛運用。
被稱為“宜昌最大公租房小區”的東錦苑小區,通過積分“減碳”的網格化治理機制,讓居民的生活理念得以提升;星運城小區改選業委會,邀請物業指導員共謀小區治理,居民自籌數萬元“擦亮”家園面貌。
“我區既有鄉鎮農村又有城市社區,既有產業園區又有商圈樓宇。怎樣將‘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體系建設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宜昌高新區黨工委黨建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不僅要拓展基層黨組織的陣地功能,還要整合各方面、各類型的資源有效有力下沉,更要以創新試點的示范標桿作用,引領全區共同締造深入推進。”
截至目前,該區縱向健全“街道(鄉鎮)黨工委(黨委)—社區(村)黨組織—小區(村民小組)黨支部—樓棟(村落)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架構,橫向健全物業企業、社會組織、志愿組織等組織矩陣,全覆蓋組建小區黨組織122個、樓棟黨小組389個、黨員中心戶1361名,完善小區“四長兩隊”,122個小區全部組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