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云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理念
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意識
(一)整體意識
一節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各門學科又構成了一個整體教學內容,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決不是某一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教師既要突出學科的個性,又要適當延伸各門學科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知識,注意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溝通。就一門學科而言,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也必須著眼于整體,有整體意識。在教學目標的制訂和把握上必須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二)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也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學生的應用意識淡薄。部分學生做了千百道應用題,但是只會按類型解題,不懂得怎么應用。既不知道數據從哪里來,又不知道解決某個問題需要哪些數據、怎樣獲得數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積極倡導應用意識,根據教育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目的地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創新意識
創造性的設計教學,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從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盡管一些教師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鉆研精神,但在教學的模式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還是“繼承多于創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教學內容組織的創新。例如,對教材內容的解構與重組;對概念、命題賦予不同的現實模型或不同的數學模型;對例題、習題的改造與擴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2.教學模式構建的創新。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教學模式,更注意綜合一些教學模式,創建一些新的教學模式等等。
(四)效率意識和訓練意識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節課大約40分鐘左右,要完成教學目標,又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新的收獲,教師就必須具有效率意識。另一方面,學數學,離不開解題。特別是對數學的基礎知識,不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還要在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這些離開必要的訓練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有訓練意識,提供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練習量。
三、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方法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耐心輔導、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二) 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創設動畫情境。學生對于形象的動畫卡片、投景、實物或生動的語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們的思維也就容易被啟迪、開發、激活。對創設的問題情境產生可持續的動機,這種直觀是一種催化劑,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不僅對創設情境產生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必將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2.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馬芯蘭老師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現代教學論也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若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四)重自主探索,讓學生“再創造”數學
關于“再創造”,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H.Freudenthal是這樣解釋的:“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進行解釋和分析,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我稱之為再創造方法。”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應由學生本人在數學活動中去發現或創造出來,而不是由教師“灌”給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身的探索、發現與創造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
最后,教師又激勵學生自由組合,制訂小組實踐計劃:假如我們是XX,想統計……做社會的好公民。這里,教師要求各小組設計好統計表,利用課余時間去展開調查統計。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參謀”“最佳助理”“社會公民”這三個生活問題緊緊地吸引著學生去暢想、去討論、去實踐。由此,他們再次經歷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決策”這一簡單的統計過程,不光如此,他們還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實際問題,去構想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和無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