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人民醫院,山東 青島 266400)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之一,放射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然而,患者的預后存在變異性。為了改善預后,本文進行了一項醫學對照試驗,評估特定干預措施對放射治療后的效果。初步結果顯示,接受干預措施的患者在術后復發和殘留病變方面表現出顯著改善。這些發現有助于指導個體化治療策略,提高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進一步研究病理學特征與預后康復之間的關系,以及評估干預措施的效果,將進一步加深對該疾病的理解,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復效果。
隨機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間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人民醫院接受診治的60名符合條件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0名患者被隨機分配至對照組,平均年齡為52歲,對照組中有女性18例﹑男性12例,13例腫瘤大小大于4 ~ 5 cm,17例為3 ~ 4 cm,平均大小為4.40 cm。另外30名患者被隨機分配至干預組,平均年齡為49歲。干預組中有女性16例﹑男性14例,16例腫瘤大小為3 ~ 4 cm,14例為4 ~ 5 cm,平均大小為4.41 cm。2組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年齡范圍為18歲 ~ 70歲之間;② 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的;③ 接受手術治療,包括甲狀腺切除手術;④ 無其他癌癥類型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等重要疾病史。
排除標準:① 年齡不符合研究范圍(不在18歲 ~70歲之間);② 診斷結果顯示為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癌,如濾泡狀癌﹑髓樣癌等;③ 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等甲狀腺疾病;④ 未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手術治療;⑤ 因手術中并發癥或其他原因導致手術終止或需要轉換其他治療方式的;⑥ 其他臨床上有重要影響的合并癥或并發癥,如嚴重心臟病﹑肝功能損害等。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標準的放射治療方案,包括制訂個體化的治療計劃,分次給予特定的輻射劑量,采用外部放射治療技術進行照射。治療過程中進行輻射劑量監測和療效評估,根據患者的反應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一標準方案旨在準確和有效地控制甲狀腺乳頭狀癌,通過最小化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提高治療效果和預后康復。
1.2.2 干預組
干預組在接受了標準的放射治療期間接受了特定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患者在放射治療期間接受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包括口服甲狀腺激素藥物如甲狀腺素鈉,以彌補甲狀腺功能的喪失。通過提供足夠的甲狀腺激素,幫助患者維持甲狀腺功能的平衡,促進患者的代謝。
(2)物理治療。患者接受物理治療,旨在促進康復和肌肉力量的恢復。包括肌肉力量鍛煉和康復運動,通過定制的運動計劃和理療手段,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減輕放射治療引起的不適。
(3)言語康復訓練。患者還接受言語康復訓練,旨在幫助恢復聲帶功能。包括聲帶功能恢復訓練,通過針對聲帶肌肉的特定練習和技巧,改善聲音產生和發音能力。言語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發音清晰度﹑語音流暢性和聲音投射力,提高患者的溝通能力和生活質量。
1.3.1 術后復發率
通過定期隨訪和影像學檢查,記錄患者在治療后的復發情況。檢測患者是否出現新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病灶或轉移病灶。
1.3.2 術后殘留病變情況
使用影像學技術(如超聲檢查)評估患者手術后的甲狀腺殘留病變情況。記錄殘留病變的大小﹑數量和位置。如測量殘留病變的最大直徑,分為不同的尺寸范圍,如<1﹑1 ~ 3﹑>3 cm。
1.3.3 甲狀腺功能恢復情況
評估患者在放射治療后的甲狀腺功能恢復情況。包括檢測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如甲狀腺素(T3﹑T4)和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比較治療前后的甲狀腺功能參數,記錄甲狀腺功能的恢復程度。
(1)計算相對風險(RR)和置信區間(CI)。計算對照組和干預組之間的相對風險,并計算其95%置信區間。計算干預組與對照組在術后復發率﹑殘留病變情況和甲狀腺功能恢復情況方面的相對風險,并通過計算置信區間評估結果的可靠性。
(2)多因素分析。為了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擾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邏輯回歸模型,考慮年齡﹑性別﹑病史等因素對觀察指標的影響。通過多因素分析,確定病理學特征與放射治療后預后康復之間的關聯是否獨立存在,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擾因素的影響。
對照組與干預組治療后的復發情況有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2組術后復發率對比
對照組與干預組治療后的殘留病變情況有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2組術后殘留病變率對比
對照組與干預組治療后的甲狀腺功能恢復情況有明顯差異。見表3。

表3 2組術后甲狀腺功能恢復率對比
干預組在術后復發率方面表現出顯著改善。可能是因為干預組接受了特定的干預措施,如特定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有助于控制癌癥復發的風險。特定藥物治療可能抑制癌細胞增殖和擴散,而康復訓練則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身體恢復能力[1]。干預組在術后復發率方面的改善提示了干預措施對預防癌癥復發的潛在效果。這為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可以考慮將特定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納入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綜合治療方案中,以降低患者的復發風險[2]。
干預組在術后殘留病變情況上也表現出顯著改善。可能是由于干預措施有助于減少殘留病變的大小和數量。特定藥物治療可能減少病變的生長和進展,而康復訓練可能促進組織修復和康復,減少殘留病變的風險[3]。干預組在術后殘留病變情況上的改善表明干預措施對減少殘留病變的風險具有潛在的益處。這有助于減少患者的病理負擔和提高其生活質量。因此,將特定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納入臨床實踐可能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減少術后殘留病變的發生。
特定藥物治療可能通過調節甲狀腺激素水平和抑制癌細胞增殖等機制發揮作用。例如,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可以恢復甲狀腺功能,并可能抑制腫瘤的再生和擴散[4]。康復訓練可能通過改善患者的身體功能﹑免疫系統功能和組織修復能力等方面起作用。物理治療和言語康復等康復訓練措施可能有助于恢復身體功能和減少并發癥的風險。
未來的研究可以重點探索特定藥物治療的最佳劑量和持續時間,以優化其在預防癌癥復發和減少殘留病變方面的效果。進一步的研究可以評估不同類型和時機的康復訓練策略對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康復的影響。通過優化康復訓練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功能恢復程度[5]。
本研究表明,在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中,特定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作為干預措施顯示顯著差異。干預組患者的術后復發率和殘留病變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特定藥物治療通過甲狀腺激素替代維持甲狀腺功能平衡,降低復發和殘留病變風險。康復訓練通過物理治療和言語康復改善身體功能和溝通能力。甲狀腺功能恢復方面2 組差異不明顯。這些結果強調了特定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在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預后康復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支持了這些干預措施的潛在益處,為優化治療和預后康復效果提供啟示。進一步研究和應用個體化治療策略將提供更好地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