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森 黃招美
結核病是一種臨床慢性傳染病, 當機體發病后可對多重器官造成感染, 主要發病原因與分枝桿菌密切相關, 其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為肺結核[1]。如果能夠及時診斷和合理治療, 大多數患者可以臨床治愈。然而,由于抗結核治療方案不完善, 肺結核患者常會出現耐藥性, 臨床治療難度較大, 因此對于肺結核患者而言,選擇合適有效的藥物極為重要[2]。貝達喹啉是臨床一種抗結核藥物,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 其在臨床中應用逐漸廣泛, 且已有研究發現, 其對肺結核患者有良好效果, 但仍要更多臨床數據支持[3]。對于肺結核患者而言, 在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時, 患者可能出現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 雖然影響較小, 但對機體系統仍然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尤其對于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自身抵抗力相對較差, 合并癥較多, 基礎疾病較為復雜, 所以對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程度會明顯高于年輕患者, 嚴重者甚至威脅生命[4,5]。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肺結核患者應用貝達喹啉治療的效果及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旨為肺結核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借鑒,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2 年2 月于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感染科接受診治的肺結核患者52 例, 患者均符合2017 年中華醫學會《中國結核病病理學診斷專家共識》[6]的診斷標準, 有明顯的結核病臨床癥狀。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6 例。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鹽酸乙胺丁醇片250 mg+氨基水楊酸異煙肼片300 mg+丙硫異煙胺片200 mg+吡嗪酰胺片200 mg 治療, 3 次/d。用藥24 周停止用藥。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貝達喹啉治療, 最初2 周劑量為400 mg/次, 1 次/d, 之后22 周調整為200 mg/次, 3 次/周, 用藥24 周停止用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痰菌轉陰率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隨訪1 年,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1、6、12 個月的痰菌轉陰率。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癥狀完全消失, 痰培養結核陰性為顯效;癥狀好轉, 痰培養轉陰或較前明顯下降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治療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3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肝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
1.3.4 分析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 對比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和未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指標, 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痰菌轉陰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6、12 個月的痰菌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痰菌轉陰率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n(%)]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n(%)]
2.4 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單因素分析52 例患者中, 發生不良反應12 例(不良反應組), 未發生不良反應40 例(無不良反應組)。兩組患者的性別、肥胖、治療類型、吸煙史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組患者的年齡>60 歲比例83.33%(10/12)、肝功能疾病史比例75.00%(9/12)、飲酒史比例83.33%(10/12)高于無不良反應組的37.50%(15/40)、37.50%(15/40)、50.00%(20/4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單因素分析(n)
2.5 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Logistic 回歸模型中, 結果顯示, 年齡、肝功能疾病史、飲酒史是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多因素分析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肺部感染, 由結核分枝桿菌侵入氣道引起, 是一種傳染病。中國是一個結核病高發的國家, 結核病的患病率很高[7]。肺結核發病后, 臨床建議使用一線抗結核藥物治療患者, 可有效促進肺結核病灶吸收和肺腔閉合[8]。但是, 雖然臨床對于抗結核藥物逐漸普及, 但對于肺結核患者而言, 其對藥物產生更多的耐藥病株, 導致藥物的干預無法有效治療,甚至出現更嚴重的耐藥性, 第一線抗結核藥物, 如異煙肼, 產生多重耐藥性, 臨床上稱為“多藥耐藥結核病”。這類結核病的預防和治療更加困難, 給結核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9,10]。
隨著對肺結核患者治療的普及, 藥物應用逐漸增多, 但其均屬于抗菌/抗生素類藥物, 人體對該類藥物極易出現耐藥性, 因此對于肺結核患者而言, 臨床往往需對其行藥敏試驗, 根據藥物敏感性為其選擇適合藥物, 已實現對應治療, 臨床常用藥物包括莫西沙星、卷曲霉素等。肺結核患者應用藥物治療后, 疾病會得到一定的改善和緩解, 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 但仍存在部分患者經藥物治療無法獲得良好治療效果。近年來,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藥物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 貝達喹啉問世, 該藥主要機制為:抗結核桿菌機制全新, 與其他相關藥物不同, 其主要可與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結合, 抑制質子泵活動, 抑制結核桿菌合成并誘導其發生凋亡[11,12]。本研究發現,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6、12 個月的痰菌轉陰率分別為42.31%、73.08%、92.31%, 均高于對照組的15.38%、34.62%、61.5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88.46%高于對照組的57.6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相較于其他藥物, 結核分枝桿菌對貝達喹啉敏感性較高, 雖然在多數情況下, 該菌在機體ATP 合成酶過程中可能存在下調的情況, 但對于貝達喹啉而言, 其仍可在機體內與ATP 合成酶靶點作用, 但從其機制來看, 貝達喹啉與其他抗結核藥物存在明顯差異, 大多數藥物在聯合使用時可能僅會發揮一種藥物作用, 但貝達喹啉聯合治療時其可發揮協同作用, 增強治療效果[13]。此外, 本研究還發現,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 貝達喹啉是一種二芳基喹啉類研究型化合物, 其可特異性與分枝桿菌ATP 結合, 導致ATP 受到相應的抑制, 進而將治療效果給予提升, 且臨床安全性較高[14]。
不良反應是影響抗結核藥物治療肺結核臨床療效的主要因素[15]。老年患者身體抵抗力差, 從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來看, 其在不同人群中也存在顯著差異[16],并發癥多, 患肺結核的風險高。同時, 結核病治療過程中有很高的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這對患者的療效、健康和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17]。本研究發現, 52 例患者中, 發生不良反應12 例(不良反應組), 未發生不良反應40 例(無不良反應組)。兩組患者的性別、肥胖、治療類型、吸煙史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組患者的年齡>60 歲比例83.33%、肝功能疾病史比例75.00%、飲酒史比例83.33%高于無不良反應組的37.50%、37.50%、5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年齡、肝功能疾病史、飲酒史是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OR=2.284、1.689、2.370, P<0.05)。已有相關研究發現, 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機制主要如下:當藥物進入機體后, 代謝場所為肝臟, 經其代謝后逐漸排出體外, 肝臟功能弱的患者無法將藥物有效代謝, 且其對蛋白合成能力逐漸降低, 加之患者抵抗力較差, 所以相對于正常患者, 有肝病史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升高, 高達3 倍左右, 而年齡較大患者因其機體功能較差, 對藥物的代謝較弱, 從而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18,19]。且目前已有多數研究發現, 肺結核患者用藥后, 藥物無法實現良好代謝, 機體無法實現良好的藥物利用, 效果較差。且長期飲酒患者其肝臟能力也較弱, 對于攝入的藥物的也無法良好代謝, 因此臨床對于該類患者應加以防控, 通過降低用藥劑量或其他方案, 提升其臨床療效的同時, 降低預后不良反應的發生[20]。
雖然本研究獲得一定成果, 但仍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如:首先本研究對患者的干預時間較短, 可能存在部分患者未將鞏固期治療完成, 無法判定貝達喹啉的長期療效;其次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 僅有52 例,經分組后每組僅有26 例, 對于組間數據差異可能會有一定影響, 導致結果出現誤差, 因此, 在今后研究中,需通過擴大樣本量, 對患者進行長期治療和隨訪, 進一步分析肺結核患者應用貝達喹啉的治療效果, 并對其預后不良反應的發生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 肺結核患者應用貝達喹啉治療, 臨床轉陰率相對較高, 臨床效果和安全性較高, 而年齡、肝功能疾病史和飲酒史是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 臨床應加以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