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翔 嚴斌 陳士英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惡性腫瘤, 多發于30~35 歲女性, 且近些年呈現年輕化態勢, 當患者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排液異常、排尿異常等情況時即建議就診檢查[1]。手術是臨床較為有效且常用的治療手段, 可以快速抑制病情發展[2,3]。為提升臨床治療的有效性, 本文選取32 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采用不同術式治療辦法后對比其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生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6 月~2022 年6 月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32 例, 將其依據全盲抓鬮法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 每組16 例。對比組患者年齡31~53 歲, 平均年齡(42.16±5.28)歲;病程1~3 年, 平均病程(2.23±0.42)年;研究組患者年齡32~54 歲, 平均年齡(43.28±5.15)歲;病程1~3 年, 平均病程(2.14±0.4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術前陰道沖洗3 d, 灌腸作腸道準備, 術前12 h 進食禁飲。
1.2.1 對比組 接受傳統經腹手術治療:引導患者仰臥, 采取硬膜外持續麻醉, 于下腹切開約20 cm 縱切口,對肌肉及組織進行分離, 在充分暴露視野的前提下, 腹腔探查, 將膀胱與子宮分離, 定位并清掃淋巴結及其廣泛切除區, 取出切下組織, 清理腹腔、表面淤血, 檢查無異樣后, 對患者腹腔關閉縫合操作。
1.2.2 研究組 采用免舉宮經臍單孔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治療:巡回護士將CO2壓力設置在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 術中持續排除廢氣, 術野清晰,實際壓力為8~10 mm Hg。在陰道操作時換頭高腳低位,準備滅菌蒸餾水2000 ml 沖洗腹腔, 腹腔沖洗時呈頭高腳低位, 方便沖洗水從陰道流出。洗手護士單打一個5 mm 穿刺器、可合扣腔鏡彎鉗、2-0 可吸收縫線1 根。配合手術醫生消毒, 先不消毒陰道。插尿管后陰道下方貼無菌貼膜, 遞超聲刀分離右側側腹膜, 切斷雙側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及骨盆漏斗韌帶 (根據患者情況保留雙側卵巢), 從淋巴結遠處轉移向近處清掃右側盆腔淋巴結, 用一次性封口取物袋或用手套做的“漁夫結”取物袋, 分別裝入可封口取物袋內, 做好左右標記, 左側同法。遞持針器和2-0 微喬線在子宮底部縫一個“8”字結, 線結留3 cm 長, 把雙側卵巢輸卵管結扎固定在子宮上方。將刀和5 mm 穿刺器遞給主刀醫師, 避開膀胱穿刺, 遞持針器夾住子宮縫線根據手術需要進行擺宮, 由扶鏡頭助手操作, 遞超聲刀打開左側直腸側窩至直腸腹膜反折, 再打開右側, 向下推移直腸, 超聲刀打開膀胱腹膜反折向下推移膀胱, 遞超聲刀分離右側闊韌帶打開膀胱側窩, 向上推移膀胱, 左側同法。用超聲刀離斷右側骶骨韌帶, 使右側宮旁完全游離, 游離陰道前后壁約4 cm, 遞助手碘伏棉球消毒陰道兩遍, 自制3 塊紗布卷成柱狀形, 用宮頸鉗夾住一端塞進陰道, 使陰道形成柱形。遞主刀電鉤使陰道周圍切而不透, 停止腹腔操作。巡回護士把床換成頭高腳低位, 主刀轉陰道操作, 把陰道塞扔掉, 消毒陰道2 遍, 陰道拉鉤暴露宮頸, 遞宮頸鉗夾住陰道一側, 往外拉使陰道包住宮頸組織, 超聲刀切開陰道前壁3 cm 陰道組織, 取出裝淋巴結的袋子, 紗布保護陰道后壁, 超聲刀切開陰道后壁3 cm。所有術者換手套, 巡回護士把床換成頭高腳低位,打開進氣閥門, 大量無菌蒸餾水進行腹腔陰道沖洗, 臺下助手用右手按壓陰道, 使滅菌蒸餾水快速流出, 關閉進氣閥門。自制3 塊紗布做成圓形陰道塞, 遞干凈卵圓鉗夾住陰道塞堵住陰道, 打開進氣閥門, 遞可以合扣的鉗子夾住膀胱反折腹膜向上提起利于縫合斷端, 遞持針器和倒刺縫線縫合斷端, 手術結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開始排氣用時、院內整體治療用時)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良事件包括切口出血、感染、疼痛、性功能障礙、盆腔粘連及腸梗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202.36±49.56)ml 少于對比組的(341.65±52.16)ml,手術時間(55.03±13.27)min、開始排氣用時(18.75±1.61)h、院內整體治療用時(5.47±0.12)d 均短于對比組的(77.23±13.35)min、(24.12±1.37)h、(9.53±0.1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s)
注:與對比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開始排氣用時(h) 院內整體治療用時(d)對比組 16 341.65±52.16 77.23±13.35 24.12±1.37 9.53±0.13研究組 16 202.36±49.56a 55.03±13.27a 18.75±1.61a 5.47±0.12a t 7.744 4.718 10.160 91.7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1 例切口出血;對比組出現切口出血、感染、疼痛、性功能障礙、盆腔粘連、腸梗阻各1 例;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6.25%低于對比組的3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宮頸癌初期通常采取保守方法治療, 但因發病初期常無明顯癥狀, 導致許多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期, 中后期患者病情出現惡化, 或藥物治療無顯著改善的情況,此時多建議開展手術治療[4-6]。傳統經腹手術將腹部充分打開, 暴露更多手術視野, 相對的操作難度較小,但易導致患者出血過多, 也延長了手術用時, 術后患處并不易愈合, 還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延長住院的用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及身體疼痛雙重壓力, 且腹部開放式手術會使子宮形成瘢痕體質, 對于未孕育或期待孕育患者增加了妊娠及分娩的風險, 導致患者出現子宮破裂等情況, 嚴重威脅了患者的健康[7-10]。
宮頸癌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 許多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 相較于早期宮頸癌治療難度更大, 而早期宮頸癌的治療常以手術為主, 尤其是宮頸癌根治術,其目的是切除宮頸原發病灶及周圍已經或可累及的組織、減除并發癥, 其原則是既要徹底清除病灶, 又要防止不適當地擴大手術范圍, 盡量減少手術并發癥發生, 提高生存質量。而宮頸癌根治術在術式選擇上也并不單一, 常見術式:①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切除全部主韌帶、宮骶韌帶及陰道上1/2, 與單純子官切除術比, 這種手術創傷更大, 多數采用開腹手術完成, 但隨著腹腔鏡應用的增多, 醫生也會通過腹腔鏡手術;②改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手術范圍小于根治性子宮切除, 部分切除主韌帶和宮骶韌帶, 當上段陰道受累時切除陰道上段1/3, 選擇性切除增大的盆腔淋巴結;③超根治性子宮切除術:與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相比需完整切除膀胱子宮韌帶、切斷膀胱上動脈、切除陰道上3/4, 這一手術泌尿道瘺的發生率較高, 主要用于放療后較小的中心性復發癌;④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切除宮頸、一定寬度的宮頸旁組織和盆腔淋巴結以及陰道上部, 保留子宮和卵巢, 可以保留生育功能。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需求等選擇不同的術式進行治療,例如, 育齡期且有強烈生育意愿的患者,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醫生還是會盡力保留其生育能力, 采用根治性宮頸切除術進行治療[11]。
目前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手術治療中, 相較于傳統的經腹術式、腔鏡手術, 免舉宮的經臍單孔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患者機體的機械性損傷, 穿刺切口更小, 便于控制出血情況, 從而有效縮短術式的整體開展用時, 更好地幫助患者降低術后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加快患者康復, 縮短院內的整體治療用時, 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12-15]。此外避免了性功能障礙的發生, 更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就生育功能而言, 免舉宮的經臍單孔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的應用減少了對宮腔的損傷, 更好地維持了盆底結構, 對育齡女性而言, 更好地保護了生育及正常的生理功能, 更能被患者接受, 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克服圍術期恐懼情緒。
綜上所述, 免舉宮經臍單孔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與傳統經腹手術比較, 術中出血量更少, 手術實際實施用時較短, 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 縮短了排氣用時及院內整體治療用時, 減少了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