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偉
胃癌屬惡性腫瘤, 發病率較高, 在胃腸道所有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堪居首位, 其高發人群為中老年人。近些年老齡化持續加劇, 加之人們生活習慣改變, 發生胃癌的幾率逐年升高,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質量[1]。胃癌初期病癥較為隱匿, 難以發現, 而確診后多數患者已至中晚期, 治療常見方式為全胃切除術, 由于該癥具有不可逆性, >50%的患者死亡??梢娫缙谠\斷意義十分重要, 可使病情惡化得到控制, 改善預后[2]。最近幾年,內鏡技術持續發展, 胃鏡活檢病理逐步成為早期胃癌診斷的有效方法, 為明確其實際價值, 本文將其應用于本院患者, 對比分析其診斷準確性, 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就診的胃癌患者60 例, 其中男25 例, 女35 例;年齡23~79 歲, 平均年齡(62.52±13.75)歲;發病位置:胃 底14 例, 胃竇12 例, 胃 角13 例, 胃 體12 例, 賁門小彎側9 例;癥狀:40 例上腹疼痛, 35 例上腹脹,29 例上消化道出血, 23 例胸骨不適, 11 例貧血?;颊呔星谐g根治法, 經術后病理均確診為胃癌。
1.2 方法
1.2.1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 行胃鏡檢查, 對胃黏膜病變狀況實施仔細觀察。若難以直接觀察, 胃黏膜活檢時應與患者自身情況結合合理選擇活檢位置。隆起型胃癌患者, 首先應除去隆起部位, 活檢材料應為胃黏膜頂端組織或基底位置;若為凹陷型, 活檢材料應在潰瘍周圍組織中選??;病變若在黏膜下, 活檢材料應在中央凹陷組織處選取。有效評估患者病情時, 與患者情況結合選擇定位活檢法或活檢法, 以活檢鉗取材, 活檢鉗取材期間與黏膜應保持45°, 結束取材后, 將組織放置在吸水紙上, 完善保存, 行病理檢查。
1.2.2 外科術后病理檢查 若病灶直徑<1 cm, 全部取材;若病灶直徑>1 cm, 部分取材。取材結束后, 固定材料, 切片3~5 μm, 染色, 以顯微鏡觀察切片。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準確率。②比較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病理類型, 以胃癌分期標準判定臨床分期。③比較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分化程度, 分化好:管狀腺癌(高、中分化)、乳頭狀腺癌;分化差:黏液腺癌、印戎細胞癌、低分化腺癌、其他[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顯示:2 例排除胃癌,3 例疑似胃癌, 55 例確診胃癌, 診斷準確率為91.7%;外科術后病理檢查顯示:0 例排出胃癌, 0 例疑似胃癌,60 例確診胃癌, 診斷準確率100.0%。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術前胃鏡活檢病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 %, n=60)
2.2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病理類型比較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顯示:低分化腺癌11 例(18.3%)、印戎細胞癌9 例(15.0%)、乳頭狀腺癌6 例(10.0%)、黏液腺癌5 例(8.3%)、管狀腺癌26 例(43.3%)、其他3 例(5.0%);外科術后病理檢查顯示:低分化腺癌24 例(40.0%)、印戎細胞癌8 例(13.3%)、乳頭狀腺癌1 例(1.7%)、黏液腺癌2 例(3.3%)、管狀腺癌20 例(33.3%)、其他5 例(8.3%)。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病理類型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病理類型比較[n(%), n=60]
2.3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分化程度比較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顯示:28 例分化差,32 例分化好;外科術后病理檢查顯示:39 例分化差,21 例分化好。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分化程度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分化程度比較[n(%), n=60]
最近幾年, 胃癌患病率逐年升高, 主要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環境發生巨大改變。有關資料指出[4], 遺傳與胃癌發生聯系較為緊密, 胃癌誘發主要病因為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 因此, 早期察覺胃部病癥對癌變預防、保證生命質量十分重要。臨床現階段尚未有治療惡性腫瘤的更好方法, 僅以保守療法延長患者生命[5]。前期大部分腫瘤癥狀均較為隱匿, 患者、家屬均未予以重視, 發現時已至中晚期, 若想治療, 難度極大, 且極易有擴散現象發生, 即便開展切除療法, 也僅有30%的人群生存率可達5 年, 給患者家庭經濟、生命安全帶來的負擔均較為嚴重。由于患者認知疾病相關信息不足, 以致于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可見, 早發現、早治療, 于胃癌患者而言至關重要。腫瘤傳統檢查相對而言較為落后, 難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準確率, 誤診、漏診現象極易出現, 以致于延誤病情[6]。
現階段, 臨床常以病理檢查、生化檢測、影像學檢查等手段診斷胃癌, 影像學技術主要借助B 超、X 線等檢查, 該手段雖可為診斷胃癌提供影像學資料,然檢查期間在判斷病理類型、鑒別良惡性、分化程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存在。生化檢測僅可檢查肝腎功能、血、尿, 僅能以檢查結果異常、嚴重等評估病癥,難以確診[7]。病理檢查是指取樣檢查患者病變位置,以取樣浸潤情況、分化程度、細胞學特征等診斷腫瘤,其準確性、權威性均較高, 視為診斷癌變的金標準。內鏡屬新型、先進的一種檢測方式, 取樣方便、操作簡便為其優點, 不會引發較大創傷, 且利于診斷早期癌變, 也可鑒別腫瘤性質[8]。
當前胃癌患病率逐年上升, 且逐步年輕化, 胃鏡活檢技術為診斷胃癌常見有效的一種診斷方式。伴隨著我國近些年醫療事業持續發展, 臨床開始逐步應用窄帶內鏡技術, 可使內鏡檢查準確性顯著提高, 其意義十分重要。既往胃癌活檢文獻曾指出[9], 以胃鏡活檢技術檢查惡性病變, 可取得非常高的確診率, 臨床將其譽為術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然因取材期間胃鏡活檢技術有一定局限性存在, 當前尚難以準確定位活檢病變所有位置。因此, 胃鏡活檢、術后病理二者結果存在差異。有關資料指出[10], 活檢時借助傳統無靶向定位的胃窺鏡, 診斷胃癌的準確率并不會提高。相關學者指出[11], 同例患者由同位醫師在間隔2 個月后開展相同胃鏡活檢, 病理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梢? 術后病理于胃鏡活檢的價值不可取代。
本次結果顯示:60 例胃癌患者, 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準確率100.0%高于術前胃鏡活檢病理檢查的9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有關資料指出[12], 術后病理檢查、胃鏡活檢病理間結果有差異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胃癌相對年輕的患者, 因大部分病變在早期, 借助內鏡觀察欠缺明顯性, 內鏡下其表現欠缺典型性, 或由于檢查人員欠缺專業性, 誤診、漏診情況極易出現[13]。②病變部位有一定差異性存在,有關資料指出, 胃體、賁門、胃底病變者, 經胃鏡檢查僅可獲得較低的準確率, 因檢查期間觀察為倒鏡, 或因取材不足等, 差錯極易產生[14]。③因胃鏡活檢組織僅為部分, 取材極易于癌變集聚處偏離, 病情分析難以客觀全面。而患者分化程度、病理類型有差異存在, 因而難以準確判斷胃癌狀況。所以, 活檢期間應結合患者自身情況, 患者若有潰瘍存在, 取材期間應在潰瘍隆起邊緣的內側選取, 取材時最宜取2~3 塊, 可使胃鏡活檢準確性有效提高[15]。
提高胃鏡活檢準確性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專業人員素質應提高, 有學者指出, 不同操作者不同時期檢出早期胃癌的差異較為顯著, 表示操作者若欠缺經驗, 則極易漏檢早期胃癌, 且漏診率較高。鏡下早期胃癌表現較為隱匿, 其特征明顯度不高, 所以, 內鏡醫生警惕性應提高, 態度應小心謹慎, 胃鏡檢查開始前, 詢問了解患者既往病史, 初步診斷患者病癥, 利于胃鏡檢查時可有的放矢, 基本功還需扎實, 利于胃鏡下識別技能提高, 定性診斷能力提高。有關資料研究早期胃癌檢出率可見, 經針對性培訓醫師后, 檢出早期胃癌的幾率明顯較專項培訓前高[16]。②借助技術先進設備識別、靶向活檢早期胃癌。著重強調內鏡精準檢查,在常規良好檢查基礎上, 借助輔助技術觀察, 如放大、染色等, 并靶向活檢病理。最近幾年, 熒光內鏡、窄帶成像內鏡等內鏡新型技術逐步發展起來。經多項研究顯示, 其可使診斷早期胃癌的水平顯著提高, 對于早期胃癌病灶識別優勢可指導病灶定位, 利于精準指導活檢。③合理取材, 胃鏡操作期間, 標本取材十分關鍵,可直接對診斷準確率產生影響。為使活檢準確性提高,在早期胃癌病灶精準發現基礎上應嚴格把握精準活檢、靶向取材原則, 取材時應深度取材、多點取材。胃鏡活檢應精準獲取第1 塊活檢, 否則會引發出血, 因而對后續取材準確性產生影響;應避免潰瘍病灶表面覆蓋苔, 取潰瘍隆起邊緣內側取材。若活檢組織提取予潰瘍、糜爛邊緣或取得太淺等均可對病理診斷產生影響。早期胃癌若為隆起型, 活檢時則應選擇病灶頂部或基底四周;胃癌若為凹陷型, 活檢位置應選擇在鄰近病變位置或潰瘍周圍的黏膜組織;病變若在黏膜下, 活檢時應選擇黏膜中間凹陷處取材。所以, 上述活檢方法應盡量把握, 可減少由于活檢不當引發的誤診、漏診[17]。
綜上所述, 將術前胃鏡活檢給予疑似胃癌者, 可使診斷病癥準確率有效提高, 因術前取材受限, 以致于胃鏡活檢結果與病變程度有一定差異存在, 診斷最終結果應以病理檢查數據為主, 即便胃鏡活檢可有效診斷患者病情, 但尚有不足之處存在, 盡量聯合應用兩種檢查手段, 最大限度保證診斷的準確性, 降低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