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惠霞 閆趙凌云
■摘 要:“云物大智”新技術對社會各領域的迅速滲透使職業教育出現人才培養供給側難以適應社會勞動力需求側的問題。增強職業教育對數字變化的適應性,加速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從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入手,對數字化人才培養情況進行分析,旨在突破片面聚焦某領域的狹窄視域,從宏觀層面分析職業教育數字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并提出未來發展路徑,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幫助。
■關鍵詞:云物大智;職業教育改革;專業群;人才培養;數字經濟
(一)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自“工業4.0”概念提出以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其中最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簡稱“云物大智”新技術)。“云物大智”新技術不僅促進了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020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顯示,當前我國數字化轉型效果顯著的企業只有11%,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數字化人才短缺且斷層,供需嚴重不匹配。截至2021年,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近1100萬。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二)社會就業結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變動
“云物大智”新技術的運用催生就業新生態,部分新職業人才缺口巨大。《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針對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新職業,設計了區塊鏈技術應用專業,深度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
(三)“云物大智”新技術創新教學方式,職業院校教師數字素養受到關注
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云物大智”新技術逐步應用于課堂教學,對職業院校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2021年教育部聯合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內容的培訓。
(一)數字化人才資源分布失衡
一是人才培養區域性失衡。職業教育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數字化師資力量、科技先進程度、人才引入機制、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影響,呈現出東部強、西部弱的區域性失衡特點。二是人才行業分布結構型失衡。當前我國數字化人才大多分布于信息、通信等科技領域,較少分布在傳統行業。三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當前職業教育數字化人才供需不平衡,層次不對接,大師級數字人才少。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時間,不可避免會滯后于社會需求。
(二)數字化人才培養主體合作效能低
一是校企合作育人依賴傳統路徑,數字化人才培養路徑不明。已有的傳統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易形成思維定式,阻礙數字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二是校企合作育人層次淺,大師級數字技能人才難培養。校企合作尚未形成系統權威的育人機制,在實習安排與教學安排、工作與學習對接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校企在培訓周期上的分歧易導致人才缺乏實踐經驗,難以適應企業對數字人才的用工需求。三是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銜接不暢,數字化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四是校企合作育人缺乏制度保障,數字化人才培養效率難以提高。科學合理的監控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的缺失使數字化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三)數字化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脫節
一是部分職業院校生源質量差且對數字知識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尚未針對學生素質能力進行甄別并分級分班培養,專業門檻設置較低,難以培養精英數字化人才。二是部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滯后,仍以專業特質為限,非通信、信息、互聯網等專業學生不學習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質量數字化人才的規模化培養。三是部分職業院校專業的數字化轉型特征不突出,難以為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培養對口人才。四是數字知識與技術尚未融入教學,技工教育教材編寫速度仍然落后于數字知識更新速度,教材內容的選擇缺乏判斷依據。五是智能化的服務管理與監督評價體系缺失。
(一)服務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精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以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為人才培養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強調社會素質與心理素質雙向建設。
一是職業院校需圍繞區域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布局,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關注行業對復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動向,綜合考量學生現有學習能力,以培育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熟練型產業工人為目標,制訂面向全體學生的數字技能培養計劃。二是關注學生在學習“云物大智”新技術過程中的心理波動情況,設置學生心理咨詢室,形成“一生一檔案”制度,重點關注學生自信心培育,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三是通過開辦“數字化人才職業發展規劃講座”“引互聯網企業入校宣講”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未來職業規劃,增強對數字技能的學習動力和自主學習意識。四是與數字經濟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政府合辦具有含金量的數字技能比賽,鼓勵學生參與,設置第三方輔導教師加入學生參賽團體,以協調團體內人際關系、科學引導學生合作為主要工作內容。
(二)建設“云物大智”專業群,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高效融合
優化專業布局,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一是優化專業結構與層次。緊跟技術創新鏈發展態勢,圍繞國家產業結構宏觀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以建設區域性特色專業群為目標,制定專業建設綱領,建立專業預警機制,及時淘汰落后專業,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專業結構。二是增強專業設置動態性。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催生新業態,為實現教育供給側與市場需求側的平衡,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需動態鏈接產業發展的勞動力需求。三是增強專業設置融合性。為應對在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背景下復合技能型工人供不應求的問題,職業院校需打破學科細分的專業設置傳統,科學統籌專業交叉融合,建設具有專業融合性的“云物大智”新技術數字專業群。
(三)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有機銜接
一是探索紙質教材的數字化改造,開發新型專業教材,探索建設新形態數字教材。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服務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為目標,在研判國家產業升級和數字技術變革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人工智能等“云物大智”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專業課程教材進行升級改造。適應數字技術專業群中模塊化課程教學要求,開發包括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在內的新形態教材。二是運用數字技術創新人才培訓方式,加強教師數字勝任能力。積極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借助企業先進技術資源更新軟硬件教學設施,加強數字化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以增強人才技術服務能力。發揮產業園區、院校的技術與科研優勢,共建“產學研創一體”的資源共享平臺。積極將數字技術融入育人內容中,通過舉辦技能大賽并允許學生跨專業組隊參賽,增強人才技能創新性與融合性。將數字勝任能力作為教師升職評級的門檻之一,開設各類研課磨課活動,打造精英教師團隊。
(四)建立健全職教服務平臺,推動監督評價機制轉型
一是建立數字產業人才智能庫。學校、企業、社會、政府四方共建數字產業人才智能庫,提供數字人才招聘與管理一體化服務。二是建立智能監測與考評制度。建立日常數據監測機制,重點關注數據波動,及時反饋學生課堂表現,為教師教學方式及內容的調整提供依據。優化考核方式,借助數字技術優勢重點關注過程性評價,堅持以成果為導向。建立數字人才畢業跟蹤反饋機制,監測畢業生就業與發展情況。
(五)探索數字經濟時代產教融合新路徑,促進職教研究轉型
一是積極推動形成以培養數字技能人才為導向的產教融合型校企合作指南。由政府出面牽頭建立跨行業數字技能人才培養的企業資源網,鼓勵龍頭企業分享育人經驗和資源,推動形成校企合作培育數字技能人才的合作指南,規范引導企業參與育人過程,承擔社會育人責任。二是從教學資源、育人制度、教師培訓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數字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共建線上線下人才培訓基地,根據不同專業學生人數及教學內容特點,靈活規劃人才培訓基地的使用方式。建立“結對子式”互助型教師培訓模式,鼓勵教師與企業導師結對,分別學習企業技術知識與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分工協作,磨合育人方式。選拔優秀學生作為企業后備力量,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聯合培養合同,構建“校企雙導師+學生組隊”為培養模式。三是開拓職業教育研究新思路。數字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業教育理論與內涵需要不斷更新與豐富,“云物大智”新技術的使用不但可以為職業教育問題的研究提供更為詳實和精確的數據,還能為職業教育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單位:廣州鐵路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