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宏觀經濟運行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國家不斷加強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的大環境下,整體經濟逐步向穩,但仍面臨許多潛在風險。基于此,本文闡述了現階段宏觀經濟運行特征,分析了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并針對性提出化解風險的對策建議,旨在為促進我國宏觀經濟穩定運行提供參考。
在中央各類穩增長政策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下行壓力有所減輕,但宏觀經濟復蘇基礎仍面臨著許多阻礙,各類風險因素急劇增加,不確定性顯著提高,雖總體處于下行壓力減少,但復蘇基礎呈有待鞏固態勢。面臨這一態勢,就需要在下一步改革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化解,確保我國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穩定運行。
宏觀經濟運行現狀特征
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增速范疇仍在合理區間 初步核算,2023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89,699.30億元,相較于2022年,同比增長3.9%。在各級政府基建投資以及融資模式的共同作用下,三個季度GDP同比增長分別為4.2%、4.4%、4.4%,整體層面上呈現增速穩定態勢。這種穩定情況與年初預設的經濟增長情況相一致,整體處于預設區間內。
物價增長勢頭不大,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收窄 物價整體平穩。從環比看,非食品物價受國內多方因素影響,汽、柴油價格環比分別上漲1.7%和2.1%;教育服務、衣物出行等環比上漲合計影響CPI上漲0.22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上漲明顯,鮮果類食品環比上漲4.7%,鮮菜價格環比上漲8.6%,肉蛋類價格環比上漲5.1%。從同比看,漲幅相較于上個季度擴大0.3個百分點,9月份CPI上漲1.3%。截至2023年9月末,工業生產之出廠價格結束了同比連續26個月持續下降態勢,同比上漲0.12%。2023年9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上漲0.7%,相較于6、7、8月份來說漲幅較為明顯。
環比變動的特點具體可表現為:其一,價格上漲產業、行業數量明顯增多。目前來看,以工業大類行業為主生產的31個主要產品價格漲幅明顯,相較于7、8月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數量增加6個,同比上漲3.5%;其二,重工業行業價格漲幅明顯,包括煤炭開采、化工原料以及化學制品等,上述三個制造業價格環比上漲分別為2.6%、0.7%、1.2%;其三,許多工業行業價格率先跌落,隨后出現良好的上升趨勢。其中,石油、天然氣以及石油加工價格環比在6、7、8月份呈顯著下降趨勢,在9月則分別上漲3.9%和3.4%。2023年以來,在新能源政策、減量增效政策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的作用下,我國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加上國際一次性能源消耗仍以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為主,新能源對工業品產生的沖擊有所緩和,工業品價格持續回升。
以工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運行平穩,企業效益明顯改善 據統計,2023年第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維持在4.7%,增速基本與上半年持平。此外,在相關工業行業發展的指標增長上較為理想,比如發電、用電量,航空、鐵路貨運量等指標回升態勢明顯。9月份發電、用電量同比增長5.2%,航空、鐵路貨運量增長4.1%,指標上升態勢明顯。國家統計局對2023年8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進行了公布,數據為47.2%,2023年9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7%,相較上月有所提升。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133億元,增速比7月份加快5.2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5.6%。據統計,1—8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突破4.5萬億元,為45532.7億元,增速比1—7月份加快1.2個百分點,同比增長7.3%。1—8月份,45個工業大類行業利潤總額為37569.7億元,其中38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其余7個行業減少。宏觀層面上以工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運行態勢較為穩定,企業經濟效益恢復明顯。
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分析
宏觀貨幣政策和微觀金融監管的協調失靈 2020年以來中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下降趨勢明顯。但是結合國際形勢來看,在經濟增速、通貨膨脹以及貨幣供應量增速等共同因素作用下,2015年—2022年貨幣環境的寬松程度平均值為2.5%,2023年第一季度為3.1%。隨后,在第二、第三季度分別下降了1.2與1.4個百分點。這一情況表明,雖然央行控制流動性的總局面較為穩定,但是依然無法阻止資產價格快速上升的總態勢。普惠金融以及數字金融等金融模式的開展,民企或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得到了一定滿足,但總體上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缺乏抵押的問題仍未得到較好改善。在面臨壓力較大的融資成本時,民企或中小微企業難以承受政策的突然更改或貨幣政策收緊的挑戰。這不利于經濟平穩運行,也會帶來就業失業風險。我國貨幣政策主要由央行負責,金融監管則由銀監會、證監會以及保監會負責。從職能上看,央行的關注重點以就業、增長以及國際收支等宏觀目標為主,金融監管結構關注重點在不同行業微觀主體經營的風險控制,從微觀主體角度制定相關監管手段。但即便監管手段有效落實,能夠將行業風險指標控制在某一合理區間內,可也無法從根源上保障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即微觀審慎無法代表宏觀審慎。在這種行業金融管制混亂的大背景下,金融監管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真空區域,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的協調失靈。
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金融穩定面臨嚴峻挑戰 經濟持續下行導致企業訂單下降效益下降,從短期境況來看,企業可能產生不良貸款增長現象。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7638.33億元,比例為1.63%,相較于上季度,關注類貸款增長幅度為1.3%,額度為35421億元。這一情況也代表著商業銀行面臨的不良貸款風險更加顯著。而這些行業的企業違約風險也有顯著增加態勢。從行業分類角度來說,當前許多產能過剩行業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隨著新能源發展的進一步拓寬,以石油、煤炭為代表的能源行業違約風險由增高態勢。“三去一降一補”改革實施后,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率的增加風險短期內不可遏制。
未來化解風險的對策建議
建立涵蓋財政和“一行三會”在內的一套宏觀審慎金融監管體系 金融是前端部分財政是后端部分,如果出現較強的金融風險,則必然會傳遞到財政部分。目前來看,風險總歸需施加到財政部分,因此財政監管前置化、加入宏觀審慎監控已成為國際慣例。未來可構建出一個財政和一行三會在內的聯合監管機制,從宏觀角度上搭建一個行之有效的監管框架,甚至可以此為基礎,成立具有權威性與行業標準型的宏觀審慎機構。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監管框架下,可按照區域、機構乃至行業分別成立各級監管機構實現內外風險的有效監控。
加快資產證券化改革試點推廣 如何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已成為降低宏觀經濟運行風險的一個重要舉措。目前來看,核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且效果不盡如人意。相比之下,資產證券化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處理方法,在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的同時,也能解決資本占用問題,進而增強資產流動性。
資產證券化對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增強銀行的實體經濟服務能力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未來可減少發行方與投資方的限制,借助政策激勵手段引導市場發揮作用。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后續出現的風險擴散效應,在金融實際操作過程中,應全面進行市場調研并分析融資方所處行業情況、地區發展情況以及社會誠信水平等。在擴大資產證券化前提下加強頂層設計,借助完善的法律制度與政策支持,明確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而保障金融市場的規范運行。在此期間,需要確保信用評級機構的規范管理,保障信用等級評估行為以及后續融資行為的公平公正,為資產證券化提供保障并促使其規范運作。與此同時,拓寬對保證人的信用因素評定標準,除經營情況、償債能力外,還需要涵蓋抵質押物類型,確保處置抵質押物所在地司法公正性,盡可能在源頭上減少風險。
綜上所述,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長期停滯態勢,目前已過去15年,但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加龐大。IMF分析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2.3%—3.5%,較去年預測下調了0.3個百分點。自2015年美聯儲開啟加息以來,加息政策陸續出臺,資本外流以及外貿企業流動對實體經濟產生的負面沖擊進一步加大了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干擾。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內外挑戰更加嚴峻,風險因素更加多樣。為了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明確風險并制定有效措施,確保中國經濟的穩健前行。
(作者單位: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