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高效、優質的家庭作業具有鞏固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題海戰術”的作業模式嚴重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文章從“生活化作業內容”“多樣化作業形式”“作業需求差異化”三方面闡述家庭作業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 雙減政策;家庭作業;減負增效
近年來,教育壓力的前移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加重了不少家庭的精力與經濟負擔。為了規范校外培訓,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國家頒布了“雙減”政策,該政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要“減中有增,增中有提”,減的是校外培訓與作業壓力,增的是優質資源,提的是教學質量[1]。減輕作業壓力,一方面需要減輕校內作業總量與作業時長,另一方面需家庭的配合。實踐證明,多元化的角度設計家庭作業,可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減負增效”。
一、生活化作業內容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等教育理念傳遞著一個重要信息:最好的教育都是從生活與經驗中得來的,絕非聽來的。陶行知先生在杜威的理論基礎上,創設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與“社會即學校”等理論,由此可以看出生活與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是作業的素材。學生可以在生活化的作業中實踐、感知、體驗知識,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知識與生活的融合。
及時鞏固學校課堂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主要目的所在,也是檢驗學生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手段。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為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并合理應對接下來的教學提供明確的依據。“做中學”是基于手腦結合的學習,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力與想象力等,將動手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在一起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達到智力與能力的雙重發展。
動手操作型的家庭作業,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可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操作,通過手、口、腦、耳等感覺器官的配合,從多維度進行思考,提高形象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2]。同時,生活化的家庭作業還要注重廣泛的應用性,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力,提高作業效果。
案例1? “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的教學
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而言確實偏抽象,若單純地從理論出發,學生難以完全理解倒推的本質,難以達到靈活應用的地步。因此,基于課堂教學,筆者針對學生的身心特征設計了如下作業:
問題:小明有一些明信片,他取出這些明信片的一半多1張送給了好朋友小軍,此時小明自己還有25張明信片,小明原有多少張明信片?
這個問題中“一半多1張”的條件令不少學生感到困惑,若不進行操作體驗,有些學生解決本題時就直接列式為25×2+1=51(張)。顯然,這個答案并不是問題正確的解答。
為了讓學生掌握本題“倒推”的本質,筆者要求學生在家里與父母拿1副撲克牌進行操作。操作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從1副撲克牌中取20張,學生從這20張牌中取出一半多1張給父母后,數一數自己手中和父母手中分別有多少張撲克牌?②從1副撲克牌中取32張出來,學生從這32張牌中取出一半多1張給父母,再數一數自己手中和父母手中分別有多少張牌?③用同樣的方式,學生分別再取17、25張撲克牌,取一半多1張給父母,而后記錄雙方手中撲克牌的數量。
筆者要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邊操作邊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你的操作順序是什么?②這幾個活動都能順利完成嗎?③通過操作,你有什么發現?
這是用生活化的問題來解決抽象數學問題的過程,撲克牌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物品,父母是學生在家交流的對象,將這幾個元素融合在一起進行“做中學”的作業設計,符合“雙減”政策的理念,也是實現減負增效的良好方式。
學生經過操作與思考,一致獲得以下結論:①操作順序為先抽取相應數量的撲克牌,然后取出其中的一半,而后加1張遞給父母;②實際操作中,抽取17、25張撲克牌無法完成這個任務;③撲克牌的數量為雙數時,才能順利完成“一半多1張”的操作。
顯然,這個與生活關聯的家庭操作作業,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一半多1張”的意義,實現了建模。此時學生再回過頭來解決初始的問題,則毫無懸念。為了讓學生對知識觸類旁通,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完成“一半多1張”的基礎上與父母繼續探討“一半少1張”等類似問題。學生一旦對這一系列問題建模后,遇到類似問題則能舉一反三、以一通百了。
二、多樣化作業形式
“雙減”政策下的作業形式應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要注意兩點:一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反饋情況,優化作業數量與質量,避免“低質量、高數量”的情況,盡量讓學生在精練的作業中發散思維,促進能力的提升;二是家庭作業的設置應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為出發點,盡可能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
調查發現,一些教師受傳統作業觀的影響,認為數學作業必須以“書面作業”為主,導致作業形式過于單一、枯燥,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若不改變這種現象,則會讓學生對作業產生抵觸情緒,降低作業效率,消減數學學習熱情。
鑒于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特征出發,及時更新作業理念,創設豐富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教師可根據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設計口頭作業、書面作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業等,讓學生在“寓作于樂”中感知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案例2? “圓柱”的作業設計
1. 圓柱中有2個圓面,稱為____,周圍的面稱為_____;圓柱兩底面間的距離稱為_____,1個圓柱有_____條高;
2. 已知圓柱的高為2米,底面直徑是4米,那么該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與寬分別為多少米?
3. 尋找家中的圓柱形的物體,并記錄下來;
4. 測量并計算家中某一件圓柱形物體的體積;
5. 思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是否有聯系。
以上5個問題呈現了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填空、問答與操作融合在一起,不僅豐富了作業形式,還有效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拉近了學生與圓柱的距離。其中,1、2題是圓柱的基礎,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問題3、4則是對圓柱的探索過程,為培養學生的知識實際應用能力奠定了基礎;問題5為拓展性的思考題,將圓柱延伸到圓錐,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明確的探索方向。
圓柱這部分知識是小學階段幾何部分難度較大的內容,也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立體幾何意識的起點,雖然圓柱體積的探索與學生之前接觸過的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類似,但圓柱是由曲面所圍成的圖形,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思維要求更高。鑒于此,設計家庭作業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尋找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與計算中深切感知圓柱的特征,提高對圓柱的認識,為后續表面積與側面積的學習夯實基礎。
三、作業需求差異化
學生認知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新課標提出:要讓每個學生都在數學教學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受教育是每個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如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家庭作業中獲得進步與發展呢?實踐證明,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需求,設置差異化的作業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
1. 設計自選作業
為了確保學生能在家庭作業中發展一定程度的智力水平,教師可將作業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且樂于接受的作業。在新課標與“雙減”政策的引領下,家庭作業內容可以跨單元、跨學科,讓學生在結構化、單元化的作業中自主選擇作業形式,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與整合能力。
案例3? “統計”的作業設計
作業1:觀察表1,回答問題。
(1)根據表1畫出統計圖;
(2)分別說一說四年級與五年級學生喜歡看什么書的人數最多?
(3)結合表1,你能提出關于統計的什么問題?
(4)若你是一個圖書管理員,后續你計劃添置一些什么書?
作業2:請根據自身的周末時間安排,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統計該項活動在1天中占用的時間,將結論填表,并繪制成不同形式的統計圖。
設計意圖:作業1基于本節課教學而設置,能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發展思維的作用;作業2則將作業選擇權完全給了學生,每個學生的關注點不一樣,統計的項目也千差萬別。學生呈現出來的結果分別有閱讀、運動、練字、畫畫、彈琴等時間的統計。從學生的統計情況能看出學生周末活動豐富,“雙減”政策后的學生課余生活越來越豐富。
這兩項作業的完成,不僅讓學生有效地鞏固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統計等基礎知識,還讓學生反思了自身周末的學習時間分配情況,對時間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為形成科學分配時間的習慣奠定了基礎。
2. 設計分層作業
由于學生差異性的存在,統一化的作業形式必然無法適用于所有學生。事實告訴教師,統一標準的作業,既讓學優生“吃不飽”,又讓學困生“咽不下”,長此以往會消減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善待每個學生,設計符合各種家庭背景下學生的作業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3]。
多元智能理論為作業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與啟示:①實現作業量的分層,即給接受能力強與認知水平高的學生減少作業量,為基礎薄弱的學生適當增加作業量,這部分學生一旦進步就以減少作業量來激勵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②實現作業難度的分層,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難易有別的家庭作業,難度可分為“基礎、發展與創造”3種層次,每個層次的學生完成對應層次的作業;③自主選擇型作業的布置,讓學生結合自身特征與興趣,選擇性地完成作業,發展多元智力。
基于此理念的家庭作業設計,教師要從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出A、B、C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案例4? ?“百分數的認識”的作業設計
(1)觀察身邊的物品,如報紙、雜志、網絡等,進行填空。
百分數_____%,是我在_____發現的,它表示_____是_____的%。
(2)如圖1,每個大正方形代表“1”,那么下列3幅圖中涂色部分與未涂色部分,分別占大正方形的百分之幾?
(3)填寫表2,說一說百分數和分數有哪些異同點?
(4)李紅買了1雙旱冰鞋,這雙鞋原價是180元,她買的時候正好商場搞促銷,八折出售,求李紅花了多少錢買這雙旱冰鞋?比原價優惠了多少?
(5)育才小學的圖書館有一定數量的書。放假前,五年級學生借走了40%。學校又新增了240本圖書,新增的數量恰好為原來總量的25%,求五年級學生借走了多少本圖書?
此項作業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由低到高而設計,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可選擇完成不同的作業。在“多元智力理論”的指導下,每一項作業都符合科學性、主體性、實效性與差異性原則,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充分感知“百分數”的內涵,通過與分數的類比對百分數形成辯證、客觀的認識。因此,這是一個成功的作業設計案例,既凸顯了“以生為本”,又彰顯了“雙減”政策下的“減負增效”效應。
總之,家庭作業設計應建立在“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增加作業效率。當然,家庭作業并非獨立存在,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注意多元素的融合,把控好作業的總量與時長,讓“雙減”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 駱向暉. “雙減”政策下學生作業何去何從[J]. 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09):25-26.
[2] 劉莉. “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 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02):12-16.
[3] 張奠宙. 中國數學雙基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吳瑞萍(1980—),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