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頻頻

作為一名心內科臨床藥師,我在心內科病房查房時總會碰到心肌梗死患者當面詢問:“我這血壓看著也不高啊(指著心電監護),為什么還要吃2種降壓藥呢?應該可以減些藥吧?”“不能減!這些藥都是要吃的!”
這是讓很多患者及家屬在住院期間甚至出院之后都很困惑的問題:有的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沒有高血壓,住院后血壓也不高(甚至偏低);有的患者入院前有高血壓,住院后血壓有所降低—對于他們,醫生都會“一視同仁”地開具降壓藥物治療。這是為什么呢?
一、心肌梗死后心臟的變化
“追本溯源”,在討論心肌梗死患者為什么要服用降壓藥物之前,我們先談談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臟的變化。
心肌梗死是由于為心肌供血的冠狀動脈發生了閉塞,相應供血區域的心肌細胞因為缺血壞死引起的—而心肌細胞一旦死亡,便無法再生。如果大量的心肌細胞發生壞死,心肌就會失去收縮的功能,出現心臟超聲上提示的現象:運動減弱、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收縮功能減弱、室壁瘤等,而這些都是心室重塑的結果。
那么,什么是心室重塑呢?簡單來說,心室重塑就是心臟功能受損后,心肌細胞發生相應變化,造成心腔擴大、心肌肥厚等—總之,它是個“壞家伙”。打個比方,如果說患者發生心梗前的心臟是未拆封、包裝好的襯衫,那心梗后的心臟就是打開包裝、展開了的襯衫,很難復原成未開封之前的樣子。
所以,一旦心室重塑發生,如果不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由于心臟的排血量減少,身體內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就會被激活進行代償: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被激活,則外周血管收縮,水鈉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進而達到維持血壓和心排血量的目的;如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起到維持正常心排血量的作用。這些代償機制雖然在短期內對維持血壓和心排血量有幫助,但是時間久了反而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如心排血量會出現進行性降低,這個時候身體又會拼命地進行代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這種代償相當于“疲馬加鞭”,可引起心臟進行性增大、心功能進行性下降,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心力衰竭。
對此,有的患者可能依然疑惑不解:至于那么嚴重嗎?不是已經放置支架或心臟搭橋來開通血管了嗎?不妨這么理解:無論是放置支架還是心臟搭橋,都屬于預防手段,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為還沒有壞死的心肌提供血供;但是,它們無法為已經壞死的心肌提供治療。所以,我們仍需要抑制心室重塑的發生,延緩心力衰竭的進程—此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藥物治療。
二、可以抑制心室重塑的藥物
目前,主要用于抑制心室重塑的藥物包括:①β受體阻滯劑,也就是“洛爾類”藥物,如美托洛爾、阿替洛爾、普萘洛爾等;②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也就是“普利類”藥物,如卡托普利、西拉普利、依那普利等;③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也就是“沙坦類”藥物,如厄貝沙坦、奧美沙坦、纈沙坦等。
對于這三類藥物,如果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沒有禁忌證,均建議在發病后盡早服用,從小劑量開始;同時,根據血壓及心率情況,每2~4周需要到門診調整一次用藥劑量。
三、患者心肌梗死后需要一直服用降壓藥
理論上來說,對于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只要可以耐受(包括血壓和心率),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就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洛爾類”“普利類”“沙坦類”中的兩種或一種)。這些藥物可以抑制體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服藥不是為了降低血壓,而是為了減輕心臟擴大、減少心力衰竭的發生,從而達到降低死亡率、延緩或防止患者病情惡化的目的。
同時,由于這些藥物可以降低血壓或心率,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血壓及心率水平調整劑量,以達到每位患者都能耐受的最大劑量,或每種藥物對應的目標靶劑量。對于心肌梗死后患者,其目標血壓<130/80 mmHg,目標心率是55~60次/分鐘。因此,在服用這些藥物期間,患者需要定期監測血壓與心率、腎功能與電解質水平。而且,在就診時,患者需要主動告知接診醫生自己近期血壓及心率的控制情況,以便醫生調整藥物劑量,達到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