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婷

綠色電力為杭州亞運會注入澎湃動力。
在浙江省臺州市大陳島,34臺風力發電機在山巔綿延出數十公里,面朝蔚藍大海,巨大的葉輪迎風旋轉。
大陳島臨近東海,風能資源得天獨厚,平均每年可發電6000多萬千瓦時。供應海島本身用電之余,還可向陸上供電五分之四以上。
臺州大陳島氫能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正是利用這里豐富的風電,有效促進著海島清潔能源消納與電網潮流優化。投運期間預計每年可產出氫氣7.3萬標方,減少73噸二氧化碳排放。吹拂了億萬年的海風,正以新的方式點燃萬家燈火。
作為中國首個海島“綠氫”綜合能源示范工程,該項目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儲能、氫能多元耦合與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事實上,除了海風,山間的溪流與太陽光照等大自然的饋贈,也化為清潔能源不斷送往千家萬戶,支持著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奔向共同富裕。
今年是“寧肯電等發展,不要發展等電”提出20周年。20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在浙江綜合運用柔性負荷調節等手段,聚集海量負荷資源,形成電力保供的最大合力,保障了浙江能源電力安全供給。
眼下,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正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能源互聯網企業的示范窗口,全力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
東南形勝,錢塘自古繁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社會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躋身全國GDP大省前列。
時間回溯到21世紀初,彼時的浙江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而且要應對大范圍缺電危機的困擾,電力供需正面臨著十分突出的矛盾。
1999年以來,浙江全社會用電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長。2003年夏季,浙江全省供電能力僅能滿足約三分之二的需求,缺口巨大,此后的三年間,全省也連續飽受缺電的嚴峻考驗。
“究其原因,是經濟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電力建設的速度,而電力建設的滯后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制約。”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周昱甬回憶稱。
缺電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能否打贏抗缺電這場特殊戰斗,把缺電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關系到浙江經濟的平穩發展和社會政治的穩定。
“寧肯電等發展,不要發展等電”的核心內涵是電力供給安全充裕,用能結構綠色經濟,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技術創新、管理水平、能效水平超前于其他行業領域。圍繞這一路徑,國網浙江電力堅定不移開始了一場與社會用電需求之間的競速長跑。
經過20年的發展,浙江全省發電能力從2382萬千瓦提高到11793萬千瓦、增長近4倍。浙江電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47億元,持續增加外來電,助力保供穩價,加快清潔電力增長,推動“雙碳”落地,以變電容量年均12.6%的增速支撐全省GDP年均11.5%的增長。
從全國缺電最嚴重的“缺電大省”到“電力強省”的歷史性跨越,澎湃電能支撐保障了浙江經濟突飛猛進發展。
今年,第19屆杭州亞運會成功舉辦,向世界呈現了一場具有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值得一提的是,本屆亞運會通過綠電交易和特高壓輸電走廊,把絲綢之路上的風和光轉化為綠色電能,點亮所有亞運場館。
杭州亞組委、亞殘組委公布稱,經過核算和評價認證,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88.29萬噸,使用綠電減排溫室氣體2.20萬噸,接受社會各界捐贈的碳抵消指標達109.99萬噸。數據的背后,不僅意味著這是亞運會、亞殘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也是朝“雙碳”目標實踐的生動縮影。
事實上,于浙江而言,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原本并不具備天然的優勢。借助沿海和內河通航便利的條件,浙江曾在杭州、嘉興、寧波、臺州、溫州等地先后建設一大批火電廠,也一度形成以煤電為主的能源電力結構。
“十四五”初,在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能耗雙控”政策實施下,傳統電力系統多種電源簡單疊加的形態不再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要求,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經歷轉型陣痛,原有能源結構面臨調整。
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新時代能源電力發展指明了科學方向。同年5月,浙江省發改委、浙江省能源局發布《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大力發展風電、光伏,實施“風光倍增計劃”;更好發揮以抽水蓄能為主的水電調節作用;因地制宜高質量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
今年6月,隨著國家電網±800千伏錢塘江換流站雙極高端系統順利完成試運行,我國“西電東送”重點工程——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實現全容量投產,預計年送電量可達300億千瓦時。目前浙江每年通過特高壓輸電工程輸入省外來電約1000億千瓦時,消納省內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電近500億千瓦時。
能源清潔化是全社會共建共享的成果,“十四五”期間,在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方面,浙江還將提高終端用能低碳化、電氣化水平,在工業領域加大電加熱、電加壓和輔助電動力等技術應用,在交通領域加快推動電動汽車、新能源船舶、港口岸電普及應用,在居民生活領域推動城鎮家庭全電住宅、農村家庭電氣化提升建設。在保障電力供應的同時,不斷推進省內能源清潔化進程。
“支持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是浙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國網浙江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水電及新能源處處長陳文進表示。
清潔能源時代加速到來,系統重塑著浙江乃至中國的能源電力形態。這一回,浙江再次抓住能源供給綠色化的革新動脈,發揮大型電力企業服務發展大局的先行作用。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浙江全省清潔能源裝機總量超過同期煤電機組裝機總量。

國網浙江電力充分挖掘風能、太陽能等能源資源,推動新能源發展。

“電源”側建設的火熱,也代表著電網建設的壓力與日俱增。新的能源形式出現,意味著電力供給、電力調配及消費等環節也要隨之作出相應改變,否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會成為一句空話。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陳安偉稱,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極具挑戰性、開創性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推動理論、技術、機制多維改革創新和匯聚能源行業、政府、社會多方合力,共建新型電力系統,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其中,在技術創新方面,今年在嘉興桐鄉,烏鎮峰會十周年備受矚目。電網圍繞數字化監測、數字化運維、數字化服務實現了“四個首次”的突破:首次建成數字孿生局域配電網、首次建成保電“數字大腦”、首次建成烏鎮5分鐘充電圈、同時也是首次峰會100%綠電供應。
多個首創背后,展現了浙江電網建設猶如澎湃的錢江潮水,一浪逐過一浪。
作為全國第三個負荷過億的省級電網,浙江電力負荷今年以來六創歷史新高達到1.1億千瓦,同比增長8.17%,電氣化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具有巨大的能源電力發展潛力、市場規模和消費體量。
當前,國網浙江電力被賦予加快建設“兩個示范”的歷史使命。在保供穩價任務艱巨、安全機理日趨復雜、數字賦能有待加強、體制機制亟待完善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未來國網浙江電力將從體系構建、項目實踐、動力賦能等方面,一體化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建設以打造需求導向的“數字浙電”為代表的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十大標志性工程”,為浙江貢獻能源電力智慧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為營造共建生態,國網浙江電力將與政府聯合推動新能源、新型儲能、充電設施等新業態政策和技術標準配套,服務光伏、儲能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推動綠電綠證交易、碳交易、碳金融等新興業務拓展,以及發電企業提質轉型,引導電網裝備制造升級,推進節能降耗綠色轉型,打造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生態圈。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國網浙江電力踐行“電等發展”使命依然。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項目實踐為抓手、發展成果共治共享為落點,浙江正集中力量破局資源稟賦下的系統轉型發展矛盾,在服務大局發展中發揮先行作用、勇立新潮頭,打造具有浙江特色新型電力系統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