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明月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高新區梧桐語幼兒園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 STEM項目活動是一種新型的自主性學習活動,旨在幫助幼兒實現在玩中學、在做中學,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下面,我們以STEM 項目活動“前進的小船”為例,通過真實情境展現班級STEM 項目的開展與實施。
“前進的小船”活動源于中班開展的一次節約資源主題活動。當孩子們討論“如何變廢為寶”時,他們萌發了許多奇思妙想。有的孩子說,可以用廢舊材料制作簡單的玩具模型,這一想法引起大家的興趣。收集意見后,孩子們開始投票,最終“小船”贏得了勝利。于是,一場有趣的探索之旅開始了。
第一階段:收集資料,前期準備。步驟一,觀察小船:與家長溝通,利用周末帶著幼兒去游樂場、博物館等地方,讓幼兒初步了解小船的形狀、結構、材料等。步驟二,查閱資料:利用網絡、書籍等查閱船的資料,讓幼兒對船的結構、形狀、材料等方面有更深層的認識。步驟三,分享與表達:幼兒將收集的“船”的信息帶入班級與同伴分享,并表達自己的想法。步驟四,繪畫、拼搭活動:在綜合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一次繪畫活動,讓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小船,再搭建簡易的小船,并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小船,使幼兒形成搭建小船模型的概念。初步的體驗和探究,為后面的設計、搭建和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做好了準備。
第二階段:設計圖紙,制作小船。步驟一,搭建前的準備。頭腦風暴:教師基于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利用現有的材料,通過討論、交流、投票等方式,最終確定小船的類型為“螺旋槳式小船”。草圖設計:幼兒們在設計時加入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有的把螺旋槳設計在船頭,有的把螺旋槳放在船尾。但在實際制作上,幼兒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教師:“我們能制作什么樣的螺旋槳小船呢?”璐瑤:“我的小船螺旋槳設計在船尾,這樣能推動小船前進。”承宇:“我的螺旋槳放在船頭,就像汽車發動機一樣。”經過交流、討論、投票,璐瑤設計的小船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材料收集:一次性筷子、橡皮筋、剪刀、塑料瓶、不同長度的冰棒棍、膠槍、記號筆。技術支持:考慮到安全問題,膠槍使用需請教師幫忙。制作步驟:用一次性筷子固定船身;選擇材料制作螺旋槳;將螺旋槳安裝在小船上。
步驟二,制作小船。第一次操作:固定船身。幼兒找來材料,他們認為塑料瓶可以做船身,再用一次性筷子來固定,但是如何固定,他們提出了不同意見。璐瑤:“我們可以根據塑料瓶的形狀,用透明膠來固定螺旋槳。”浩然:“這個塑料瓶身上有橫溝,用橡皮筋可以很好地固定船身和螺旋槳。”經過討論,他們決定用橡皮筋卡在塑料瓶的橫溝里,操作后發現這樣很牢固。
第二次操作:制作螺旋槳。有些幼兒提出用冰棒棍來制作螺旋槳。但當璐瑤拿出一根8 厘米的冰棒棍時,敏匯提出了不同想法。她認為這個冰棒棍太長了,不知道能否順利轉動。于是他們選了5 厘米、6 厘米、8 厘米三種不同長度的冰棒棍。
第三次操作:安裝螺旋槳。幼兒們討論起螺旋槳的安裝位置。璐瑤:“我的螺旋槳是放在小船前面,這樣好看一些。”毅軒:“書上說螺旋槳放在船的尾部,會有推動作用。”通過操作,他們發現螺旋槳安裝在船尾會更穩定。
第三階段:測試小船,調整改進。問題一:小船怎樣才能保持平衡,不翻船呢?小船制作完成后,幼兒對小船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小船無法保持平衡,容易翻船。璐瑤說:“船頭什么都沒有,船尾有一個螺旋槳,所以船頭就翹起來了。需要加點東西,讓它變重一點。”大家紛紛提出想法。承宇說:“往瓶里加一點水。”于是他們開始往瓶里加水,加完水后,他們發現小船變穩了。
問題二:如何讓小船前進起來呢?看到小船能穩定地浮在水上,大家高興極了。伊承轉動著冰棒棍打算啟動小船,突然,他說:“冰棒棍怎么轉不了啊?”璐瑤:“棍子太長了,轉不了。”有幼兒換了短點的冰棒棍,扭動冰棒棍時,小船終于動起來了。可是敏匯轉動螺旋槳時發現,轉動了好幾下,小船卻只是動了動,并沒有前進。這時,有幼兒提議把冰棒棍數量加多,也有幼兒建議并排連接冰棒棍,還有幼兒提議將冰棒棍向前轉動。最終,大家決定用短點的、并排連接的冰棒棍。在幼兒們的合作和教師的幫助下,一艘螺旋槳小船穩穩地在水里前進著。看著小船前進起來,孩子們歡呼雀躍,因為螺旋槳小船是他們合力完成的。
第四階段:匯報成果,分享交流。幼兒們將小船放在科學區,并向同伴介紹他們的成果。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還將活動過程的資料,用圖片和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方便與其他班級交流。站在匯報廳的講臺上,他們自信地介紹著自己的成果,也鍛煉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學習方式引發的思考。《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就是幼兒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世界的過程。”項目活動促使幼兒發現、討論、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將幼兒的零碎知識、經驗與機械記憶過程轉變成了探究世界的過程。例如,該項目中幼兒收獲了“將橡皮筋擰起來再放開,就能轉動小棍,推動小船前進”的經驗,也豐富了材料使用的經驗。STEM 項目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打開思路,收獲新經驗,提高思考能力,還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師教育方式引發的思考。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STEM 項目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需要教師發生一些轉變。首先是教學方式的轉變。該項目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學會用STEM 思維引導、指導幼兒。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組織STEM 活動時除了引導、觀察、支持幼兒外,還要推動項目的進行。其次是教師觀念的轉變。任何有意義且成功的教育活動一定是建立在幼兒年齡特征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的,只有從幼兒出發,重視幼兒的真正需求,才能讓幼兒的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該項目如果選擇過于復雜的材料和船體構造,就超出了中班幼兒的直接經驗和學習能力范圍,違背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最后是教師自我學習意識的提升。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調整心態,正視自己的知識空白,與幼兒一起成為STEM 探究學習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