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蓉蓉 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丁堰幼兒園

促進教師成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讓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的學習、交流、研討,不斷更新幼教理論知識,增長見識,提高認知,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在眾多教研活動中,體驗式教研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什么是體驗式教研?體驗式教研是幼兒園管理者根據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組織開展園本教研活動,讓教師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實踐、反思、總結,提高教師在專業領域的認知與實踐能力。教師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校園管理者可以借助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快速成長。
在體驗式教研活動中,“體驗”應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并且教師對課題要有一定的思考與想法。園本課題研究是教研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們能從自身找差距,樹立起專業發展方向,在實踐中提高科研水平。通常來講,課題研究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借助課題研究,豐富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園本課題《“田園情境”背景下農村幼兒園德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中,教師們首先要查閱相當多的中外文獻資料,對課題中的關鍵詞“田園情境”“德育課程”等進行詳細的解讀。對于課題研究的背景,教師們也需要翻閱文件,查詢相應的政策要求,確定課題研究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是,教師們需要做大量的文獻工作,將與課題研究相關的已有理論知識,加以歸納、梳理,形成文獻資料。比如在《“田園情境”背景下農村幼兒園德育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中,教師們梳理出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德育理論中的田園德育、盧梭自然教育思想中的順其自然發展理論,以及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關于田園方面的教育思想。借助對課題的理論研究,教師們加深了對教育理論知識的認知,學會了從眾多理論知識中梳理出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提高了教師對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能力。
借助課題研究,增強教師的課程開發實施能力。課題研究不僅能讓教師們學會怎樣搞教研,還能讓教師們知道課題研究中教師一般要做哪些具體工作,以及課題研究的中心點應放在哪里,該如何理解與實踐操作。具體的課題研究操作活動,可以有效增強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與具體實施能力。比如在園本課題《“田園情境”背景下農村幼兒園德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中,教師根據已有經驗,將課題研究的目標定為:“利用情境教學所創設的美、智、趣和諧相融的情境,培養農村幼兒自主學習,注重主體性經驗積累,促進幼兒自然地成長,實現農村幼兒的全面發展。”將課題研究的內容鎖定為:“尋找對幼兒有獨特價值的德育教育資源,包括適宜的情境創設、自然的情境條件、優秀的民俗文化、社區資源等,開發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德育課程資源,引領幼兒在情境中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在滲透著豐富教育元素的和諧空間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通過對課題目標、內容的解讀,增強教師德育課程開發建構和實施能力,提升我園教師的專業素質,為建構一支有思想的智慧型農村幼兒教師隊伍,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體驗式教研中,教師可以先“下水”試一試,體驗一下,在實踐中了解課題研究需要做哪些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在專業成長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參與課題研究、進行體驗式教研不僅能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促進教師實際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研中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可以促進成長。對于課題研究,教師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師認為可以從園所田園種植特色出發,從幼兒的一日活動出發,為幼兒提供自然、豐富的游戲教學環境;有的教師認為重點應放在教師觀察、分析幼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還有的教師認為根據實際反思、提升、總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大家采取“頭腦風暴”方式,各抒己見,并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通過實際開展的調查研究、觀察所得的經驗,一起分享所獲,形成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總結提高的共同探究的教研模式。正是這種有分歧、有實干、能讓大家在教研活動中成為教研的主人的教研模式,才能體現課題研究的真正內涵和價值。
教研中教師的學習觀摩可以促進專業成長。體驗式教研中,“體驗”是手段,“教研”是目的。在教研活動中,教師一般都會組織各種教育研究活動,比如關于幼兒在家勞動的德育調查表、幼兒參與田園環境勞動中遇到的問題匯總、幼兒“蠶豆種植”活動記載表、幼兒的種植案例等。教師們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觀摩,相互討論與交流,從不懂種植到逐漸掌握了種植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收獲、幼兒的勞動成果等,都是討論的內容。教研活動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思路,使教師們在專業引領之下,漸漸地不再懼怕教研,開始學習用觀察法、對比法、分析評價法等進行研究分析,并學習用專業化的眼光看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觀察對比中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將瑣碎的問題系統化、主題化。通過一系列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師的思想有了觸動,教師的行為有了改變,真正做到了沉浸式學習,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了適合農村幼兒園的德育途徑和方法,并開發出了適合本園幼兒發展的“德育課程”。
教師的成長,既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專業引領。校園管理者要放手讓教師進行課題的研究,并進行適時的引導,適當的點撥,讓體驗式教研活動成為教師成長的階梯。
體驗式教研,拓展教師的思維空間。在體驗式教研活動中,教師自身既是實踐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在這樣的教研氛圍中,思想是積極的,行動是有效的,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專業素養也在一日日的積累中不斷提高。比如在“好吃的紅薯”主題活動中,有的幼兒教師將重點放在語言領域教學上,開展了《好大好大的紅薯》繪本故事教學活動;有的教師專注于數學領域,開展了“數一數,分一分”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幼兒們從數學的角度學習數數,并將紅薯按大小進行分類。除此之外,在科學課“稱一稱”中,孩子們用彈簧秤、天平秤等對紅薯進行稱重,并嘗試記錄紅薯的重量;在音樂教學活動“挖紅薯”中,孩子們邊唱歌、邊做挖紅薯的動作。同課異構,一課多研,有效提高了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水平。
體驗式教研,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教師們在一次次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中,展現出自己的才華,提升了自身的專業素養。教研切忌“從經驗到經驗”的簡單復制,而應該脫離簡單、重復、低水平的教研,向更高層次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教師的教研能力上進軍。
體驗式教研活動能夠極大地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在思想上積極進取,在行動上勇敢探索,在情感上主動參與,使教師的理論知識不斷豐富,教研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助力教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