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盈盈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城關第一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雙向銜接,也是幼兒園大班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確保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然而,目前幼小銜接仍存在著諸多問題,與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相悖,阻礙了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鑒于此,我們以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打造出高質量的語言教學活動,希望能提高幼兒對文字的敏感度,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識字意識,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從而促使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部分幼兒園教學理念落后。在語言教學中,部分幼兒園仍舊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對幼兒實施教學,而幼兒由于身心發展未成熟,對部分難以理解的語句、詞語等,只能機械式地進行記憶,無法了解其中含義,也不能掌握語句、詞語的使用與搭配方法,這導致幼兒在利用此類語言知識交流時會出現諸多問題。同時,部分教師不具備科學的教育觀,在教學中無法發現幼兒之間的差異性,忽略了能力較弱的幼兒,嚴重打擊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得語言教學活動的效果較差。
部分幼兒園語言教學方式單一。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育部倡導教師需在教學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基于幼兒視角,探討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法,并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實現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然而,實際上部分教師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時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如教學過程中只會采用為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看圖片說內容等方法,這種方式無法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且阻礙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語言教學活動脫離幼兒生活。在幼兒園開展語言教學活動時,教師較為重視對幼兒語言技巧、識字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并未幫助幼兒在生活中形成對語言學習的正確認知。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幼兒對語言學習的需求,導致語言教育出現脫離實際生活的現狀。再加上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并沒有為幼兒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即便有提問,也并未結合幼兒的認知規律進行提問,致使幼兒在學習中極易出現不理解語言知識的情況,嚴重打擊了幼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需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選擇幼兒喜歡的內容進行教學,借此來調動幼兒的興趣,使幼兒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繪本教學便是幼兒學習語言的良好途徑,繪本中有許多動物圖片和趣味性的圖片,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主動參與其中,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依據繪本中的故事與內容,開展角色扮演游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角色扮演環境,讓幼兒在此模式下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取繪本《和奶奶逛菜場》作為教學素材,使幼兒能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蔬果。在帶領幼兒閱讀繪本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的綠色蔬菜,并告訴幼兒相應的常識:生活中所食用的蔬菜新鮮時大都是綠油油的,多食用這些新鮮的蔬菜能夠幫助我們補充身體中所需的維生素。隨后,教師帶領幼兒繼續深入閱讀,并進行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小可和奶奶買了三條鯽魚回去做飯,因為吃鯽魚對我們身體很好喲。你們知道吃魚有哪些好處嗎?”利用這種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最后,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如:蔬菜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茁壯成長。通過繪本教學的形式實現語言教學活動的創新,并利用繪本講解生活中的常識,這樣不僅能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還能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有效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知識的積極性。
構建銜接體系,打造語言教學模式。語言教學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漸掌握語言組織方法,并學習語言表達。因此,教師進行教學時要高度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構建健全的幼小銜接體系,使語言教學內容能夠成為幼小銜接的重點學習內容。具體而言,幼兒教師需要積極地探尋幼兒園與小學教學中語言方面存在的差異,并創新語言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語言教學模式與內容,及時參照與借鑒小學語言教學方式,開展全新的語言知識教學活動,促進幼小銜接的順利完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語文素養,助力幼兒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理論聯系實際,在生活中融入語言教學。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有諸多交流機會,課堂學習中,幼兒與教師間也有著許多交流的機會,教師要積極抓住交流互動的機會,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教師還可以借鑒小學階段語言課堂學習的內容與方法,為幼兒創造更多課堂交流的機會。
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兒童故事,如《烏鴉喝水》《雪地里的小畫家》等,教師要想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可以為幼兒講述這些故事,激發幼兒的聆聽興趣,并在結束后適當性地提問幼兒:“從這個故事中,你了解到主人公的什么事情?”“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么?”通過提出此類簡單的問題,讓幼兒積極地表達自己在語言學習中掌握的內容,使幼兒體會到其中的人生哲理。通過此種講故事的教學方式,能夠實現對幼兒良好語言能力的培養,并有效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再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中發生的事情進行語言教學,如午餐時座位出現問題、早晨入園時有幼兒哭鬧等,這些都是對幼兒進行語言鍛煉的好機會。通過這種形式,教師可以和幼兒進行良好交流,并利用對話的情境提高幼兒的交往溝通能力,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升,使幼兒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實現學以致用。
實施家園共育,做好銜接準備。幼小銜接需要家長參與其中,但多數家長將幼兒的“入學準備”等同于“提前準備”,增加了自身的焦慮。家長需要認識到以往盲目地給孩子報識字培訓班、學前語文班是不對的,此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模式只會使幼兒對小學生活產生厭倦。幼兒園教師要積極地開展對幼兒家長的教育工作,針對家長存在的困惑進行解答,緩解家長的幼小銜接焦慮。同時,還可以分時段、多形式地開展家園互動活動,如開展幼小銜接專題講座、語言活動專題開放日活動等,讓家長能進一步了解幼兒園為了孩子順利入學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是如何做的,并組織家長參與小學活動,讓家長能認識到小學與幼兒園語言學習活動的不同,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形成與幼兒園統一的幼小銜接理念,真正發揮幼小銜接的作用。
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這段時期十分重要,是幼兒成長中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做好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優化工作,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助力幼兒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與技能,為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