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福 李亞光 李華
摘? ? 要:專業集群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載體。在分析專業集群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提出遴選專業集群內專業、設置集群內部機構、構建專業集群建設的協同發展機制、推進專業集群構成要素建設等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集群構建路徑,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好地進行專業集群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依據。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集群;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1-0075-03
收稿日期:2023-01-12
作者簡介:毛振福,河南城建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專業集群建設與評估研究”(2021JKZD15)
專業集群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建設和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1]。通過專業集群建設,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提升自身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鏈的能力,鞏固自身的優勢,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競爭能力,也可以推動學校深化改革的力度,激發學校辦學活力[2]。專業集群的建設涉及到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系部和教師等多個利益群體,多利益主體的協作需要有明確的建設途徑,才能充分發揮專業集群內各個專業之間的協同、溝通、互補功能,達到整體協同、同向而行的效果。
一、專業集群的建設目標
(一)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為社會發展、行業企業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專業集群建設的根本任務。信息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技術和知識的互通性要求更高,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數量更多,只有多種知識和技能的融合才能更好適應崗位需求[3]。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專業集群建設,促進專業與地方產業鏈相互合作、產教融合,專業與專業之間交叉培養、共享共生,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區域發展就成為一條必要的途徑。因此,專業集群的首要目標在于通過校企合作、專業互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創新意識,培養復合型人才。
(二)建設高質量的專業
專業建設一直是高校關注的重點工作,關系著人才培養根本任務的落實,關系著高校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建設專業集群就是通過專業的融合發展,提升專業的建設質量。專業集群的建設可以通過課程、實訓基地、教師團隊等的共享,推動專業集群內的專業實現互融互通、優勢互補,有利于學校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專業和資源規模效益的發揮。同時,面向產業鏈的專業集群在崗位需求、技術知識體系、課程與能力培養體系等方面存在共同點,集合發展優于單個發展。
(三)提供高水平的社會服務
專業集群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全產業鏈的服務提升專業集群服務社會的能力。專業集群無論在人才培養還是在科學研究方面,都致力于密切契合社會產業行業鏈的發展趨勢,為產業集群出現的技術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尤其當專業集群發展到成熟階段,專業集群和產業鏈深度對接,專業集群培養的人才就是產業鏈需求的人才,專業集群中教師團隊的科研項目就是解決產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專業集群服務社會的針對性更強,技術服務水平更高,推動社會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更強。
二、專業集群建設的參與主體及其角色
專業集群建設的主體任務是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因此專業集群的建設涉及到學校內部主體和外部主體。專業集群的外部主體主要是政府和行業企業,政府關注于社會發展,企業行業關注自身的發展,兩者的發展均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和相關技術基礎。在學校內部涉及到職能部門、二級學院、系部和教師等利益群體,也涉及到專業結構、課程資源、教師團隊、社會服務等組成的行動主體。外部主體和內部主體充分發揮其作用、有效融合才能具體推動專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
(一)政府的引導作用
對高校專業集群建設進行宏觀引導、統籌規劃和調控管理,產生高水平的技術成果、高素質的人才支撐社會和產業發展是政府應發揮的作用。一是政府應規劃好地方產業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布局,并及時發布相應信息。戰略新型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是各高校在統籌自己專業發展和專業集群建設時的重要參考,明確了產業的結構和布局及其相應規模,高校專業集群建設就有了著力點。二是建立專業集群和產業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引導機制,引導高校加強專業服務面向的意識,積極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新專業的謀劃、人才培養的復合化,構建能夠支撐地方產業發展的專業集群。
(二)企業行業的牽引作用
專業集群的建設和管理,不僅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建設中的引導作用,更需要企業不斷以人才和技術需求牽引高校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集群,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轉化市場需求的技術。具體來講,企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及時發布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發揮人才需求的牽引作用;二是積極參與高校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三是為高校專業建設提供合適的實習實訓場地,提升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發掘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工作;四是與高校共建教材、共建課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五是為高校教師提供合適的實踐鍛煉崗位,共育雙師雙能型教師。
(三)學校的主體作用
學校是專業集群建設主體,是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集群各種制度建設的關鍵。一是應用型高校要轉變辦學理念,以提升人才培養的適應度為戰略目標,打破校企之間、學院之間和專業之間的障礙與壁壘,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的產業鏈發展需求,建立適合本校實際和市場需求的專業集群。二是要緊緊圍繞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工作,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合作,整合和共享企業、學校資源,形成以就業和工作能力為中心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三是通過專業集群的建設,發掘企業行業產業鏈的現實問題需求,充分發揮專業聚集的協同作用,產生一批推動產業發展的應用科研。
三、專業集群的構建路徑
(一)遴選專業集群內專業
1.核心專業。核心專業具有明確專業集群發展方向,確定專業集群發展定位的作用,是整個專業集群建設的關鍵所在,其選擇的好壞關系著整個專業集群運行的成敗,一般應該選擇應用性強、建設基礎好、輻射面廣的專業作為核心專業。通過核心專業的輻射帶動,可以促進專業集群中各專業全面、高質量的發展。對于核心專業的選定應該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契合度,包含與建設目標的契合度、與建群方式的契合度、與學校戰略契合度。核心專業應該面向產業鏈條上的關鍵環節,與服務產業鏈目標高度契合。同時,不同的建群方式選擇的核心專業也不同,只有與構建邏輯高度契合,才能發揮出核心專業的力量,才能保證專業集群健康發展。另外,還需要考慮學校未來戰略定位,選擇成長性、發展潛力好的專業作為核心專業,以支撐學校戰略的順利實施[4]。
二是影響力,包含校內的輻射作用以及區域經濟的影響力。核心專業是專業集群建設的“龍頭”,要能夠帶動整個專業集群內其他專業的發展。同時,專業集群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個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更能使區域企業行業信服,更能聚集較多的外部主體參與建設,更能使校政行企合作的作用得到發揮。
2.骨干專業。骨干專業是面向產業鏈上其他較為重要的崗位群設置的專業,是對核心專業的一個互補和支撐。骨干專業的建設可以使單一專業辦學分散、資源分散、輻射度小、聯動效果差的傳統辦學缺點得到改進,促進資源集約化利用,也使專業集群的服務面更廣、產生的社會效益更大,實現辦學的規模化效益。骨干專業的選擇可基于以下兩點。
一是互補度。一方面,骨干專業要能與核心專業知識互補。骨干專業與核心專業互為補充、協同創新,能夠增強專業集群發展的組織競爭力。不同專業之間進行思想碰撞、知識交流、共生融合,可以產生新的思想與技術,共同推進知識的更新、技術的擴散。同時,不同專業之間交叉發展、互相促進、優勢互補,可以誕生更多的優勢學科,產生新的專業構思。另一方面,與產業鏈條(主導產業發展)的互補。一個專業的服務面是狹窄的,不能很好地面向產業全鏈條。因此,當核心專業服務于產業核心環節時,骨干專業可以服務于重點環節,達到相互補充、相互合作,凝聚競爭優勢的目的。同時,不同專業在專業集群中的發展也會形成競爭壓力,通過動態調整機制將這些壓力傳遞給各個專業,也能夠使專業自我改造、自我升級的動力加強。
二是協同度。一方面,骨干專業應該能與核心專業協同,共同提升專業集群建設水平,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多種技術支撐,而只依靠核心專業是無法滿足這種需求的,這就需要骨干專業為核心專業提供技術協同,共同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目標的協同度。現代產業鏈的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大多是應用型和復合型的,要求人員“一崗多職”或“一職多崗”,這些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專業的協同才能實現。骨干專業應能夠通過課程結構體系、師資團隊和實訓過程等資源與核心專業進行協同育人,培養學生具有專業核心能力以及通用和關聯能力,從而滿足產業鏈崗位群的能力需求。
3.輻射專業。輻射專業在專業集群中處于被帶動地位,相對“弱勢”。但是根據學校戰略規劃的實施,一些輻射專業可能會成為未來核心或者骨干專業。對于輻射專業的選擇要從融合度和必要性兩個方面考慮。
一方面,輻射專業能否與專業集群中核心專業、骨干專業進行融合。主要考慮課程資源、教師團隊、教材建設等方面的融合難度和融合效果。
另一方面,輻射專業是否是建群的必要專業,是否具有成長性。如果專業集群在服務地方和培養人才方面缺少某個知識點或者技術點使培養過程和服務能力不夠完整,需要某些專業進入補充,這些專業可設置為輻射專業。或者這些專業能夠增強核心專業和骨干專業育人或者服務效果也可以成為輻射專業。另外,根據學校的戰略和對外部環境的預期,一些行業會發生變化,而目前的一些專業是適應未來產業變化需求的,但現在還在成長期,需要慢慢培育成長,也可以進入專業集群,通過核心和骨干專業的帶動,促進這些專業茁壯成長,發展成為未來學校的“明星專業”、核心專業。
(二)設置集群內部機構
專業集群中包含多個專業,在建設和運營管理中必須注重群內專業結構的調整、各種資源的協調以及協同效率的提升等。因此,為了達到專業集群建設的目的,充分保證日常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需要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賦予相應的職責權利,推動專業集群的發展[5]。一般而言,傳統高校的校院組織模式不能很好發揮整體協同、同向而行的作用,也就不能支撐專業集群內各個專業之間的協同、溝通、互補功能的發揮。因此,需要在處理好學院之間、專業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創新專業集群組織形式,建立起符合專業集群要求的組織機構。在眾多管理組織模式中,委員會制是專業集群管理和運行最常用的組織模式。
(三)構建專業集群建設的協同發展機制
一是建立校地協同發展的模式。一方面,專業集群要緊密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對接地方發展的戰略新興行業和支柱行業,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的理念,密切關注新技術、新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專業集群和企業行業要通過設立訂單班、資金設備支持、共建理事會和建設委員會、共建產業學院等方式與高校進行協同,共同提升專業集群建設的管理水平和建設成效[6]。
二是建立全周期、全環節的協同發展機制。專業集群建設從動議、初建到發展提升經歷多個階段、多個環節,不同階段和環節的高質量協同才能建設出高水平的專業集群。專業集群動議階段需要考慮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以及不同專業之間的協同調研機制、專業集
群建設中專業的構成與協調機制,專業集群的發展規
劃,等等。專業集群初建階段需要考慮專業集群中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師資團隊組建與培育機制、專業課程的共享與建設機制、實習實訓基地協同建設機制等,這些均需要校內各個學院、系部、專業以及校地、校企、校政等多部門的協同合作才能提升專業集群建設的成效。在發展提升階段,專業集群需要建立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為主導,師生以及校政行業代表為成員的專業集群建設效果評價機制,以及以學生崗位能力和就業能力評價為核心的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機制,推動高校合理、科學評價專業集群建設成果,調整專業集群的組成專業和結構,調整核心專業、骨干專業、輻射專業等的設置,推動專業集群面向產業、自我調整、自我優化、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7]。
(四)推進專業集群構成要素建設
一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以學校、行業、企業等代表組成的專業群集群建設組織,共同研討推進專業集群建設中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產教融合相關內容,共同打造符合企業行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8]。
二是構建應用型課程群。引導各個專業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特征,選擇合作企業,吸引企業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專家共同開發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的應用型課程。同時,構建專業之間的課程共享平臺,建立便捷高效的選課機制,引導學生在專業集群中選修不同專業的課程,或者跨專業組成學生團隊進行實踐教學項目的訓練,提升學生團隊意識,擴寬學生知識面。
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整合校內實訓平臺資源,推進平臺升級提格,構建從教學、實訓、科研到產業的一體化平臺,提升平臺的綜合實訓能力[9]。改革專業集群中的教學體系,鼓勵更多的專業合作,通過專業協作對接企業行業實際運營,并設立符合企業行業實際運用的綜合實踐項目,引導專業集群內學生通過跨專業協作共同完成實踐項目。同時,可根據外部環境的機會,通過跨專業合作進行實際的創業項目孕育,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發展同向而行。
四是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柔性引進等制度,吸引行業企業專家成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在應用型課程建設、教材開發等方面發揮作用。開辟行業人才通道,吸引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完備知識體系的企業專家成為學校的專職教師。通過職稱評定、物質激勵等政策鼓勵在崗教師利用假期,選擇合適的企業和崗位進行掛職和頂崗鍛煉。
參考文獻:
[1]? 張日希,顧永安.地方本科高校專業集群布局與建設的探
索與思考——基于常熟理工學院的案例分析[J].中國職
業技術教育,2018(11).
[2]? 顧永安,范笑仙.應用本科專業集群的邏輯機理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2021(7).
[3]? 杜娟,杜君楠,趙曉兵.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集群建設現
狀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1(4).
[4]? 周小勇.專業集群視域下應用型本科教學團隊建設探究[J].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2(3).
[5]? 孫麗娜,楊暉.產學互嵌模式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專業集
群建設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
[6]? 張秋菊,王洪杰,任金杰.應用型師范院校推進專業集群
建設的實踐探索——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J].通化師范
學院學報,2022(11).
[7]? 顧永安,范笑仙.應用型院校推進專業集群建設機制創
新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8).
[8]? 劉楠,郝毓業,王植荔.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集群建
設的路徑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20(5).
[9]? 牟延林,李克軍,李俊杰.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以產教融
合引領專業集群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