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輝/江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江蘇是海洋大省、漁業大省,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加快推動海洋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提供有力支撐。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藍色糧倉”等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海洋經濟的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發展導向,深入分析江蘇省海洋漁業經濟形勢,聚焦海洋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思路,積極展現作為,加快推進全省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沿海各地高度重視海洋漁業,將其納入高質量發展工作大局,堅持海陸統籌發展,多措并舉發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取得了良好成績,但對比先進省份,短板弱項也十分明顯:從總量規模看,綜合實力不強。目前江蘇省海洋漁業產業總體規模僅排在全國中游,人均海水產品不足17公斤,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海水產品年產量135萬噸,僅為福建、山東的18%,浙江、廣東的30%;海洋漁業產值500多億元,為福建、山東的35%,浙江、廣東的55%。從生產結構來看,海產品占比不高。從海淡產品比例來看,江蘇省以淡水產品為主的特征較為明顯,海水產品產量、產值僅占全省總量26%左右;山東、福建、浙江以海水產品為主,產量、產值占比在80%上下;廣東海淡水相對均衡,海水產品產量、產值占比50%左右。從發展區域看,深遠海發展空間巨大。江蘇省海洋漁業生產以傳統的近海、灘涂貝藻類養殖為主,深遠海養殖仍未取得突破。目前全國已建成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其中山東建成67個、廣東建成38個,江蘇建成4個。全省僅4家遠洋漁業企業、43艘遠洋漁船,船隊總規模不大。從產業結構來看,三產融合仍需提升。山東、廣東、江蘇漁業經濟總產值位居全國前三,總量比較接近。從三產結構看,山東、廣東、江蘇漁業二、三產占比分別為60.9%、56%、51.5%,水產品加工產值占漁業經濟總產值比例分別為24.9%、6%、9.5%,水產品加工率分別為84.3%、17.8%、29.1%。江蘇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各地要深刻認識到江蘇省海洋漁業與先進省份、先進地區的差距,破除長久以來“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充分發揮江蘇人敢闖敢試精神,聚焦薄弱環節和短板弱項,找準工作著力點和主攻方向,明確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更大力度向海要空間、向海洋進軍,推進海洋漁業經濟跨越式發展。
在做強特色上下功夫、求突破。江蘇省各地海域條件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基礎和裝備條件不一,要在現有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做大優勢產業規模,發揮其帶動突破效應,推動形成領先領跑優勢。要加強條斑紫菜、文蛤、泥螺、對蝦等重要養殖品種種質開發和保護,加快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等良種基地建設,完善射陽河蟹蟹苗種業布局,推動射陽蟹苗代表江蘇走向全國,爭創更多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要著力調整優化海水池塘養殖結構和養殖模式,推動紫菜、生蠔等養殖方式改造升級,逐步增加高效優良品種養殖比例,探索引進大黃魚、石斑魚等高經濟價值海水魚類養殖,努力在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加快養殖新品種、新模式的試驗開發,小步先試、久久為功,盡早實現江蘇深遠海魚類養殖零的突破。
在補鏈延鏈上下功夫、求突破。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作出“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的重要指示。如果說淡水漁業是江蘇省大農業各板塊中的一條“強鏈”,海洋漁業則是必須抓緊補齊、延伸的一條“短鏈”。要積極發展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冷凍食品等精深加工業,打造南通呂四漁港水產品加工集聚區、鹽城射陽現代漁業加工示范園區、連云港南極磷蝦產業園區等一批水產品加工高值應用和冷鏈物流聚集區,全力推進海洋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式發展。通過推動水產養殖、捕撈、加工、倉儲冷鏈、市場營銷、休閑漁業等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一批產加銷貫通、農工貿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漁業特色產業集聚區。
在拓展空間上下功夫、求突破。長期以來,江蘇省海洋漁業發展存在近海資源與環境約束趨緊、生產方式粗放等問題,要認真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發布和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制度,持續加大資源養護力度,完善海洋漁業產業布局,不斷拓展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空間。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加快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建設智慧漁業、數字漁業,開發低洼鹽堿地水產養殖。要加強海洋漁業資源監測,加大近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合理規劃放流品種和規模,提升增殖放流效果。健全漁船管理體系,嚴格落實好海洋伏休制度,持續做好海洋漁業執法監管工作。
在科技賦能上下功夫、求突破。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期,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有關部門發布了《江蘇省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引領示范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對現代設施漁業建設進行了專門部署。各地要以此為牽引,從養殖技術、設施裝備、產業鏈條入手,推動全省海洋漁業發展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三個方向轉型升級。要做強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育繁體系,支持紫菜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建設,鼓勵篩選、馴養、創制適宜本省深遠海養殖、工廠化養殖和鹽堿地養殖的海水品種,著力突破種源、深遠海智能養殖等技術裝備瓶頸。要發揮好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江蘇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用,加強產學研融合創新,共建共享研發平臺和創新聯盟,建設海上漁業研究基地,強化基礎研究和技術集成應用,夯實海洋漁業發展基礎。
各地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聚焦海洋漁業經濟發展關鍵環節和重點任務,集聚資源要素,強化政策舉措,完善產業鏈條,持續增強發展動能,高水平建設江蘇省“藍色糧倉”。
優化沿海養殖布局。空間是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命脈。要合理規劃布局,優化空間利用,圍繞形成覆蓋“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的海水立體養殖發展體系,在嚴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前提下,提升潮上帶鹽堿地養殖、設施養殖、工廠化養殖,優化潮間帶紫菜、文蛤等貝藻類綜合養殖,拓展潮下帶藻類、貝類等生態養殖。沿海三市資源稟賦不同,在規劃布局上,南通要依托呂四、洋口等中心漁港和沿江沿海優勢,鹽城要充分利用灘涂規模優勢,連云港要積極利用海灘、島礁等資源優勢,嚴格落實已發布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強化沿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保障沿海養殖生產空間和海產品有效供給。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養殖生產,不僅能有效拓展養殖空間,帶動水產育種、預制菜加工和漁旅融合等相關產業,還能有效拉動投資,經測算,一個2萬立方的桁架類網箱就能帶動2000多萬投資。國家對此高度重視,農業農村部2023年在海南專門召開了深遠海養殖工作會議,江蘇省也出臺很好的支持政策。各地要不等不靠,緊緊抓住這個窗口期、機遇期,系統謀劃、科學布局,高質量推進一批江蘇省深遠海養殖項目落實落地。
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海洋漁業本身具有開放性本質,要強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在更大范圍集聚發展要素,實現借力發展。繼續探索開展蘇臺、蘇港、蘇澳漁業合作園區等外向平臺建設,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推進建設東南亞和非洲遠洋漁業、水產養殖加工基地。要積極參與開發南極海洋生物資源,近日,“深藍”號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完成首航滿載歸來,在150余天有效作業中捕撈4萬余噸鮮蝦、船載加工5000余噸蝦粉,標志著江蘇省傳統的養殖捕撈向深遠海邁出重要一步。要進一步研究制定新建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支持政策,落實高品質遠洋自捕水產品回運支持政策,引導更多企業爭做全國遠洋漁業的“單打冠軍”。
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漁港經濟區以漁港為龍頭,以產業為基礎,以鎮村為依托,能夠有效貫通產加銷、融合漁文旅,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發展海洋漁業經濟的重要抓手。要加強規劃引領,盡快正式印發《江蘇省沿海漁港經濟區總體布局規劃》,為全省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提供支持和空間藍圖。要突出漁港經濟區“經濟”屬性,推動完善漁港經濟區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公益性水產品交易市場、漁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創建水產品預制菜區域公用品牌、漁業展覽館、水生動物疫病監測中心等,為縱向延伸、橫向拓展產業鏈條,帶動形成“港產城”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加快推動海洋牧場發展。加強已建的海州灣、南黃海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長效監管,加快推進2022、2023年獲批的秦山島、濱海陶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鼓勵、支持南通呂四海洋牧場建設。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專門的海洋牧場建設方案,可以在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的海域先行試點,再集成示范推廣。要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牧漁城、牧漁場建設,打造“浮筏生蠔+網箱魚類+網簾紫菜+底播貝類”多級組合、“新能源+資源養護+漁業養殖+漁港經濟”多產融合的具有江蘇海域特色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培育壯大示范主體。要加快建立一批專業合作組織,支持漁民在養殖、捕撈、加工、銷售等領域發展規范化的合作組織,將分散經營的漁戶組織起來,把海洋漁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相關環節鏈接起來,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要加快培植一批龍頭企業,鼓勵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參與海洋漁業產業發展,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聚,從根本上解決江蘇省海洋漁業龍頭企業不多的問題。要加快打造一批綜合性交易平臺,提升紫菜交易市場、蘇魯海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能級,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努力打造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海產品集散地。要充分利用“海產品+互聯網”新模式、新平臺,創建海洋漁業流通與貿易電商經濟。要加快建設一批漁業示范園區,打造連云港紫菜產業集群區、南通呂四名特優水產品集群區、鹽城黃沙港海產品加工集群區、射陽港水產種業集群區,引導優質資源向園區集聚、優勢項目到園區落地、優勢企業進園區發展,形成養殖、捕撈、加工、休閑、流通和服務一體化的產業集聚。
發展海洋漁業經濟是篇大文章。各地要發揚敢想敢試、敢闖敢干的精神,集成政策、集聚資源、集中要素,更大步伐探索實踐海洋漁業改革創新路徑,推動江蘇省海洋漁業經濟高質發展、后發快至。
強化組織領導。沿海地區要充分認識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建設海洋強省、農業強省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明確海洋漁業經濟工作定位,及時研究重大事項,督促落實海洋漁業發展的各項工作任務。農業農村部門要把推動發展海洋漁業經濟作為當前一項重點工作,擺上重要位置,要加強與發改、財政、科技、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健全海陸統籌、協作聯動的海洋漁業工作機制,形成發展海洋漁業經濟的強大合力,推動海洋漁業重大項目在用地用海用電、環評與排污許可、稅收、融資等支持政策落實落地。
強化規劃布局。圍繞海洋漁業經濟發展,江蘇省“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做了全面謀劃,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產業布局都有明確要求。各地制定了相應的漁業發展規劃,要結合當前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本地規劃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中期評估。堅持全省“一盤棋”,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區位特點和產業特色,統籌考慮市場、資源、環境等因素,對本地的發展方向、工作重點和產業布局進行再審視,完善預期目標,謀劃落實措施,切實抓好規劃的銜接落實。
強化項目引領。當前,制約江蘇省海洋漁業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在于項目偏少,項目建設周期長,省內龍頭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向海發展的積極性不高,海上開拓意識不足,沒有形成一批能有效帶動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的重大產業項目。各地要切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根據全省海洋漁業經濟發展重點,進一步研究、策劃、包裝、實施一批牽引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拿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項目規劃建設要體現海洋漁業經濟特色,體現質量效益導向,體現持續發展規律,定期調度檢查,確保項目按時開工建設,盡快建成達產、發揮效益。
強化政策落實。為貫徹江蘇省政府出臺的《海洋產業行動方案》,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加快推進海洋漁業發展若干措施、海洋漁業發展支持政策實施細則、推進漁業智慧園區和數字漁場建設等三個政策文件,將深遠海養殖、遠洋捕撈、海洋牧場、沿海漁港經濟區、海洋水產種業建設等納入政策范圍,出臺了許多實打實的支持舉措,形成了一整套海洋漁業政策支持體系。比如對新建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對新建大型養殖工船最高給予5000萬元補助,各地要用足用好政策資金,加大在品種繁育、養殖技術、裝備建造和生產試驗上引導性的資金投入,提升海洋漁業設施裝備水平,促進人才、資金、產品、技術、信息等生產力要素向海洋漁業產業集聚,全力推動江蘇省海洋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