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向榮/江蘇省泰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江蘇省泰州市近年來緊貼地區實際,創新建立特派首席農技推廣專家服務制度,充分整合全市農科教資源,建立特派專家服務團,“包鎮聯村帶戶”開展精準農技指導,有力破解了基層農技推廣力量不足、人員老化、能力不強等現實問題,相關做法得到農業農村部的肯定,在全國《農業科教動態》專刊推介。
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專業對口、按需選派”原則,堅持選派工作與基層需求相結合,確保專家團隊派得出、留得住、干得好。
多層次選聘專家團隊。廣泛動員全市各級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并吸納本地“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等鄉土人才,按照本人自愿、組織推薦、資格審查等程序,篩選確定特派首席農技推廣專家團隊。全市首批共選派36名首席農技推廣專家、146名專家團隊成員,其中基層農技推廣人員111人、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59人、各類鄉土人才12人。
全方位摸排基層農技需求。圍繞主導特色產業,全面摸排基層農技服務需求,梳理出涉及稻麥種植、果蔬園藝、畜禽水產養殖等各類服務需求97條。在此基礎上,充分征求派駐鄉鎮及專家雙方意見,將專家團隊技術特長與基層農技服務需求進行匹配,實現精準對口選派。
全覆蓋建立專家服務工作站。按照特派首席農技推廣專家(團隊)管理暫行辦法,本著便捷、高效、從簡的原則,由派駐鄉鎮提供必要辦公場所,掛牌成立專家服務工作站。向社會公開專家團隊名單及聯系方式,暢通信息渠道,打造服務陣地,為專家、基層農技人員、種養殖經營主體等提供良好的服務交流平臺,全市首批36個派駐鄉鎮專家服務工作站實現掛牌進駐全覆蓋。

聚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聚力糧食安全穩產保供,以實用技術推廣應用為主線,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當好科技成果傳播者。發揮專家團隊專業優勢和技術特長,根據派駐地群眾需求,開展“線上”“線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幫助解決實際生產難題。緊盯關鍵農時、重要天氣,積極組織開展“奪取秋糧豐收·專家服務百日行動”,圍繞“奪取秋糧豐收”總目標,在病蟲害防治、科學施肥、農機服務、災害預防等方面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助力全市奪取秋糧豐收。首批派駐專家中,稻麥種植專業49人、畜禽養殖專業27人、果蔬園藝專業57人、水產養殖專業49人,專家團隊聯農帶農,積極組織各類農業技術培訓指導198場次,培訓基層農技人員、種養主體3956人,有效促進農業科技技術的傳播推廣。
當好產業發展引領者。緊貼派駐地主導特色產業,圍繞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密集開展調研指導,打通全產業鏈發展堵點、卡點,助力強鏈、補鏈、延鏈。對接建立試驗示范基地69個,發布農技服務指導信息134條,助力興化大閘蟹、靖江香沙芋、姜堰食用菌等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興化市水產專家團隊試驗推廣的蝦蟹混養模式,通過河蟹套養小龍蝦方式,幫助養殖戶畝均增收近1500元,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約2.25億元。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對泰州特派首席專家發揮科技示范引領,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當好農業綠色發展踐行者。堅持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著力補齊資源環境短板,有效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農業新技術,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較上年度同期減少0.6%。示范推廣“洋宇模式”“開綠模式”等一批先進種養循環模式,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9%。南京農業大學泰州研究院專家團隊牽頭成立“泰州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產業聯盟”,以畜禽糞污綜合處置與農業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將有機廢棄物的產出者、生態農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等各方力量有機結合,致力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新型肥料研發推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方共贏。
構建完善特派首席農技推廣專家服務保障機制,激發專家團隊干事創業熱情,制定《特派首席農技推廣專家(團隊)管理暫行辦法》,給派駐專家壓擔子、搭臺子、鋪路子,最大化發揮專家團隊服務效能。
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市和市(區)農業農村局、相關科研院所參加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專家服務總團和市(區)服務分團,強化專家團隊間的協調聯動,對服務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進行團隊會商、技術交流,加強派駐服務組織協調,確保專家服務更有保障、更有實效。
強化績效考評。聚焦專家團隊隊伍建設、科技服務效能、綜合示范推廣、農業科技培訓、服務滿意度調查等五個方面,實行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采取年度報告、會議述職、派駐地考評等方式,按照考評打分權重,綜合確定考核等級,形成考核意見,推動專家團隊不斷提升服務質效。
強化激勵保障。對年度考核結果優秀、服務成效明顯的團隊及個人,在評優報獎、職稱評定、人才推薦、崗位晉升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積極落實利益共同體政策,支持專家團隊成員通過自主創業、技術入股、成果轉讓、科技服務等方式,依法依規獲得收益分紅,充分調動專家(團隊)服務基層積極性。對專家團隊服務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個人、先進事跡、成功經驗等,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關心關愛、尊敬尊重農技推廣人才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