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姜旭洋 郭林瑞/江蘇省丹陽市委辦公室
走進江蘇省丹陽市高新區花園村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聲隆隆、焊光閃爍。這是近期丹陽市花園村農房改善試點項目一期工程開工現場,也是全省首例實現跨行政村置換集體土地的宅基地審批建設項目。近年來,丹陽市把農村居民住房條件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大事要事來抓,明確把花園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市級層面農房改善試點項目進行推進。歷經兩年探索,破題農房改善之困,走出一條符合基層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之路。
花園村原址區位優勢不佳、基礎條件薄弱,為破解花園村發展空間有限之困,高新區堅持規劃引領,探索全省首例跨行政村土地置換模式,科學謀劃布局,統籌各類資源,積極引導農民集中居住。一是統籌空間布局。以鎮村布局規劃、實用性村莊規劃為引領,根據區位條件、土地狀況等,布局農房改善項目選址。在綜合民意調查、規劃論證、上級報批后,確定將花園村現有的夏甲村等7個自然村,異地安置在233國道東側、留花線南側。新選址區位條件和地理優勢明顯,對外交通聯系便捷,按土地置換后的村域范圍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二是突出土地置換。根據土地權屬不同,針對跨村審批宅基地的政策瓶頸,引導花園村騰出186畝土地,分別與留雁、大圣進行土地置換,變更土地權屬。三是加強功能配套。按照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標準,加大社區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著力提升社區功能品質。社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預計總投資2000萬元,其中水電氣建設項目預計投資90萬元、污水管網改造工程項目預計投資852萬元、公共區域配套景觀工程預計投資310萬元。
花園村原有13個自然村,2013年,有6個村完成搬遷安置,剩余7個自然村面對“自拆自建”模式,許多居民仍抱有“拆遷安置”思想。高新區尊重民意,通過思想引導、流程創新等方式,實現了居民觀念從“大拆大遷”到“自拆自建”的轉變。一是突出宣傳引導。成立由機關干部、村干部組成的工作組,分區域、分任務挨家挨戶上門做宣傳、做調查,耐心為群眾講解農房改善有關政策、算賬比對,努力實現了村民思維轉變。二是充分尊重民意。從項目啟動之初,對規劃布局、方案設計、戶型結構、拆房建房等各個環節,積極征求村民意見,進行反復修改、多輪優化,力求做到“一張藍圖施工,一個標準驗收”。三是堅持公平公正。依據政策要求,遵循村規民約,嚴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規范宅基地審批流程,保護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不受損害。規范宅基地選址抽簽程序,邀請市公證處、高新區工作人員和部分村民代表現場監督,確保宅基地選址公平公正。四是聚焦示范引領。注重品質打造,按照“建設標準高、環境條件優、文化含量足”原則,加強規劃設計,精心設計房型,優化功能配套,把一期項目打造成農房改善的“風景線”,吸引更多農戶集中居中、改善住房條件。

花園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一期奠基儀式
花園村異地選址新建,道路、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需投入大量資金,村民“自拆自建”也面臨較大壓力。為破解資金難題,高新區統籌各類資金平衡收支,通過村組抱團聯建、低息金融貸款等方式,有效緩解資金投入壓力。一是統籌資金平衡。堅持收支兩條線,算透資金平衡賬。整合特色田園鄉村、農房改善等涉農資金,拓展收入來源渠道。合理規劃土地結余指標交易所得,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及“農用地占補平衡”政策,對自然村莊進行整理,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150余畝、土地占補平衡指標約260畝,通過這些指標所獲得的資金,以及項目后期申請農戶繳納一定的基礎配套費,全力實現收支平衡。二是堅持普惠實用。根據村民居住實際需求意愿,注重普惠共享、節約便利,選擇經濟實用的獨立戶型,減少“花園式”造景投入,加強基礎性、保障性設施建設,讓更多群眾實現安居。三是統一建設模式。堅持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推行農房集體統建模式,確保施工安全、農房質量有保證。嚴格執行招投標標準、工程監理和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由村民代表大會投票明確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邀請群眾代表參與全程監督,努力建設群眾“安全房、放心房”。四是加強政策支持。針對農民“自拆自建”成本較大,組織農戶“抱團”建設,由高新區統一出面談判,壓低規劃設計、施工材料等建設成本,引導群眾申請利率為3.8%的農房改善專項貸,有效緩解村民建房資金壓力。
丹陽市高新區和市級有關部門多方協同、合力共為,健全上下聯動、內外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讓農房改善工作更好惠及群眾。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市委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高度重視,多次現場調度指導花園村農房改善項目推進。高新區黨工委把花園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書記項目”,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操作性意見,列出時間表、路線圖,壓實工作責任。成立三級指揮部,市級層面設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工作專班,鎮級層面由高新區黨工委主要領導任總指揮、分管領導任常務副總指揮,村級層面由花園村黨委主要領導任負責人,積極構建聯動高效、協同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加強統籌推進,成立政策制定及會商組、宅基地審批資格確認組、現場發動及宣傳工作組、規劃建設組、現場拆房組等5個專項工作組,健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政策支持、資金保障等工作制度,確保重點難點事項有推進、有落實。二是建強攻堅力量。聚焦項目手續辦理、規劃技術方案推進、項目督查、進村入戶等關鍵環節,鎮村兩級明確專人專崗,積極打造業務精湛、運作高效、戰斗力強的干部隊伍,形成攻堅力量優勢。三是匯聚建設合力。市鎮兩級齊心協力、協同推進,高新區多次統籌協調、座談研究、現場調度花園村新農村建設情況,邀請相關部門對花園村項目進行指導,有力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住建局、資規局、農業農村局、交通局等部門堅持靠前服務,協調高新區積極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供電、供水、水利、燃氣等部門主動研究政策,為花園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節省資金、提供便利,全市多方協作形成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