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萩平

這天不慎劃破手機膜,入夜后與妻閑逛尋人貼膜。逛到城北夜市中段的一家貼膜的攤子,攤主五十歲左右,上身一條灰白相間的舊襯衫,一副黑框眼鏡架在鼻尖,耳后雙鬢已見花白。若不是推車貨架上成堆未開封的手機膜,遠遠望去,還以為攤主是一位修表老師傅。如此“高齡”,擠在一排二十多歲年輕人主導的貼膜攤中間,顯得格格不入。
“老板,這款手機的膜有不?”我將手機遞過去。
“有的!這款手機兩周前剛上市,鋼化膜也才進貨,賣您十五,包貼膜,中不中?”攤主抬頭,一眼便識出了手機型號。
“成!”瞧了一眼攤主青筋凸起的枯槁雙手,一陣疑惑涌上心頭,這雙手能貼膜嗎?
只見攤主接過我的手機,平放在課本大小的操作臺上,兩指夾起除塵貼,由上至下如老式打字機一般迅速、輕柔、整齊地劃過屏幕,隨即拆開新膜,兩手緊扣邊沿,上下平齊,垂直貼在手機屏上,前后不到30秒。
“那么快呀!我還準備點一份消夜等您完工呢。”我接過手機,仔細檢查一番,不留氣泡,不見灰塵,不生縫隙。
“那可不。夜市里大多數都是逛街用餐的年輕人,如果慢了,耽誤客人的時間可不好。”攤主笑了笑,摘下眼鏡,抖了抖汗珠,又戴了上去。
“手藝那么好,您干了很久吧?”妻子一邊詢問一邊請攤主把她的手機膜換一換。
“差不多十二年了。”攤主接過妻子的手機,熟練地拆下舊膜,滴上UV膠,摁上手機膜,蓋上藍光燈,同樣一氣呵成。
“不會吧?智能手機流行起來,也不過才十年。”妻子不由得驚呼。
“是呀!十二年前的手機膜可比現在難貼多了。”攤主透亮的眼神中,摻不下一絲假意。
“印象中,搞數碼產品的多數都是年輕人,可許多年輕的貼膜師傅卻沒您這樣沉穩又果斷。您的水平可以稱為‘大師’了!”我注意到,攤主的雙手保養得不差,指甲修得整齊,干凈且干燥,食指與拇指中間,有一條淡淡的紅色印記,應是用力扣緊鋼化膜時留下的。
“哎!手機貼膜又不是程序開發,沒那么講究,只要有耐心,肯專心,就能練出自己的技法。”攤主將貼膜后的雜物收拾回工具箱內。哪怕是廢紙廢膜,也整整齊齊地碼放起來。
這時,一位壯漢走來,拋出一只手機殼丟在攤主跟前,喊了一句:“老板,我昨天在你這買的手機殼不搭,我換一只,成不?”
“沒事!那您換吧。”攤主擺了擺手,笑道。
壯漢也不答謝,掏起一款新殼,便轉身離去。
“這人怎么那么不客氣?”妻子不由得皺眉。
“哈哈,沒事!我瞧了一下,這款手機殼應該不是我賣的。”攤主一邊說話,一邊清洗壯漢扔來的手機殼。
“那您為什么還答應他換殼?”
“一副手機殼,價錢差不了多少。夜市里,貼膜攤位眾多,他能找上我,說明記得我。下次,沒準兒會找我貼膜咧!”語畢,攤主已將手機殼仔細封裝好,擺在貨架上。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想成為一行翹楚,不必在乎年紀與這個行業是否匹配,中老年人也能成為時尚行業的“大師”。只要有鉆研的精神,沉心鍛煉,豁達經營,哪怕是貼膜這樣看似簡單的服務,也能為客人帶來優質、貼心的體驗,匠人精神由此而來。
沒聊多久,我與妻子也離開了這家攤位。走出夜市,回頭遙望,那名換殼的壯漢正停留在攤主跟前,手里拿著大屏手機,或許真的找攤主貼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