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萬銀

人生三境并非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而是指清代朱錫綬在《幽夢續影》中提出的人生三種境遇,即少年處不得順境,中年處不得閑境,老年處不得逆境。細細品味人生三境,有助于我們度過美好人生。
少年處不得順境。少年是一個充滿瑰麗夢想的時代。誰沒有澄清天下的壯志,誰沒有宏濟蒼生的抱負?李白不是在《與韓荊州書》中自詡“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嗎?但少年又是一個信仰、志向、性格多變而未定型的時代,境遇太順了,容易使人沉溺于安逸,陶醉于享樂,意志薄弱,經受不起挫折。“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燈紅酒綠極易銷蝕他們的壯志與抱負。所以孟子那段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才會如警鐘長鳴,穿透古今,昭戒后人。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由此看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確是至理名言。處于順境中的少年應“自討苦吃”,在學習、勞動、生活中自覺磨煉自己,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做一個志存高遠、意志堅毅、德才并重、勇于開拓的時代新人。
中年處不得閑境。孔子把中年概括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是人生真正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人年富力強、創業建功的最佳時期。中年人學富五車,才通六藝。在事業上,他們是五虎將、急先鋒,斬將搴旗,犁庭掃穴。如果說人的生命是寶貴的,那么中年時光更值得珍惜,應充分利用,決不能將渴望干一番事業的中年人投閑置散,使大好時光盡付與草堂春睡,消磨于煙波垂釣。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和家庭的砥柱。他們既要在工作中盡顯萬千風華,工作起來996是尋常事;又要教育孩子和贍養父母,盡責盡孝兩不誤;既處于精神思想的全盛時期,又是開始進入生理衰老的關鍵階段。他們拉著社會與家庭的雙輪車負軛前行,路途漫漫,豈敢息肩?唐代詩人鄭谷《中年》詩云:“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如此度過中年,豈不可悲?應如孔子所勉勵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老年處不得逆境。逆境對于少年來說是磨刀石,對老年人來說可能是攔路石。因為老年人血氣既衰,年邁體弱,生理機能日漸衰退,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金劍已沉埋,壯氣亦蒿萊。雖說有的人老馬嘶風,英心未退,但畢竟年歲不饒人,會時常有廉頗老矣、力不從心的感覺。唐代令狐楚有一首七言絕句《少年行》:“少小邊城慣放狂,驏騎番馬射黃羊。如今年老無筋力,猶倚營門數雁行。”由慘綠少年變成皤然老叟,即使猶存射雁之心,也只能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了。
老年人是初了耕耘債的疲牛,在金風拂拂中眼看著谷已登場,可以卸套靜臥芳草夕照之中,安心地嚙食,反芻此生了。此時無俗務之羈絆,無案牘之勞形,優游卒歲,以保天年,享受為霞尚滿天的余生,豈非快樂如仙?所以當你老了,頭發白了,應以健康為中心,糊涂一點,瀟灑一點。可以含飴弄孫,旅游釣魚,也可以玩鳥唱戲,看書下棋。如果能夠“老夫喜作黃昏頌”,就更好了。
綜上所述,如果對朱錫綬的人生三境作正面闡發,當如是:少年當處逆境,中年當處順境,老年當處閑境。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