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虢國夫人游春圖》是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仕女畫代表作之一,作者張萱是唐代畫仕女畫題材的著名畫家,畫中描繪的是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出游的景象。圖像學是一種詮釋藝術作品的研究方法,運用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對此圖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其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分析該作品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圖像學;圖像志;《虢國夫人游春圖》;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代表作,絹本設色,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之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的情景,畫面中的人物洋溢著自信、樂觀的風貌,體現(xiàn)出盛唐氣象。
一、圖像學的研究方法
圖像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視覺感知和隱喻挖掘的關系。圖像學研究方法是歐文·潘諾夫斯基進一步發(fā)展使之成熟的一種圖像研究方法。他認為對藝術作品應該有三個階段的分析,即前圖像志、圖像志、圖像學,從而對作品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這種三階段的研究可使圖像中的內(nèi)在含義得到挖掘。解讀《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圖像內(nèi)涵、深層次含義,就需要運用圖像學的方式進行研究。
前圖像志階段是對圖像進行淺顯的理解,即感官上所帶來的東西,不需要去進行聯(lián)系,也不用對圖像中的東西進行任何的解釋,但需要對圖像進行細致的觀察。前圖像志階段對《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畫面內(nèi)容進行了解,但不進行過多解讀。基于此,圖像志階段是弄清圖像中所涉及的人物、物象等,分析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了解圖像的背景、圖像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和圖像深層次的含義。此階段需要從《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了解到畫面的內(nèi)容及張萱通過此內(nèi)容想要表達的某些思想,以及此圖的社會內(nèi)涵。圖像學階段是綜合前圖像志和圖像志階段后而進行的第三個階段,需要把圖像置身于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背景中。圖像學階段即把《虢國夫人游春圖》置于當時唐代的社會大背景下進行分析,把歷史的與現(xiàn)實的材料進行梳理,從而形成一種互證的關系,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圖像的含義,剖析研究社會歷史現(xiàn)象。
二、《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前圖像志分析
《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是一隊行進中的出游人馬,表現(xiàn)的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帶著一些侍從在春天同游的情景。畫中共有九人八馬,疏朗的三騎為前導,畫面的后半部分有五騎六人。前三騎中,中年從監(jiān)乘著一匹黃色的駿馬,頭戴烏紗冠,身著青色的窄袖衫,袖口有描金的鸞鳳團花。第二人是個乘著菊花青馬的少女,烏黑的頭發(fā)向左右分開,梳著兩個長長的發(fā)髻,是當時仕女的常見發(fā)式。少女身著胭脂紅窄袖衫,下襯紅花白錦裙。在此少女的左上方又有一個乘著黑色駿馬的中年從監(jiān)隨行,其身上所穿的粉白色的圓領窄袖衫,與黑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面五騎中的前兩騎是虢國夫人姊妹。虢國夫人在全卷的中心點,雙手握著韁繩,右手指尖掛著的馬鞭下垂著。她臉龐豐潤,頭發(fā)漆黑,神態(tài)自若,身著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的花巾,身著胭脂色裙,裙下的繡鞋微微露出。在虢國夫人左面,是與她同行的秦國夫人,似乎在與虢國夫人訴說些什么。虢國夫人與秦國夫人的服飾都十分華美精致,豐潤臉龐的刻畫更能體現(xiàn)出她們的雍容華貴。虢國夫人姐妹之后,有橫列的后衛(wèi)三騎。居中的是一位老年女性,可見她右手護著鞍前的幼女,神情與姿態(tài)流露出小心謹慎。幼女的狀態(tài)十分平和。老年仕女的左右兩側是從監(jiān)和少女侍從。
三、《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圖像志分析
《虢國夫人游春圖》作于唐代,對此幅作品的繪畫技法、表現(xiàn)的形式、線條的運動、題材的處理、人物的布局、時代背景以及歷史意義進行圖像學上的解讀,畫面中的技法、形式、題材、布局等源于當時的人文環(huán)境,并且蘊含著形式美與時代美感,畫中的人物表現(xiàn)及題材表達都可體現(xiàn)出當時的時代風貌及社會狀況。
《虢國夫人游春圖》的主題是“游春”,卻又不見春景,利用畫作主題與人物間的互動表達背景,就更加需要線條與色彩的支撐。作者不著重描繪背景卻又可從人物形象刻畫中感受到春景,這是一種十分精妙的表現(xiàn)方法。畫家在畫面中著重對人物細節(jié)的刻畫,使其與背景的簡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人物之間的情趣。其在用色上主要是圍繞“游春”這一主題進行設色的,更加體現(xiàn)畫面中細節(jié)的主題化。《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珍貴之處并不局限于此,其價值更多的是給予我們研究和考察當時的社會時代風貌的參考。該作品真實地表現(xiàn)了當時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其中對人物、對動物、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場景的刻畫都體現(xiàn)了當時的唐代社會風貌。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并沒有安排背景,只是在描繪人馬出行的浩浩蕩蕩的場面,卻可以從人物之間的互動、人物的神態(tài)、馬蹄的動作這些細節(jié)中反觀出游春的場景。從一定意義來說,此幅作品雖僅限于對人馬行進的“游春”隊伍的刻畫,但其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容價值遠遠超出于此。
在技法上,對人物、服飾、馬的刻畫都可以體現(xiàn)出張萱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洞悉。畫中人物的性格鮮明,有的手握鞭繩,有的目視前方,各不相同。圖中的人物神態(tài)塑造,身材豐腴,體現(xiàn)出唐代“綺羅人物畫”的特點。從《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可見,畫家對一個孩童的刻畫也是十分細致,惟妙惟肖。畫中安排此人物形象,可能與張萱的作畫行為有關,他不僅是當時擅長繪畫仕女題材的人物畫家,也善于描繪孩童形象,因此在畫中十分注重對孩童的刻畫,這體現(xiàn)出他對于幼兒繪畫的熟練技巧。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張萱集合前人的繪畫之長,形成自己的新風格,使其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那一時代的鮮明特點。
在畫面內(nèi)容上,圖中所涉及的人物都能在對其的細致刻畫中展現(xiàn)出性格特征。有的人從容,有的人悠閑自在,有的人小心謹慎。不僅對于人物的動作安排考究,甚至連馬的姿勢動態(tài)都非常生動。同時,對細節(jié)的刻畫可有效體現(xiàn)出人物的身份。在圖中,婦女們的神情表現(xiàn)得十分放松悠閑,體現(xiàn)出一種生活閑適的狀態(tài)。這種形象的表現(xiàn),與當時的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趨勢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另外,對于婦女的神情、面貌的刻畫,可體現(xiàn)出當時貴族階層的富貴,是一種對于當時時代風貌的表達。
在構圖上,畫中的人物排列有疏密關系。前三騎在構圖中較為疏朗,后面則簇擁著緊密的五騎。在后五騎中,虢國夫人是畫面的主人公,也在畫面的中心點。畫作構圖先疏朗再緊密,有一種遞進的關系,符合現(xiàn)實的生活出行場景。整個隊伍在構圖上的安排疏密結合、主次有序,且有一定的律動感,使畫面無聲卻又有起伏感。
在線條上,全圖中的線條極其流暢,頓挫有致,僅幾根線條就可體現(xiàn)出人物肌膚的轉折與變化。此畫的線條力度感極強,畫家通過不同的線條體現(xiàn)出馬的體積感、人物的神態(tài)等。在線條中又有情感的變化及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畫。線條的長短、粗細、虛實、剛柔、緊密與稀疏、轉折與頓挫等變化體現(xiàn)在此幅畫作中,可見巧思。
在色彩的運用上,不同人馬的色彩搭配也體現(xiàn)了很多細節(jié)。例如,畫面中不同人物的衣著及整體的畫面色調(diào)都體現(xiàn)出游春玩樂的春天氣息,虢國夫人一行人衣服的顏色以嫩綠、淺紅為主,通過對衣紋進行勾染,衣紋更富體積感,生動逼真,體現(xiàn)了“游春”的主題。同時,將人物和馬的配色進行了細致的搭配和處理,在色彩上有對比關系。不同人物所穿的衣服和所乘的馬不同,色調(diào)上也有輕重之分。前三騎中,不僅人物的色彩有輕重緩急的變化,且馬的顏色安排也十分講究:先是第一騎,人物的顏色深,馬的顏色淺;第二騎是淺色的馬配上人物亮色的衣飾;第三騎為淺色的衣服配深色的馬。對比關系極強,具有視覺沖擊力。后五騎馬在色調(diào)的安排上比較統(tǒng)一,可顯示出人物的身份地位。
四、《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圖像學分析
《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線條、色彩、技法,更多的是其社會意義和功能。
唐代是人物畫發(fā)展鼎盛的時代,設色的艷麗、線條的變換是當時人物畫的鮮明標志。唐代的經(jīng)濟繁榮,中外交流頻繁,使得當時的中外藝術交融,當時的中國人物畫汲取了很多其他地域繪畫的風格特點。以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為支撐,許多經(jīng)典的畫作也由此產(chǎn)生。唐代國家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文化生活尤其繁盛,當時的皇家貴族又喜游樂,因此唐代社會的發(fā)展更是暗含著此次出游的必然。從畫中可見當時的時代風貌。雖然畫中所描繪的是皇家貴族,但從《虢國夫人游春圖》中我們可見的是當時整個社會不僅限于皇家貴族的某種姿態(tài)和現(xiàn)狀,可以想見當時整個社會的繁榮。
“游春”是唐代社會一種社會風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為盛。當時的唐玄宗為了讓世人有“游春”的好去處,特地將曲江池整修,煥然一新,使曲江池成為一個繁華熱鬧的游覽地。每年的三月初三,婦女們尤其是貴族婦女都會來此游樂。畫中所表現(xiàn)的虢國夫人與其姐妹同游,正是發(fā)生在此社會背景下。當時正盛唐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描繪貴族仕女生活的繪畫,一方面是記錄婦女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可反映社會現(xiàn)狀。在唐代,繪畫更多描繪的是現(xiàn)實生活,仕女畫的發(fā)展尤為典型。此圖表現(xiàn)的主要是貴族婦女的享樂,展示了官僚貴族的奢華生活,因此雖然描繪的是盛唐風貌,但也暗示著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趨勢。
在畫面中還需要注意的是,畫家的畫不僅具有技法、線條、色彩層面的意義和藝術價值,在當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女性參與政治并達到鼎盛的時代,當時的社會風氣開放,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也相對較少,女性更多、更深層次地參與政治生活。同時,唐玄宗晚年貪圖享樂,怠于理政,過起了奢靡享受的生活,他寵愛貴妃楊玉環(huán),還對貴妃的姐妹兄弟及其他貴寵之家賞賜無度。楊氏門庭光彩照人,煊赫當世。虢國夫人既是唐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姐姐,又受皇帝寵愛,可謂炙手可熱。統(tǒng)治階層生活驕奢淫逸、政治混亂,引發(fā)社會其他群體的不滿,所以《虢國夫人游春圖》可以看作社會風向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此畫作的時代背景屬于盛唐,圖中無論從人物還是從色彩上都可見當時繁盛的時代面貌,但奢華之風的盛行也暗示了繁榮背后的危機,甚至預示著時代的轉變。從中可見張萱對當時民情的洞察、對社會發(fā)展的感悟,以及對國家興亡的憂慮。
張萱的繪畫不僅僅是代表著他個人的繪畫特點,也不是單一想要表現(xiàn)的某一個人,或某一類型人,更在于展現(xiàn)當時整個社會的面貌,體現(xiàn)出那一時期的文化內(nèi)涵。張萱是宮廷畫家,有對當時的時代政治的判斷,他在作品中隱喻了對時代的不滿、對奢華享樂的反對、對國家政治安危的關心。雖然其畫作似乎不能完全體現(xiàn)這一點,從表面上看僅僅是為了滿足上層社會審美的需要,但通過他的畫作,可看出他想通過繪畫所表達的內(nèi)涵。
五、圖像學分析《虢國夫人游春圖》的意義
《虢國夫人游春圖》不僅通過線條、色彩、構圖去表現(xiàn)主題,更具有深層次的隱喻。該作品描繪的“樂”,不僅僅是游春之“樂”,更是奢華享樂之“樂”,通過表現(xiàn)社會上層階級悠閑懶散的享樂生活,對上層階級的驕奢表現(xiàn)出一定的憂慮與諷刺。張萱的繪畫功底從此圖中體現(xiàn)出來,也反映了當時繪畫的發(fā)展水平。
通過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可更深層次地解讀圖像背后所蘊含的更深的內(nèi)在意義,從此圖像中可解讀到當時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文精神及其與繪畫之間的種種關聯(lián),這是十分重要的。尋找超乎藝術作品本身的線條美感、構圖技巧、色彩運用的內(nèi)在意義,是運用圖像學分析圖像的重要意義,也是尋找圖像的美學意義、文化價值的必要手段。
六、結語
圖像學研究是對圖像進行分析研究的一種方法,并非所有的中國美術史中所涉及的圖像都可用圖像學來進行分析,圖像學研究方法有其適用的范圍。“游春”是一個在古代美術作品中經(jīng)常涉及的題材,例如隋代畫家展子虔也曾畫過《游春圖》等,通過對《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分析,可見“游春”的概念在此圖中的體現(xiàn),體會“游春”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不同歷史意義。《虢國夫人游春圖》不僅反映了唐代人物畫發(fā)展的面貌,更有一定歷史意義與文化內(nèi)涵。
通過對圖像本身的研究、圖像背景、圖像內(nèi)涵幾個層次的分析,結合整個時代的背景與文化,可見張萱作畫有深度、有內(nèi)涵。因此,通過圖像學分析作品,我們要立足于當代,洞悉未來,借鑒傳統(tǒng),使圖像學在美術史研究中更有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梁九明.淺析《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形式美[J].文學界(理論版),2011(9):168-169.
[2]黃偉利.試探《虢國夫人游春圖》中遺存的盛唐畫境[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07(1):344-348.
[3]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M].戚印平,范景中,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4]劉若男.試從《虢國夫人游春圖》談傳統(tǒng)繪畫中色彩的意象性[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8.
[5]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6]繆哲.《虢國夫人游春圖》旁證[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34-42.
[7]潘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M].傅志強,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趙悅,蘇州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