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清初大學士陳廷敬所在的陽城陳氏家族為主,介紹其家族家風文化。第一部分簡述其家風起源自六世祖陳秀,為陽城陳氏家族家風奠定了基礎。第二、三部分對其家風具體特點進行分析。陳氏家族以詩書傳家,明清兩代幾百年間,共有十九位舉人,其中九人中進士;其家族中人在篤孝尚義家風熏陶下,在家孝順父母,在鄉幫扶鄉里,名望頗高。
陳廷敬(1638—1712),字子端,清初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1658)中進士,旋即選為庶吉士。曾任工、戶、刑、吏四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淵閣大學士等要職。
陳廷敬出身的陳氏家族,耕讀傳家,在明清兩代幾百年間,有九人中進士,六人供職于翰林院,詩文流傳于世者二百余人。宋代以降,江南文風鼎盛,而位于山西的陳氏家族卻也能在這樣的文風背景下涌現出眾多取得功名之人,這實屬不易,使他們在當地成了名門望族。
1 家風起源
陳氏家族自明初起,世居于澤州地區,明宣德初年,七世祖陳林徙居陽城縣郭峪中道莊,“七世祖諱林,遷陽城中道莊”。六世祖陳秀是陳氏家族家風形成的一個重要人物,“六世祖諱秀,有詩名,以人才為西鄉尉,清操勁節著聞”[1]。陳秀是陽城陳氏家族第一個為官之人,其作品大多失傳,今僅存后代陳昌言輯錄遺稿而成的《述先草》。盡管陳秀終身只是小吏,其詩作的藝術價值也不太高,卻為陳氏家族家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陳秀十分重視對后代的教育,在任漢中府西鄉縣尉時,陳秀將詩集寄回家中以督促其子讀書,“酒飲三杯需用止,書攻萬卷來為多……我去從王事,空庭兒獨留。詩書勤講讀,財利少貪求”。陳秀不僅為陳氏后代樹立了勤奮求學的家風,還教給子孫很多處世之道。“起塞紹業由勤儉,處事交人貴緩和。”陳秀教導兒子珍惜時光,切不可虛度,勤儉持家,與人交往重和氣。“爺事兒知,濁富非吾志,寧懷一念私!享濁富徇利亡身,懷私心違天害理。”陳秀教育兒子不要過于貪圖富貴享樂,徇利亡己。“爺傳命,兒須記,友于劣弟,孝事慈闈……學謙和,拘廉恥,心正身修塞更齊,便是佳兒。[2]”陳秀告誡兒子,兄弟之間要友愛相處,要孝順母親。為人要謙和,知廉恥,心正修身,如此為佳。在陳秀的教育之下,陳氏家族詩書傳家、勤儉節約的家風逐漸形成,對后世子孫產生很大影響。
2 詩書傳家
陳秀三子陳珙,努力求學,但屢試不中,才去謀別的生計,“學而治生計”。陳珙兄陳鈺,字孟壁,為陳秀長子,承父志,任滑縣尉。
陳鈺之子天佑是陳氏家族第一個進士,“天佑嘉靖甲午成進士”[3]。官至陜西按察副使,位居四品,是陳氏家族當時品軼最高的官員,“容山公登嘉靖甲辰進士,歷陜西副使,以方正聞,陳氏之族滋大”,陳家自此日漸壯大。
四世祖陳修,字宗慎,號柏山公。修初也喜文,為照顧家族,轉而從事冶鑄行業。陳修與陳天佑同輩,經常以天佑為例來教育諸子,勸他們努力進學,“公雖廢學,顧其教諸子則嚴,嘗曰‘汝盍學汝伯!汝父不足法也!’伯蓋指副使公言”。正是因為陳修對后代嚴格要求,其子一心向學,“廣文君亦發奮下帷,屢試于鄉,為博士有聲”[4]。廣文君即陳修長子陳三晉,恩貢任滎陽教諭。
陳修四子陳三益(1561—1618),幼時讀書,及長,從事商賈,性質方正,游商與燕豫等地,后卒于外鄉。
陳經濟(1576—1626),字伯常,為陳廷敬祖父。“弱冠為諸生……建家塾,教子侄輩讀書”[5],經濟弱冠為秀才,因父親去世,照顧家業而放棄學業,但仍然建立家塾,教導家族晚輩進學。
陳昌言(1598—1655),字禹前,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為陳氏家族的第二位進士,初任樂亭知縣,后升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入清以原官視學江南。
陳昌期(1608—1692),字大來,為陳廷敬父。“順治中詔郡縣用文試各舉高第一人,先公文冠一州,名上吏禮部。志在養母,不樂仕”,陳昌期雖有大才,但因其兄在外做官,便在家奉養母親。
陳廷敬母親張氏,出身名門,十分注重對后代的教育,尤其是對長子陳廷敬最為重視,“廷敬尚未就外傅,凡四子書、《毛詩》皆太夫人口授以誦”。張氏的教導對陳廷敬影響很大,其后來成就離不開其母親的教導。
陳昌言、陳昌期之后,陳氏家族子弟為官者眾,時人田從典曰,“陳為高都甲族,簪纓累葉,至本朝而愈文”[6]。陳元,字長公,順治己亥(1659)年進士,改庶吉士,陳廷敬堂兄。陳元在古文方面頗有研究,曾教導陳廷敬作文。
3 勤儉節約,篤孝尚義
陳氏家族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勤儉節約,篤孝尚義。陳廷敬四世祖柏山公陳修,因家業棄學,轉而從事冶鑄,獲利頗豐,置辦田產,陳氏家族自此成為大富之族,“陳氏先世雖饒于貨,至公益充拓田廬儲蓄視囊昔遠過,擬于素封”。陳修雖然生財有道,但十分注重節約,一錢不茍取,一毫不浪費。經常幫扶鄉里民眾,借錢糧給貧困鄉民以應急,鄉里民眾俱為之嘆服。陳修夫人李氏,富戶之女,嫁入陳家后,事舅姑以孝謹聞,御眾以寬,教子有方,諸子皆勤儉肖父,契合陳氏家風。
陳廷敬曾祖陳三樂,隱居鄉里,樂善好施。陳廷敬言其“慷慨有節概,克修父業”。當時正值荒年,流亡者益多,陳三樂少餐以供給饑民,“每令息槐蔭下,飯以遣之,往來不絕”。即使自己身體不適,遇上門求助者,陳三樂仍抱病體去幫助。幾十年后,陳三樂孫陳昌期也提到先祖父平素喜周人之難,扶人之危,去世后,鄉民無不念其恩惠。
陳廷敬祖父陳經濟,高韜不仕,篤孝尚義,居鄉時,鄉民都推崇他,請他幫助解決鄉人之間的矛盾,“有爭訟,以片語解之,無不悅服。里人有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之譽”[7]。陳經濟雖然繼承家族財富,但其注重節儉,著布衣,吃普通食物,只有一個仆從,數十年如一日,教導子侄時,不體罰,而是以身作則。陳經濟十分孝順,在其父去世后,就像幼時一樣,“事寡母,晨昏省視,不啻孩提”。陳經濟的大伯陳三晉在懷仁當儒學教諭,卒于任上,陳經濟越千余里親往扶靈并給準備葬禮,撫養堂弟長大,教之讀書。時人白胤謙稱贊其“生平篤于孝義者如此”[8]。
陳廷敬伯父陳昌言,侍奉母親范氏,與弟陳昌期友愛相處,沒有分家,其弟陳昌期亦以父視陳昌言。崇禎四年(1631),王嘉胤起義軍自陜西至陽城,陳家筑樓以自守,保護鄉民,賊寇至,陳昌言率數百人堅守,一應飲食俱由陳家供應。平日居家,一切從簡,合乎大侵之禮,一件衣服要穿數年,直到破舊才更換。陳昌言俸祿的贏余,都交給弟陳昌期處理,而非己用。陳昌言有弟陳昌期、陳昌齊,陳昌齊早夭,陳昌言從陳昌期諸子中選一過繼到陳昌齊一房,陳昌言盡心竭力撫養,就如自己的兒子一樣。其弟陳昌期,用自己的贏余的錢財給兄長修繕房屋,園林繁茂,器物仆從都已備好,“昌期亦殫心父事之,嘗綜厥馀財,即其居壤締室”。陳昌言告老還鄉時,居于此處,盡享安樂閑適,時人白胤謙曾言陳昌期孝弟之稱亦溢于族黨,為鄉民所稱道。陳昌言對家風的傳承十分重視,認為后代應追本溯源,修齊敦睦,和氣相處,家族才能綿延不斷。陳昌言作《斗筑居銘垂訓后人》,望后代遵循家訓,世守而勿替,保佑家族后人,希望家族家風能永遠流傳下去,“啟佑我后人,深思遠慮,觸目警心”[9]。
陳廷敬之父陳昌期,選拔貢生,好善樂義,時人姜宸英稱“公少時于書無不涉獵,尤性諳韜略,感慨尚義,有古烈士之風”[10]。豐收前,鄉民缺糧,陳昌期將家中錢物換成糧食,分給鄰居以應急,諸子或有時不夠吃食,陳昌期不以為意。陳廷敬稱先公“蓋積仁累義,樂善不倦,出于至誠如此”。陳昌期治家勤儉,節衣縮食,以備水旱之災,此舉已持續數十年矣,“每歲節衣縮食,貯其贏余以備水旱”[11]。康熙二十七年(1688),時值災年,陳昌期傾倉盡數發出賑濟鄉民。次年,鄉人有來償還者,陳昌期一舉焚毀上萬借券,鄉民震動,立碑以頌其德,請于有司以表其功,傳至府司,府司傳至巡撫,巡撫一路請至京師禮部,陳昌期急往制止,寄信給京師的陳廷敬,方才制止,為善不求名,后人以其隱德,福澤綿延后世,“歲祲,倒囷以給,且焚負巨萬券,鄉人為立碑頌德,將聞之當事請旌”。時人李振裕稱其“此數君子者,皆望重當時,風高后世”[12]。陳昌期不因小事動輒鞭打仆役,勤儉持家,飲食粗劣,平時吃穿用度與普通人家無異。和他人交談時言語真摯,與人交往,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上自達官貴人,下至簞豆微賤,無炎涼高下,常面折人,人無不服”。其長子陳廷敬認為,父親幫助他人不為求浮名,以其善德去感化眾人,在家遵循家禮,以此達于鄉里,其源自詩書仁之澤。
陳廷敬之母張氏,出身名門,其嫁入陳家后,勤勞節儉,非常孝順,范太夫人對其十分滿意,“歸而孝仁恭儉,德專行淑,冠于九族”[13]。當張氏主管陳家飲食時,做飯等瑣碎小事都自己去做。其子女眾多,每次生產完后,三天后便去侍奉范氏。家中糧食等物品不足時,常賣掉自己的首飾去置辦。姜瓖作亂,賊寇攻打莊樓時,張氏剛生完孩子不久,幫助準備干糧和酒肉以應敵,輔佐丈夫陳昌期安撫眾人,諸感頌先公者,無不感頌太夫人也。
4 結語
總之,陽城陳氏以詩書傳家,崇尚節儉,篤信孝尚義為家風傳承數百年,家族中人才輩出,涌現出眾多進士、翰林。在詩書方面成績斐然,堪稱清代北方的文化大家族群[14]。在鄉里,家族成員積極幫扶鄉民,調解糾紛、賑濟貧民,在澤州地方乃至山西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陳氏家族優良家風的熏陶和陳廷敬父母的直接教導下,陳廷敬樹立了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的信念,二十歲便中了進士,日后官居內閣大學士,成為陽城陳氏最杰出的人物。■
引用
[1] (清)陳廷敬.陳廷敬集[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697.
[2] (明)陳秀.《梁州第七》,李豫:陽城歷史名人文存[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282.
[3] (清)朱樟.澤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595.
[4] (明)王洽.《明故柏山陳公暨配李孺人合葬墓表》,[M].粟守田:皇城石刻文編1998:91.
[5] (清)白胤謙.《清故儒林郎浙江道監察御史加一級泉山陳公墓志銘》,李豫:陽城歷史名人文存[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294.
[6] (清)田從典.《皇清敕贈征司郎行人司司副孝章陳公暨配郭、張萬孺人之墓》,粟守田:皇城石刻文編[M].1998:101.
[7] (清)賴昌期.陽城縣志[M].同治十三年刻本,24.
[8] (清)白胤謙.《贈御史陳公暨封太安人范氏墓志銘》,李豫:陽城歷史名人文存[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400.
[9] (清)陳昌言.《斗筑居銘垂訓后人》,[M].粟守田:皇城石刻文編1998.
[10] (清)姜宸英.《誥封都憲陳太公壽?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6.
[11] (清)徐乾學.《陳太公蠲逋惠民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6:190.
[12] (清)李振裕.《積粟惠民錄書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6:776.
[13] 趙世瑜.社會動蕩與地方士紳──以明末清初的山西陽城陳氏為例[J].清史研究,1999(2):33-39.
[14] 朱昌榮.簡析陳廷敬家族家風[J].南方文物,2017(4):178-184.
作者簡介:王家正(1998—),男,山西離石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吉首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