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人工智能在古籍文化中奇珍異獸視覺再現方面的應用。通過對古籍中關于奇珍異獸記載的文本解讀、形象分析,運用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將古籍中描述的奇珍異獸進行從文本到形象的轉換,實現其視覺再現。這一過程不僅保留了古籍文化的神秘魅力,還融入了當代元素,使古籍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和包容性。同時,也研究了古籍中奇珍異獸在古代社會的意義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和交流途徑,挖掘不同文化間的共通與獨特之處,以促進對古籍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傳承,以及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1 古籍中奇珍異獸的文化內涵
1.1 奇珍異獸的歷史淵源
在探討古籍中奇珍異獸的歷史淵源時,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1]。古籍中的形象,尤其是奇珍異獸,遠遠不止是簡單的圖畫或文字,它們是古代社會文化和思想的載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社會價值。這些傳說中的奇珍異獸,如《山海經》中描繪的形態各異的神獸形象,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生物的好奇和想象描繪。《搜神記》作為一部志怪小說集,以奇聞異事、神仙鬼怪為主要內容,記錄了大量奇珍異獸的形象,并將其與社會價值、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緊密聯系在一起。
1.2 奇珍異獸的象征意義
權勢與威嚴:龍、麒麟、鳳凰等神獸往往象征著帝王的權勢、國家的昌盛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搜神記》中,許多奇珍異獸的傳說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例如,書中記載的龍王降雨、白澤降妖等故事,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及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因果報應與道德倫理:鶴、龜等動物象征著長壽、平安,常被用于祝壽、祈福等場合。饕餮、窮奇、梼杌等兇獸象征著貪婪、暴虐、兇惡等負面品質,警示人們要遠離罪惡。《搜神記》中的故事往往與因果報應、道德倫理等傳統思想聯系在一起,體現了古代社會對道德規范的重視。例如,書中記載的惡人被鬼怪懲罰、好人得到神靈庇佑的故事,體現了善惡有報的思想,強調了道德和行為的重要性。
陰陽五行與宇宙觀:《搜神記》中,一些奇珍異獸的形象和能力與陰陽五行、八卦相呼應,直到現在人們也堅持著對他們之間聯系進行研究和探索。例如,書中記載了各種五行屬性的生物,如金烏、水龍、土麒麟等,這些形象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和對自然規律的探索。
1.3 奇珍異獸在不同古籍中的表現形式
《搜神記》中的奇珍異獸形象不僅僅是虛幻的幻想,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折射出古代社會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理解,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敬畏、對未知的恐懼和向往,以及對道德倫理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典籍記載:《山海經》《本草綱目》《爾雅》等古籍詳細記載了各種奇珍異獸的形態、習性、傳說和故事。這些記載不僅展現了古代時期人們對自然世界的探索和認識,也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記載。
文學作品:《西游記》《聊齋志異》《搜神記》等文學作品中,奇珍異獸被賦予了鮮活的性格和情感,成為故事的主角或重要的角色。
這些作品通過奇珍異獸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的思考。
藝術創作:繪畫、雕刻、刺繡等藝術形式中,奇珍異獸被用于裝飾和表達主題,成為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大量奇珍異獸的形象展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藝術的輝煌。
2 人工智能下的奇珍異獸再現
2.1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重現古籍形象
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古代典籍中的奇珍異獸形象展示出來,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在網絡圖書館中查找電子古籍之后,可以從繁復的書籍中選擇生動的圖像來進行創作,通過閱讀和翻譯,可以使古代的古文和晦澀難懂的概念得到更具體、更清晰的形象外觀,這既降低了創作的難度,又能使觀眾更好更準確地掌握形象。利用當代科技手段將古代文獻中的奇珍異獸,從單純的繪畫等轉變為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為主要手段的數字古籍形象。
這些技巧不但擴大了藝術表現的途徑,而且在形象創作的表現上更為完備,在形象的效果和環境方面也變得更為逼真,讓遠古神話中的生物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展現在公眾的面前。
例如,在創作神獸形象“訛獸”的過程中,筆者先深入網上圖書館,廣泛查閱《聊齋志異》《搜神記》等古籍文獻,精心搜集其中關于神獸形象的古文描述。面對晦澀難懂的古文,進行了細致的翻譯與解讀,為后續的形象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初次創作階段,基于古籍中的描述,初步勾勒出了“訛獸”的形象輪廓。然而,筆者深知僅僅在平面圖像上呈現這一形象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突破傳統感官體驗的局限,決定采用三維(3D)建模技術,將“訛獸”的形象從傳統的二維(2D)平面中解放出來,以更加立體、生動的形式呈現給觀眾。這一創新嘗試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創作效率,更激發了無數創意的火花。在三維建模的過程中,筆者能夠更加自由地融合各種元素,將“訛獸”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巧妙、獨特。同時,這種全新的呈現方式也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讓他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之中。
在奇珍異獸形象的表達方式上,筆者實現了從簡單平面形象到三維立體展示的跨越。通過三維建模軟件的運用,筆者精心重構了這些生物的形態,使它們在外形與質感上都得到了更為精細化的呈現。此外,筆者還運用了數字動畫技術,讓這些原本靜態的形象煥發出動態的生命力。在屏幕上,這些奇珍異獸不僅可以自由移動,展現出它們獨特的姿態與動作,還能與屏幕外的觀眾進行簡單的互動[3]。
2.2 用人工智能技術再現傳統形象
奇珍異獸形象的再現既是對古老文化的禮贊,也是一次創造性和繼承性的交融。對古代典籍中的奇珍異獸形象的再現,既要考慮其與當代美學的契合度,又要注意觀眾群體的多元化,這一點尤為重要。
如今,藝術的受眾越來越廣,越來越多元化,這就需要我們在創造奇珍異獸數字形象的時候,要兼顧不同的文化背景表達方式、年齡層次和個人愛好的公眾需要,不能把造型弄得很嚇人,要根據不同人群的審美喜好進行調整。筆者在制作蝹這一形象時,因為蝹的背景故事中,有血腥的地方,也要顧及孩子的感受,因此我們采取了擬人化的表達方法,再加上孩子們的服裝元素,使蝹這一形象更具親和力,更易于被低年齡段孩子所接受。在設計奇珍異獸數字形象時,要自覺地將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創造出更好的文化藝術。
3 古籍形象對當代社會的意義與應用
3.1 古籍形象的運用
據說,在秦穆公的時代,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的一個百姓在挖地時,意外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生物,它既不像羊也不像豬。這個百姓出于好奇或希望邀功,便打算將其牽去獻給秦穆公。在前往秦宮的途中,這個百姓遇到了兩個童子。童子告訴他,這種生物叫作“蝹”,是一種生活在地下、以死人腦為食的怪物。童子還教給他一個殺死“蝹”的方法,即用柏樹枝插其頭部。但“蝹”卻反過來告訴那個百姓,那兩個童子其實是名為“陳寶”的神物,得到雄的能稱王天下,得到雌的也能稱霸一方。于是,那個百姓舍棄了蝹,去追那兩個童子,童子變成了野雞,飛進了樹林。后來,那個百姓到秦宮把這件事告訴了秦穆公。秦穆公發動了大規模圍獵,果然找到了一只雌性的“陳寶”,但它已經化為了石頭。秦穆公就把它放在汧河與渭河之間,并建了陳寶祠,于是秦國稱霸西戎。后來,“陳寶”形象就被視為一種吉祥的預兆。這樣的形象數不勝數,遍布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的出現所展示的不僅僅是華夏民族代表性的符號,這些形象更是文化傳承的象征[4]。
再以句芒為例,它被譽為“春神”[5]。在《呂氏春秋》等古書典籍里對他的形象均有相關記載。他多以“鳥身人面”的形象出現在書籍上。句芒的形象最早出現于江蘇連云港的將軍崖巖畫上,隨著人們的發現與研究,更多含有“芒神”形象的畫像磚和圖紋浮現。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句芒這一掌管農業的春神形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還一度銷聲匿跡,但是后來句芒卻在當代影視作品中迎來了他的數字化轉變。
3.2 古籍形象研究與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增強
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古籍得以重新進入大眾視野,數字化資源的開放共享規模持續擴大,為民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獲取渠道。這不僅有效保護了古籍原件,還極大地促進了古籍文化的匯聚、共享與傳播。從先秦時期巖畫中生動的形象,到如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其還原再現,借助多種智能手段,巧妙融入現代審美元素,使古籍中原本沉寂的角色形象躍然于屏幕之上。這不僅讓眾多奇珍異獸的形象為更多人所認知,還為未來的形象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使之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光彩。《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作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地理、民俗、動植物等方面的百科全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小眾且鮮為人知的古籍和傳說故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神怪形象,它們同樣是古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面臨著被遺忘和消失的風險。因此,不僅要致力于古籍形象的再現,更要注重對文化的傳承和重現。古籍文化本身就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資源,應努力將其轉化為充實且有意義的作品,這才是更好地傳承古籍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
4 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古籍形象的再現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人工智能、三維建模等數字技術使古籍中的奇珍異獸得以生動再現,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再現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創新性的發展,融入了現代審美和多元文化視角,使古籍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古籍形象的再現也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通過深入研究和再現古籍中的奇珍異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同時,這種再現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因此,應繼續探索古籍形象的再現方式,加強古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永續流傳,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引用
[1] 張良儒.主題式教學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24.
[2] 陳旭光,張韻.溫柔敦厚、意與境偕與錯彩鏤金——當下電視劇創作的中國藝術精神轉化與美學重構三題[J].當代電視,2023(5):12-19.
[3] 文靚.中國神話傳說的動畫呈現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 2024.
[4] 鄭紅.圖書館助力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文化產業,2024 (27):112-114.
[5] 郭瑞琳.從神話古籍中走出的句芒角色形象設計[J].設計, 2020,33(11):45-47.
本文系202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基于古籍文化中的奇珍異獸與多元化表現相結合的創新性研究與成果”西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4106560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欣悅(2001—),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王舒萱(2003—),女,山東臨沂人,本科,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戴開(2001—),女,湖北武漢人,本科,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谷卓川(2002—),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馬天航(2003—),男,河南洛陽人,本科,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
指導老師:徐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