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作為環境設計中的重要領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有機結合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通過自然與人工的融合,設計師不僅能夠提升環境的生態效益,還能賦予景觀空間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實用功能。然而,實現這種平衡并非易事。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需要綜合考慮環境特點、使用功能、材料應用和美學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在景觀設計中的現狀、價值及其融合策略,分析其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文設計中的作用,以期為未來的景觀設計實踐提供參考。
1 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現狀
當前,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在景觀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城市公共空間、園林、公園及住宅區中。設計師們逐漸認識到,單純的人工設施不僅有損自然環境的和諧,還可能帶來生態破壞和審美疲勞。因此,自然元素的引入在景觀設計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水體、植物、巖石等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結合,使得景觀設計更加貼近自然。然而,兩者的融合現狀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一些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的引入更多的是裝飾性的,缺乏與環境的深度互動,導致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表面化,難以獲得其應有的生態效益。一些景觀設計中的人工設施過于強調功能性,忽略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造成人工結構突兀、不協調的現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不協調性在現代城市景觀中尤為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將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融為一體,創造出和諧、可持續的景觀環境,是當前景觀設計領域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2 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價值
2.1 充分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的質量。通過引入自然元素,如水體、植物、巖石等,能夠為景觀設計注入生命力,使空間顯得更加生機勃勃。同時,植被的種植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局部氣候。水體的引入則有助于調節微氣候,增加濕度,降低周邊環境的溫度。這種生態功能是人工設施單獨無法實現的。總而言之,通過自然與人工的結合,景觀設計能夠在美學上和生態上實現雙重提升。
2.2 合理增強景觀空間功能性
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不僅提升生態價值,還增強景觀空間的功能性和可持續性。例如,在景觀設計中,將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結合可以打造多功能性的空間,如結合水體與步道設計的濕地公園,既具有休閑娛樂功能,又有保護生態濕地的作用。植物墻、綠色屋頂等設計也越來越多地與人工設施相結合,形成綠色建筑體系,既節能環保,又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融合的可持續性還體現在資源的合理利用上。通過使用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雨水回收、太陽能發電等,景觀設計能夠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降低人工設施的碳排放。同時,植物的合理布局還能減少熱島效應,使人工設施在氣候調節中發揮作用,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1]。因此,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深度融合不僅是生態保護的需要,也是實現景觀空間功能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2.3 提升人文價值與審美體驗
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還賦予景觀設計更多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通過將自然元素融入人工設施,設計師可以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與追求,賦予景觀空間更多的文化象征意義。例如,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山石與流水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模仿與還原自然美,還蘊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想。現代景觀設計通過新的材料和技術,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使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成為一種文化的傳遞與創新[2]。在審美體驗上,自然元素的引入為景觀設計提供多樣化的視覺層次感和空間變化。水體、植物、光影的變化可以為人們創造出動靜結合的審美效果,使人工設施顯得更加生動、有趣。而這種審美體驗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觸覺、嗅覺等多感官的參與,使人們在景觀空間中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這種自然與人工設施的互動,讓景觀設計充滿生機和活力,提升人們的身心愉悅感。
3 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策略
3.1 因地制宜地引入與使用自然元素
自然元素不僅應當與周圍環境相匹配,還應對項目區域的生態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景觀設計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元素的合理選擇和布局。在干旱地區,水體設計往往不具備可行性,因為水資源的稀缺使得大量引入水景既不經濟也不環保。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可以考慮用耐旱植物、巖石景觀等替代傳統水體景觀。例如,沙漠植物如仙人掌、龍舌蘭等不僅美觀,還能耐受極端干旱條件,具有良好的生態適應性。設計師還可以使用干河床或礫石徑等仿自然景觀形式,以替代水體為核心的景觀設計,既符合當地生態條件,又能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3]。與此同時,在濕潤地區,水體的使用則往往是景觀設計中的亮點。流動的河流、小溪、池塘等不僅能為景觀增加動態元素,還能調節微氣候,提升景觀空間的生態價值。水體與人工設施相結合,如步道、橋梁或水上平臺,可以增加人與水體的互動性,創造一個富有生機和層次感的空間。在濕地或熱帶地區,水體的引入還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自我循環的生態系統。通過結合場地的自然條件,設計師可以使水體成為景觀設計中的核心特色,進一步增強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因地制宜的策略不僅要求設計師理解項目所在地的自然特征,還需考慮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的需求。通過靈活調整自然元素的種類和布局,設計可以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同時,創造出美學和功能上的雙重價值。這種策略為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2 兼具功能性和美學
人工設施的設計應考慮材質、色彩、形態與自然元素的協調性,通過借鑒自然元素的特征,使人工設施與環境融為一體。這種設計方式既能提升景觀的視覺效果,又能增強空間的使用價值。材質的選擇是實現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和諧的重要因素[4]。例如,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的使用,不僅能夠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呼應,還能提升人工設施的質感和耐久性。在公園、廣場等景觀空間中,木材和石材可以用于座椅、欄桿、步道等設施,不僅為人們提供功能性服務,還能通過其自然紋理增強景觀的自然氛圍。同時,這些材料的使用還體現生態設計的理念,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有助于實現可持續設計。色彩和形態的設計也同樣重要。人工設施的顏色不應過于鮮艷或突兀,最好與自然環境保持一致或相近的色調。例如,土黃色、灰色、綠色等與自然元素契合的顏色可以使人工設施顯得更加低調、和諧,而不是在景觀中顯得過于顯眼。人工設施的形態可以借鑒自然界的線條和曲線,如樹木的自然形態或河流的流線型設計,這不僅在視覺上與自然元素相協調,還能增強空間的柔和感和流動感。功能性的考慮則體現在人工設施與自然空間的互動中。例如,觀景平臺、座椅、步道等設施應設計在自然景觀的最佳視野位置,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觀賞周圍的自然景觀。在這些人工設施設計上,設計師可以設置親水平臺、觀景臺等,方便人們與自然直接互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空間的吸引力。同時,夜間的照明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通過柔和的光源,如太陽能燈等,照亮步道、樹木或水景,既能提升夜間景觀的美學效果,又能減少光污染和能耗。這種功能性與美學的結合,使人工設施不僅具備實用性,還能在視覺上與自然環境相互補充,形成和諧美觀的景觀空間。
3.3 生態功能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不僅要考慮生態功能,還需要同時滿足社會需求。這種策略要求設計師在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確保景觀空間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需求,實現生態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從生態功能的角度來看,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結合應當能夠為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提供支持,幫助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例如,在城市綠地或公園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通過引入本地植物、濕地系統等自然元素,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5]。同時,人工設施如水體凈化系統、雨水花園等可以幫助管理水資源,減少城市洪澇問題。植物的合理配置還能通過碳吸收、降溫降噪等方式,緩解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壓力。景觀設計還需要考慮到人們的活動需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日益增長,設計師應通過合理布局步道、廣場、運動場地等人工設施,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社交的空間。例如,在公園設計中,步道和自行車道可以通過自然元素的掩映與美化,成為供市民放松和運動的綠色走廊。設計中還可以設置兒童游樂區、戶外健身器材等,增強景觀空間的互動性和功能性。
3.4 及時創新和使用智能技術提升融合效果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策略也可以依靠技術手段來實現。例如,智能灌溉系統可以根據植物的需水量和天氣狀況自動調節澆水時間與頻率,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智能照明系統則可以根據環境光線自動調節亮度,減少能源消耗,增強夜間景觀的美學效果。傳感器技術的應用能夠實時監測水質、空氣質量等環境指標,為景觀設計提供數據支持。這種基于智能技術的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融合,不僅提高設施的自動化水平,還增強其生態功能與用戶體驗[6]。例如,在濕地公園中,傳感器可以監測水體的濕度和污染程度,并通過智能系統自動調節水循環系統,確保濕地的生態平衡。這種技術手段的介入,使得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變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為未來的景觀設計開辟新的路徑。
智能技術還能夠提高景觀設計的互動性,增強人們與自然的聯系。例如,智能步道可以根據行人的步行速度自動調節燈光亮度,為游客提供更舒適的體驗;智能導覽系統可以為游客提供實時的植物介紹和生態知識科普,使人們在游覽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環境。這些智能設施的應用,不僅提升景觀的科技感,也進一步推動自然與人工設施的深度融合。
4 結語
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的融合是現代景觀設計的重要趨勢之一,它不僅提升景觀的生態效益,也增強空間的功能性和美學價值。在這種設計理念下,自然元素與人工設施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富有文化內涵的空間體驗。通過因地制宜地引入與使用自然元素、功能性與美學結合的人工設施設計、生態與社會需求兼顧的規劃策略以及智能技術的應用,設計師可以創造出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和人性化的景觀空間。■
引用
[1] 李侃侃.西安地區校園活動空間植物景觀對大學生復愈效應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
[2] 唐蘇.可食地景體驗元素在適老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2022.
[3] 蔡李菲.不同景觀特征的園區環境影響幼兒活動狀況的比較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4] 時瀟瀟.生態文化背景下中國度假村自然主義景觀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0.
[5] 王潮.兒童親自然視角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評價與優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9.
[6] 周翠萍.自然體驗型兒童公園景觀設計探究寧鄉溈水灣兒童公園景觀概念性設計[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9.
作者簡介:杜心萌(1995—),男,河南鄧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就職于鄭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