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慧芳
(山西管理職業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2019 年,教育部遴選了10 所高校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先期建設試點,“依托書院、宿舍等學區,積極探索學生組織形式、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改革,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1]。高校學生社區不僅是學生住宿生活的區域,還應成為育人的重要陣地。以協同育人理論為指引,深入研究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協同育人,對破解“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機制難題,助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及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高校將學生作為教育與管理的核心,為學生提供服務。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主要依托于《學生手冊》和各種精細化的量化考核制度實現對學生的激勵約束及行為的規范。新時代的高校學生有著鮮明的個性,其敢于挑戰權威,勇于打破各種定式。很多高校的學生管理模式過于刻板僵化,這種管理模式下教師是管理者,具有權威性,學生是被管理者,師生關系不對等,學生通常只是迫于教師及制度壓力做出表面的妥協,育人效果甚微。
傳統的學生服務主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為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理想信念、職業發展等多方面提供指導、化疑解惑。但實際的服務模式呈現出簡單化、模式化的特點,比如輔導員總是疲于應付各種紛繁復雜的事務性工作,長此以往熱情衰減、心力交瘁,反而錯失大學生價值引領的重要環節。同時這種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保姆式”服務模式造成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弱化,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目前高校的學生主體都是“00 后”,他們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是信息化浪潮的“弄潮兒”,他們自我意識強,價值取向多元,樂于接受新事物,更傾向于使用網絡媒介來獲取信息和開展交往,游走于熱點第一線。但是相比本科層次的高校,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自信心不足、挫敗感強、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自我約束能力等方面的問題。近年來,高職院校持續擴招,學生生源呈現多元化特點,包括高中生、中專生、單招、對口升學、退役軍人等各種類型,各種生源的文化水平、學習經歷、生活習慣差異大,學生管理服務工作難度增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整日宅在宿舍玩網絡游戲,過得渾渾噩噩。針對當前高職學生的這些特點,如果學校單純采取“簡單粗暴”的傳統管教模式,僅僅追求表面的“管住學生”,而不注重學生內在需求的變化,那么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的目標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隨著我國高校行政組織的擴大化、精細化,“中國大學的行政體系與學校的教育目標越來越脫離,逐漸懸浮到教育系統之上,甚至變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2]。某些高校行政部門按照各部門相應的機制運行,偏重于行政管理工作,他們通常認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輔導員的主要責任,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也應該是學工人員的事。另外高職院校持續擴招,學校資源本就緊張,“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在資源分配方面面臨多重阻力,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存在管理壁壘,協同育人目標難以完成,健全和完善頂層設計迫在眉睫。
美國學者Dohahue 最早提出“協同治理”這一社會管理概念,一經引入我國便被廣泛運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公共管理和科技等方面。布萊森、斯通和克羅斯比(BrySon Stine and Crosby)曾對協同治理的概念做出相關論述,即“協同治理具體指的是治理行為,即幾個部門密切合作,甚至考慮通過信息整合和共享,來完成個別部門所不能做的事”[3]。協同治理,可分解為“協同”和“治理”,即協同治理強調多個不同要素之間相互合作,利用協同的方法以實現共同治理的目標。協同治理理論與高校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具有很強的內在契合性和應用價值。其主要特點有:
第一,治理主體元素的多元化。協同治理理論的治理主體不再是“一元”,而是“多元”。如對于公共危機的治理,不能僅靠政府單打獨斗式的治理,而應當組織更多層面上的多元主體參與進來,共同治理公關危機。高校學生社區建設也屬于公共管理范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要求推動院校領導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下沉到學生中間,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合作以實現治理目標,符合協同治理理論的內涵要求。
第二,各元素之間的協同性。協同治理理論要求多元主體要共同發力,資源整合共享,使多元主體各自以及整體的優勢實現最有效發揮。協同治理雖然打破了單一主體的局面,但“多元主體”并不是“并立主體”,仍然需要突出牽頭部門。此項工作需要系統規劃、整體協調地推進,實現一方為主、多元共管。牽頭部門統籌引領,多元主體共同發力、協調配合。
第三,整個協同體系的有序性。學生社區作為一個綜合育人體,涉及多個職能部門,而規則能夠為整體育人效果的實現提供支持與保證。《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將園區打造成為集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教育生活園地”[4]。學生社區是否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決定著社區未來能否良性、科學、可持續、有效地運轉。目前,許多試點高校缺乏統籌規劃,資源配置不平衡,或是資源真空,或是重復性的資源疊加,科學有序的協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筆者在全國“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云平臺上進行搜索,以熱度榜上的兩所職業院校的建設模式為例,分析其在學生社區建設和運營中的特點,以期為高職院校優質學生社區的構建提供有益的借鑒。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學生為中心”,以和園學生公寓為依托創建了和園“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整體統籌安排各主體部門的管理力量,向和園“一站式”學生社區輸送管理隊伍,提高學生社區協同育人的效能。學校全面實施管理干部、專職輔導員、黨務隊伍、60名思政教師入駐學生社區;大力推進統籌安排后勤、教務、學工、招生就業、團委等行政部門入駐和園“一站式”學生社區。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打造“上行柳鐵”學生社區,成立“學生社區黨工委”,統籌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構筑學生黨建前沿陣地。在“學生社區黨工委”領導下,學校在12棟學生宿舍樓建立匠心黨支部、德馨黨支部等12 個功能型黨支部;打造“一站式”學生服務中心,開設三個服務窗口,業務囊括就業創業指導、參軍入伍政策咨詢、學籍管理、獎助學金管理、心理疏導、問題投訴等方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凝聚形成學生社區育人合力,在全國“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工作云平臺上,其“育人號”指數穩居全國前五。
3.2.1 加強宣傳引導,增強協同意識,凝聚師生共識
認同是自主行為的前提,思想統一,才能行穩致遠。只有包括高校管理層、各業務部門在內的全體師生都認同“一站式”的價值,才能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地完成學生社區的建設。但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師和學生都不太清楚“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到底是什么,要建設什么。基于這一現狀,加強對“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宣傳是十分必要的,各職業院校應通過多樣方式、多類渠道充分展示“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模式、運行方式和育人建設成效,使得師生能夠充分了解、深刻認同,并積極投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實現黨委領導、社區搭臺、學生唱戲的模式。
3.2.2 強化黨建引領,加強頂層設計,暢通協調渠道
黨委要高度重視。成立“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領導組,黨委書記、校長任雙組長,親手抓、擔首責,成員由部門負責人組成,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作為院黨委會的重要議題,每學期專題研究,及時協調,解決機制構建、資源配置、經費保障等問題。
完善制度建設。行之有效、作用突出的制度體系是“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基本構成要素。職業院校應緊緊圍繞本學校辦學實際,取長補短、守正創新,在組織架構和具體實施等各方面出臺相應制度,提升管理效能。
3.2.3 多元主體聯動,提升協同育人質量
突出牽頭部門,加強統籌引領是協同管理的前提。通過打造“大學工”,牽頭學校各部門同向發力,實現各部門之間的資源互補,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的工作機制。
構建育人共同體。領導干部、黨務隊伍、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專兼職輔導員、后勤隊伍常態化入駐學生社區,加強綜合育人;強化家校協同,增進家長對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了解,構建雙向學校家庭合作模式;凝聚社會力量,助力社區發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黨團主題活動等,邀請先進典型人物進學生社區,將最鮮活的案例帶進學生社區。
加強學生自主管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告別“保姆式”服務、提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高校成立“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等組織,鼓勵學生會成員、學生黨員、學生干部、退役軍人積極參與社區的管理服務、活動組織工作,充分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助力朋輩間共同進步。
3.2.4 優化社區物理空間,數字化賦能社區,激活協同育人磁場
推進公共物理空間載體建設。高職院校可結合學科特色對學生社區公共空間、閑置區域進行改造升級,開辟黨員之家、學業“加油站”、創新創業工作坊、思政大講堂、陽光心靈坊、自習室、文體健身室等;建設文化浸潤站,將“四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訓校歌、校史校情等教育資源納入社區。打造社區虛擬交流空間,完善多功能房,充分利用現有空間,擺脫物理空間不足的制約。學生社區物理空間的布局形態要充分調研學生訴求,契合大學生的審美觀念,增強學生對于社區的歸屬感。同時積極拓展與政府部門、企業合作,爭取政府扶持資金,實現校企協同發展。
建立學生社區線下服務大廳。集合學校多部門的資源,設置“一次性告知”制度,實行手續審批、證明開具、材料打印等基本業務“最多跑一次”。
打造線上信息服務平臺。高職院校應科學規劃設計,智能化、數字化賦能傳統設施設備;建設網上學生事務服務平臺,提升學生事務服務效率;實時采集學生個性化數據,給學生“精準畫像”,通過數字化助力高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