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進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我省時首次提出的一個新詞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隨后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提“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強調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我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導思想。我省擁有一批代表“國之重器”的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實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夠以點帶面、推動整體創新發展,具備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基、底蘊和優勢。應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振興發展的基點聚焦在創新上,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推進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
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生產力水平也隨之發展提升而呈現的新質態,表現為更具發展內涵、潛力和優勢。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指勞動能力,還包含創新能力。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以高效能、高質量為特點,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實現創新思維的基礎。創新思維有“善思”的問題,但更多時候是“敢思”和“敢為”的問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增強創新思維能力,要從根本上破除因循守舊、思想僵化、形式主義和無所作為,以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開拓新的方向。要跳出傳統思維定式,跳出條條框框限制,敢于對標高標準,順應新經濟發展、新產業崛起的趨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們要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就在于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我們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從而以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既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又要著眼未來視域,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我們既要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又要引領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敢于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實現“換道超車”。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我省要獨創獨有、敢闖敢試,培育壯大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農機裝備等產業,加快推進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型制造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價值鏈高端延伸。要全方位推動優勢產業數字化賦能,打造生物經濟新基地,以“產業設計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設計產業化”完善設計產業生態鏈,搶抓舉辦亞冬會的戰略發展機遇,打造冰雪經濟新標桿。要打通促進創新的“快車道”、拆除阻礙創新的“籬笆墻”,強力推動新興產業壯大新形態、領跑新賽道、創造新優勢,把龍江的未來產業培育成“參天大樹”。
同時要集聚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人才。塑造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要制定落實好招才引智的創新人才政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創新人才追夢的“理想之城”,讓創新人才在龍江找到最需要的資源要素、享受最優質的創業服務,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活力。要找準引才聚才的制度良方,創造企業家成長的優良環境,加快推進人盡其才、各展其能、脫穎而出的機制創新,厚植匯聚國內外人才“制度沃土”,為高質量振興發展提供優質的創新人力資本。
筑巢聚鳳,蓄勢崛起。要構筑創新集群,促進各創新主體實現優勢互補。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僅集中在單一環節發力是不夠的。要推動創新要素向重點地區集中、產業集群向重點園區聚集,優化產業集聚布局,推動創新產業由“單槍匹馬”變為“握指成拳”。要進一步激發創新主體內生動力,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高校創新支撐實力、提升科研機構應用研究能力。
應以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領,推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頁巖油開發、石油化工、重型裝備、新能源汽車、食品加工等集群發展,構筑哈大齊協同一體的科創走廊和工業走廊;以哈亞牡地區為重點集中布局冰雪經濟、旅游康養、平臺經濟、生物醫藥等產業,加速形成創新能力強的龍江科創企業集群矩陣、新興產業集群園區,塑造創新驅動發展的“集聚策源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共同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