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內容提要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大理論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從資本主義現代化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之“變”、從四個現代化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理念之“轉”與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體系之“定”的理論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秉持馬克思主義革命性、系統論、人民性等要求,彰顯了黨積極把握歷史主動并不斷開拓創新、貫徹社會系統論并追求整體協調發展、踐行人民立場并堅守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等本質意蘊。也正是這些內在規定,使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崇尚的資本邏輯與資本立場,代之以人民邏輯與人民立場,揚棄了蘇聯現代化固守的集中體制與單一思維,代之以整體邏輯與系統思維,克服了依附現代化的消極被動思維方式,代之以自立精神、主動精神和創新思維,彰顯了其模式的超越性、創新性與世界意義。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這一表述,將中國式現代化提升到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在本質上,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命題,內含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創造的邏輯;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是一個政治性命題,中國式現代化自提出起便具有“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設定目標、指引發展”[2]任劍濤:《在現代化史脈絡中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的戰略意蘊。由此,在大歷史觀視域下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發展、本質意蘊與模式特征,對于深入把握并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的偉大創造,而“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在此意義上理解,實現現代化構成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線,并且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黨的百年奮斗史本質上就是探索現代化道路以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由此,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回溯歷史,從歷史維度把握現代化在中國的發展邏輯。
第一,從資本主義現代化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之“變”。在漢語語境中,“現代化”是一個舶來品,其形成于17—18世紀,意指人類社會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代替封建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的過程。這意味著,現代化從一開始便具有資本主義化的意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與對現代社會、現代性的批判是相互滲透的,也正是馬克思的批判開啟了現代化的理論嬗變與實踐轉向。
中國探尋現代化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在尋求復興中開始了追趕先進國家的步伐,這使得其自一開始便受到先行現代化模式的影響。洋務派秉持“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原則,試圖通過興辦工業、變革教育等來實現強國目的。其后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意識到制約社會發展的制度缺陷后,便開始通過主動維新變法改良封建政體,為現代化創造條件。在政治改良被扼殺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暴力革命,并提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系統方案。可以說,這些現代化方案,盡管手段、舉措不盡相同,實現方式也呈現從器物變革、制度改良到社會革命的遞進邏輯,但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現代化。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紀元。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大勢,主動求變,選擇了新的救國道路,并立足舊中國生產力落后的現實,開始了自己的現代化探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等中國共產黨人就開始關注現代化問題,并開始使用“現代化”概念來探究中國問題。但在這個時期,由于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還無法提上日程,生產力狀況落后,現代化更多與工業化連在一起。毛澤東指出,“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第1081頁。,而“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建立近代工業社會”[3]《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頁。。1945年,黨的七大報告提出“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4]《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第1081頁。的任務。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5]《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頁。。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順應歷史發展大勢,果斷摒棄資本主義現代化方案,并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先導的現代化建設方案。
第二,從初步概括四個現代化到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理念之“轉”。新中國成立后,黨在學習和借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謀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鑒于蘇聯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毛澤東提出以蘇為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標志著黨開始探索適合自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以實現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平衡。1954年,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使我國“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而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頁。,形成了對四個現代化的最初概括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個方案。
隨著實踐發展,毛澤東在閱讀蘇聯教科書《政治經濟學》時有了新的認識,提出了科學文化現代化的問題。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不僅提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方案,還強調要分兩步走,即先建立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再通過四個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頁。。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強調發展國民經濟兩步設想的重要性,提出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3]《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頁,第237頁。。這個時期的現代化建設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制約,但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基礎與寶貴經驗。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便成為黨必須面對的實踐命題與使命任務,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顯示了新型現代化的道路與方向。改革開放之初,在總結之前經驗教訓基礎上,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頁,第237頁。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第3頁,第29頁,第29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第3頁,第29頁,第29頁。。1983年,鄧小平在會見參加北京科學技術政策討論會的外籍專家時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7]《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第3頁,第29頁,第29頁。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開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條件,以自力更生為主”[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第3頁,第29頁,第29頁。,獨立探索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第三,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體系之“定”。改革開放初期的實踐,開啟了獨立探索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正確路徑。在黨的十三大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判斷,并立足于此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建構起包括以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導向,以“三步走”為戰略步驟等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邏輯,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已經突破現代化的傳統設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下探索符合自己特點的現代化。其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續發展,現代化理論也在實踐中獲得了豐富和擴展。此時的現代化不僅涵蓋了四個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而且包含小康社會、共同富裕、科學發展等戰略,更加彰顯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殊規定。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與時代方位,胸懷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換與新的使命任務,系統闡發了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戰略舉措,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深化了現代化的內涵。在2021年初的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的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然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我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特別強調了5點,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9]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之后,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頁。基于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第22頁,第20頁。,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特色、本質要求等。
在論及中國式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第22頁,第20頁。。這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人類發展的一般規律,并沒有離開人類歷史發展的康莊大道,體現了現代化的一般規定與基本特點;同時,它也秉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要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性規定,呈現鮮明的時代特點與中國特色。由此,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還須立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生成理路的歷史主動性、發展模式的系統整體性、價值取向的人民至上性來深入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獨有的內在規定,并由此把握中國特色的本質意蘊。
第一,在生成理路上,中國式現代化秉持馬克思主義革命性的要求,是黨發揮歷史主動而開拓創新的產物。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其表現為徹底的批判反思精神與主動的創新創造精神。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革命性的體現,“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第22頁,第20頁。。馬克思主義革命性要求人們始終堅持科學態度與真理精神,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以創新的理論引領實踐發展。
在現代化探索中,中國共產黨秉持革命性的要求,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以積極主動、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推進現代化探索。在現代化探索之初,黨便順勢而為,自覺摒棄西方現代化道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選擇通過社會主義來推進現代化。在具體實踐中,黨在借鑒與反思蘇聯工業化經驗時提出“以工業為主導,而以農業為基礎”“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次序來安排經濟計劃”[5]《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頁。的方針,四個現代化與“兩步走”戰略的提出則表明黨開始探索吸取了蘇聯模式經驗教訓、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改革開放后,黨在繼續強調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重要性的同時,不僅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而且從系統論視角對現代化的階段目標、根本方向、發展戰略等進行了整體謀劃,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就推進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新的飛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臻于完善。
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要求和黨堅持自信主動、守正創新的精神。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潮流大勢,致力于推進國家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法治化、國際化等,另一方面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化被動為主動,擺脫簡單移植與照搬照抄他國現代化道路的路徑依賴,立足不同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特征,深入探索體現特殊國情的個性化發展方式,開辟了現代化的新道路。
第二,在發展模式上,中國式現代化秉持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的要求,是追求并踐行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典范。系統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也是研究人類社會的重要方法。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頁。社會是一個有著復雜內在結構并與外界一直進行著能量交換的不斷變化發展的復雜有機整體,這要求人們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樹立系統觀,注重社會的整體、全面與協調發展。
中國共產黨遵循系統觀的方法論,始終在社會整體論的視野中探索現代化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就軍事問題提出過裝備、軍隊等的現代化[1]《周恩來軍事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6頁。。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黨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變革與推進,“一化三改”的推進體現了把對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革與對人的改造有機統一起來,而四個現代化的確立和調整,也彰顯了黨跳出之前的工業化建設思維,更加注重社會整體發展。改革開放后,感悟“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面,并不是說現代化事業只以這四個方面為限”[2]《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頁。的要義,黨強調建設目標的引領作用,形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等多維目標,同時,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平發展道路等體現了整體協調發展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謀劃總體布局、戰略布局,提出新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彰顯了系統論的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系統論的要求和黨從社會整體出發審視推進現代化的視野。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在深化改革中推進政治、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建設,努力加強經濟建設和其他各方面建設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秉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邏輯,強化社會主義不是物質性社會的理念以及社會主義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的邏輯,努力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第三,在價值取向上,中國式現代化秉持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要求,彰顯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堅持。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其最高的價值追求。在論及歷史時,馬克思強調,“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驚人的豐富性’”,“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歷史終究是作為主體的人實現自身發展的歷史。作為人類發展史中的重要躍升,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追求,人不僅是現代化的實踐主體,而且應是現代化的價值主體。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把握好人的發展重點與演進規律,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更有效地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在現代化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在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指導下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在革命和建設中堅持將命運“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4]《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7頁。,不僅彰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作用,而且體現了群眾的價值指向。進入新時代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更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并“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頁。,“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8頁。。歷經百年奮斗,中華民族正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國式現代化是真正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人民至上原則以促進人的發展的現代化。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立足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直面超大人口規模的現實,“堅持實事求是、穩中求進、協同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7頁。,努力化被動為主動、變挑戰為機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基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注重效率與公平的動態平衡,堅持以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既堅持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共享物質與精神成果,努力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
現代化既是一個歷時性概念,又是一個共時性概念,其雖起源于西方現代化模式,但其所承載的具體內涵、目標訴求、價值取向等都會在歷史發展中產生嬗變,從而表現出差異性。就具體模式來說,除了中國式現代化,較具代表性的還有資本主義現代化、蘇聯現代化、依附性現代化等。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現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契合了時代發展潮流與中國的具體實際,這不僅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迷思,更是在世界歷史意義上實現了對其他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崇尚的資本邏輯與資本立場,代之以人民邏輯與人民立場,確保了人在現代化中的主體與核心地位。資本主義現代化可謂現代化的肇始形態,其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和方式為藍本,從抽象人性論出發,強調資本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不可避免產生社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人與自然相割裂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中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在群眾史觀指導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強化人民立場,努力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積極揚棄,以人民邏輯代替資本邏輯,避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物質至上原則導致的生態災難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克服了資本至上與市場作用泛化導致的精神危機、信仰危機,以及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泛濫等弊端,在促進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協力推進其他各方面建設協調發展,努力推進人民精神普遍富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人與人和諧和睦,努力“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2]《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頁。。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揚棄了蘇聯現代化固守的單一思維,代之以整體邏輯與系統思維,努力促進社會活力的充分釋放與整體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最終形成了蘇聯現代化模式,被視為“世界現代化的第二種模式”[3]參見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332頁。。“蘇聯式的現代化,是在三化(國有化、集體化、工業化)和指令性計劃經濟基礎上,由國家控制和組織的趕超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4]雷麗平:《俄羅斯的歷史傳統與蘇聯現代化》,《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3期。但是,蘇聯現代化模式走向限制商品貨幣關系與對外交往聯系,堅持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來管理經濟,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且大多是通過剝奪農民并限制國民生活水平來實現高積累多投資等。因此,雖然蘇聯現代化在一定意義上被視為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產物,但其最終并未突破單一發展思維,而形成了自身的“技術教條”[5]任平、郭一丁:《論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與中國邏輯——對五四運動以來百年歷史的現代性審思》,《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其趨于僵化的體制機制最終也抑制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和經濟社會活力的持久釋放。
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中實現了對蘇聯現代化的深刻反思,其不僅摒棄了蘇聯現代化將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市場機制簡單對立的錯誤認知,而且突破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片面認知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簡單理解,由此克服了蘇聯現代化僵化封閉、缺乏生機活力等弊端。中國式現代化秉持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理念,強調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互補、國內國外經濟體系的有效聯動,貫徹落實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注重現代化建設的創新引領、內外聯動、共建共享等,實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努力形成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的現代化新局面。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克服了依附現代化的消極被動的思維方式,代之以自立精神、主動精神和創新思維,在開拓創新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依附現代化,即依附理論所推崇的現代化模式,這是拉美地區的部分發展中國家立足自身實踐而探索的現代化主張。在內涵上,依附現代化摒棄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定義的“傳統-現代”劃分,立足后發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來探討后發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實現問題,并經歷從依附發展論到世界體系理論的演變。依附發展論創設了“中心-外圍”或“宗主-衛星”的分析框架,認為后發國家難以實現現代化的原因在于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不平等地位,這種不平等地位突出表現為發達國家利用其“中心”地位對處于“外圍”的后發國家實施控制與掠奪。由此,依附發展論提出,通過割斷經濟聯系而同這種資本“脫鉤”或變革國際經濟參與方式,即借助國內國際資本的聯合,實現依附式發展。世界體系理論則立足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經濟變遷,在“中心”和“外圍”中加入“半邊緣”而形成“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區塊劃分,“使原來的解釋模型更有彈性,更具操作性”[1]周穗明:《現代化:歷史、理論與現實——兼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批判》,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頁。,并將現代化視作各區塊分工與經濟互動的結果,以期在解釋后發國家發展困境的同時為后發國家探索一條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但深入分析便知,依附現代化理論不僅回避了最為根本的社會制度問題,而且其單純從世界分工和經濟聯系出發對世界格局進行劃分,以及由此提出解決方案,并未脫離資本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桎梏,因此,其本質上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肯定了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內涵與西方現代性的普世性”[2]賈紅蓮:《重建中國哲學范式》,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頁。,具有不徹底性和先天缺陷。而中國式現代化則沒有依附現代化的設計缺陷,既沒有通過激進的“脫鉤”來斷絕與西方貿易、技術、跨國公司的聯系,期望通過自我封閉式的“自力更生”來推進現代化,也沒有將不發達狀況完全歸咎于發達國家擁有資本優勢地位,進而采取有損經濟體系獨立性的非均衡“依附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從世界歷史大勢出發分析中國國情,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不斷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與能動作用,于開拓創新中走出了一條既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豐富和創新了現代化理論。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典范,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推進“兩個結合”的最新成果,體現了歷史必然性和主體選擇性的內在契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恪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重大創新,既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又遵循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既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又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偉大創造,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以及對現代化理論、實踐和模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