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區研究院課題組
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看,近年來一些特重大安全事故暴露出城市安全風險底數不清、安全風險辨識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手段落后等短板,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要主動擴大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橫切面”、貫穿城市安全“縱深面”,善于找準城市發展“命門”,把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等作為重要路徑,進一步發揮西咸新區作為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對國家、社會、行業、城市、個人等任何主體而言,安全是頭等大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系統強調了“11種安全”。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2022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國家“十四五”規劃也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于此,一方面,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全面、系統的,是把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人民安全相統一;另一方面,是動態、平衡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安全保障之間的互動平衡。城市安全是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涵蓋了城市從規劃、建設、管理、發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社會安全、網絡安全等,其本質上就是要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以人的安全和更廣大群體的利益為核心,而非僅從城市自身考慮問題。縱覽我國城市發展史以及近幾年城市建設經驗,大多數城市都將安全建設作為底線紅線,將城市安全能夠全面體系化并提到戰略高度的目前仍是一片空白。
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自設立以來在城市安全領域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成果,我們理應按照“總結成效、填補空白、推出經驗”的原則,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城市歷史演進維度、未來城市發展趨勢角度、治理體系現代化深度,超前策劃、系統謀劃,在城市安全領域強化系統集成、大膽探索實踐,走出一條具有引領性、特色化的建設路徑,打造新時期我國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標桿。
為什么要以城市安全推動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實踐
從國內外發展形勢看,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發生深刻變化,城市作為日益復雜的巨大系統和生命體,各類事故隱患交織疊加、易發多發,加之投資安全、金融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等不同類型風險交相演繹,影響城市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如果防范不及時、應對不力,就會傳導、疊加、演變、升級,引發連鎖反應,安全重塑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從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看,以城市安全破題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總體國家安全觀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我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十四五”規劃、國務院《關于推進城安全發展的意見》等,加快實現城市安全發展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當前疫情常態化防控看,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要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城市安全破題是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主動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構建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的功能韌性、過程韌性、系統韌性,探索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新動能、社會生活新模式、人員往來新路徑的重要舉措。
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看,近年來一些特重大安全事故暴露出城市安全風險底數不清、安全風險辨識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手段落后等短板,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要主動擴大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橫切面”、貫穿城市安全“縱深面”,善于找準城市發展“命門”,把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等作為重要路徑,進一步發揮西咸新區作為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
以城市安全推動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實踐的思路和步驟
堅持把城市安全貫穿到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全過程,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創新自覺,綜合考慮資源匹配和新區實際,堅持安全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聚焦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鏈上”安全,生產、生活、生態“面上”安全,收支、融資、投資經濟安全,政府、社會、市民主體安全,確定建設坐標、構建工作體系、加大數字賦能、打通生命周期、創新社會協同,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動態平衡,打造我國城市安全建設范例。
第一步:全面摸底、構建體系。在全面梳理新時期城市安全的新情況、新風險,以及中省對城市安全的新部署、新要求,委托國內頂尖智庫或團隊,全面調研新區城市發展現狀,立足城市“生命體”綜合研判、系統謀劃,做好城市安全頂層設計,構建體系化、閉環式、全周期的城市安全體系。
第二步:數字賦能、產研結合。針對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以“城市安全15件事”為先導,重點先從公共安全、應急安全等領域探索,統籌各類優質資源搭建研究平臺,推動城市安全、智慧城市、韌性城市融通建設,利用國內外最先進數字化技術和手段集成信息、實時感知、數據共享,大力推動先進安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擴大新區在城市安全領域的品牌知名度和話語權。
第三步:共建共享、引領發展。在總結新區城市安全建設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產業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將新區城市安全維度向生態、經濟、網絡等領域拓展,并積極向相關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和省市專題報告,同步建立完善產業相關標準體系、關鍵亟需的技術和產品標準、重點領域安全生產標準,將新區打造成為我國城市安全建設試驗區,以城市安全推動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實踐。
以“城市安全15件事”推動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實踐的思考
(一)科學謀劃新區城市安全“成長坐標”
制定一個安全提升規劃。邀請國內頂尖智庫或國家部委相關機構開展新區城市安全專題調研,明確科學內涵、時代使命、發展愿景,提出戰略發展框架和核心體系,制定實施西咸新區城市安全總體提升規劃,明確城市安全行動路徑。建立一套部省區聯動機制。采取戰略合作、項目共建等方式,搭建省部區際定期聯席溝通機制,協調推進重大合作事項,共建重大研究平臺、產業合作平臺,推動更多城市安全新理論、新成果、新產品在新區落地。設立一個安全動態監測中心。聚焦新包括城市生命線工程、公共安全、生產安全和自然災害四個板塊,謀劃成立新區市政設施監測中心,全領域、全過程、全時段動態監測,實現“一中心覽全域”。
(二)構建“全面統籌領導、聯動響應處置”工作體系搭建一套聯動指揮體系。
建立“新區+新城+街道+前端末梢(社區、村、企業等)”聯通的應急指揮信息系統,搭建“西咸應急通”APP,實現應急指揮信息第一時間獲取、隊伍第一時間響應、處置第一時間到位。完善一套“大應急”協同機制。建立新區統一領導、多部門聯動的大應急協同機制,健全聯合會商研判機制和短臨監測預警機制,應急管理部門統籌、相關部門協同成立現場(移動)指揮部,實現安全處置“一網聯動”。打造一個校地融合范例。發揮西安科技大學省部共建優勢,在新區謀劃建設國家(西部)城市安全研究中心,推進課題研究、規劃編制、標準制定、技術咨詢、人員培訓等,培育研發一批風險監測預警、安全防護防控、應急處置救援及智慧安全云服務等創新型產業。
(三)打造數字智慧賦能城市安全的“最優答案”
布局一批感知監測系統。利用物聯網、視頻識別、航空遙感等感知技術,在新區四大板塊布設各類物聯傳感器,構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立體化感知網絡,建設多維度、立體化廣域覆蓋的城市安全風險感知數據采集和反饋體系。制定一套動態管控方案。加快新區現有智慧城市共性平臺和應急聯動指揮平臺融通建設,以風險隱患點、危險源、重要基礎設施和重點防護目標等信息為基礎,對風險隱患進行實時分析研判、動態閉環管控,建立歷史事故研判分析制度,大力提升數字化作戰能力和應急處突效能。打造一個精準處置平臺。統籌建設具有精準映射、虛實融合、模擬仿真為核心能力的數字孿生城市,實現城市風險自動發現、城市運行規律主動洞察、人和物軌跡追蹤回溯、事件精準定位管控、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等,實現全域感知、系統決策、精準調控。
(四)打通貫穿城市安全領域的全生命周期閉環
探索一套城市規劃設計標準。建立城市空間規劃安全紅線制度、“留白”空間制度,完善重大項目規劃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構建適應城市發展的高層建筑、大型綜合體、大型游樂設施等“城市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實施一批平災結合項目。推動國際足球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展覽館等公共設施平災兩用快速轉換設計,提高城市公共設施空間通用性。試點建設一批韌性社區。結合全市城市更新和建設管理服務提升重點工作,完善社區應急避難、醫療、消防等應急服務功能,探索建設韌性社區標準化試點,打通城市安全建設“最后一公里”。
(五)創新政府社會市民一體協同的安全共同體
創新一套社會力量參與辦法。充分調動社會公眾、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參與城市安全建設,依托“西咸應急通”APP建立市民群眾舉報及先期響應機制,探索引導保險機構參與風險治理,推動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個人巨災保險產品。鍛煉一支“行家里手”隊伍。強化新區領導干部應急教育培訓、應急演練,提升風險研判、危機預防、科學決策、快速應變、現場指揮、綜合統籌能力,練就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建立一條安全培訓鏈條。常態化、分眾化、精準化開展宣教培訓,加快建設新區城市安全教育培訓基地,同步建立一套從幼兒、學生、就業至退休的全鏈條安全培訓教育體系,打造城市安全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命運共同體。
(執筆:趙江 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