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義炳
(西溪南鎮為民服務中心,安徽 黃山 245900)
豇豆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我國常見的蔬菜之一。在生產過程中,豇豆病蟲害常劣化豇豆的品質,降低豇豆的產量[1]。為了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對豇豆農作物的危害,綠色防控和治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豇豆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對策,為豇豆種植者提供參考,促進豇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豇豆,又稱扁豆或菜豆,是一種常見的豆類植物。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直立的莖和羽狀復葉,莖通常會蔓延或攀緣,高度為2~4 m。豇豆的葉子呈三角狀,有長柄,由3 個小葉組成,小葉為卵形或心形,邊緣光滑或具齒。花朵是兩性花,呈白色或淡紫色,通常集結成腋生或頂生的聚傘花序,花序上有數朵花。果實為扁平、長而窄的莢果,內含多顆種子,顏色可以是綠色、黃色或紫色,成熟后可以食用或加工。原產于熱帶非洲的豇豆對氣候和土壤要求不高,耐旱、耐熱以及耐貧瘠,適合在干燥和高溫環境中生長,在排水性好的土壤中更利于其生長。
豇豆的生長周期較短,季節性強,一般為60~90 d。種子萌發后,會迅速生長并開花結莢。豇豆的豆莢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豇豆一般采取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方式進行生產,可以實現全年穩定供應。然而,由于豇豆喜溫喜光的特性,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危害。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豇豆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
豇豆的蟲害主要包括蚜蟲、薊馬、煙粉虱、斑潛蠅、茶黃螨、豆野螟、豆莢斑螟和斜紋夜蛾等幼蟲或成蟲危害。這些蟲害會導致豇豆植株體瘦弱、病部干縮、葉片脫落,甚至整株枯死,造成產量損失和商品價值降低[2]。
以薊馬、斑潛蠅和煙粉虱蟲害為例。(1)對于薊馬的防治,可采用混配噴霧的方式,選擇2~3 種具有不同作用機理的殺蟲劑進行輪換使用。還可以采取物理防控措施,如田間懸掛帶性信息素的藍色誘蟲板、田間覆蓋黑色或銀色地膜以阻隔薊馬入土化蛹,并在豇豆種植田塊四周搭建高度為2.2 m的80~100 目防蟲網,以阻隔薊馬進入。此外,還應注重生物防治,如釋放天敵生物,并根據天敵生物的選藥及施用方案進行合理的保護。(2)對于斑潛蠅的防治,可以采取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在田間懸掛黃色誘蟲板并設立防蟲網,利用日曬高溫覆膜提高土壤溫度以殺死斑潛蠅的蛹。同時,選擇2~3 種不同作用機理的、登記于豇豆防治斑潛蠅的殺蟲劑混合噴施,并進行輪換使用。在噴施藥劑時,應注意將噴嘴對準嫩梢、葉片正面和背面都進行噴施,重點噴施背面。(3)針對煙粉虱的防治,可以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一是選擇抗性品種,并調節作物的播種期;二是及時清理園地,合理輪作,以減少蟲害的滋生;三是設置防蟲網以阻止成蟲的入侵;四是使用黃色誘蟲板來引誘和殺死煙粉虱成蟲。在藥劑的選擇上,需要使用2~3 種不同作用機理的豇豆防治粉虱的殺蟲劑進行混合噴施,并輪換使用。噴霧時應注意使噴嘴對準嫩梢,同時在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進行噴施,重點噴施背面部分。
豇豆病毒病是由黃瓜花葉病毒、豇豆蚜傳花葉病毒和蠶豆萎蔫病毒等引起的病害。這些病毒主要以蚜蟲為介體傳播,發生在豇豆生長期間,尤其是在適宜的生長季節和蚜蟲較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感染的豇豆植株會出現葉片變黃、畸形和卷曲等癥狀,嚴重時能導致植株生長受限甚至死亡。防治豇豆病毒病,關鍵是控制傳播病毒的媒介蚜蟲和粉虱等害蟲。一方面,可以使用免疫誘導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蕓薹素內酯和毒氟磷等,來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另一方面,定期檢查豇豆植株,并及時清除發現的蚜蟲、粉虱等傳播病毒的害蟲。
豇豆常受到多種真菌、細菌和線蟲引起的病害為害,其中包括銹病、白粉病、炭疽病、基腐病、枯萎病和疫病等真菌引起的病害。為了有效防治這些病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應用混劑,在殺菌劑中使用多種機理的化學藥劑混合,如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琥珀酸脫氫酶抑制類、三唑類、噻唑酰胺類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等,以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可以與其他農藥和生物源殺菌劑混合噴施,輪換不同的藥劑,減少產生抗藥性的風險。三是結合物理方法進行防治,如使用粘蟲板、誘蟲燈和銀灰膜等物理方式來捕捉和消滅傳播病原體的介質。在栽培過程中,可以采用選擇抗病品種、執行輪作倒茬、科學澆水、增溫保溫和配方施肥等方法,以提高豇豆的健康程度,增強植物對病害的抵抗力。針對根結線蟲引起病害的防治,可以進行高溫處理。夏季高溫的休閑季節時,在田間挖溝起壟后灌滿水,然后蓋上膜,將棚室密封15~20 d。如果是露地種植,可以進行1~2 次深翻暴曬,以殺死線蟲。此外,在播種前可以撒施或溝施阿維菌素顆粒劑對土壤進行處理,以減少根結線蟲的發生。對于已經有根結線蟲感染的豇豆植株,可以使用噻唑磷或阿維菌素進行灌根防治。
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是促進豇豆安全生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貿易安全的有效途徑。目前,在豇豆生產中主要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環境調控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來防治有害生物。
生物防治是一種利用天敵和寄生菌等有益生物來控制豇豆病蟲害的方法[3]。通過引入捕食性昆蟲來控制害蟲數量,或者利用寄生菌進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防止豇豆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
天敵是自然界存在的一些有益生物,與害蟲之間存在天然的捕食關系。通過引入天敵來控制害蟲的數量,可以實現生態平衡,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在豇豆種植中,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蟲如瓜小綠瓢蟲、瓜蛾天敵等,它們喜食豇豆害蟲,能夠有效地控制害蟲種群的增長[4]。
寄生菌也是一種防治手段,是能夠寄生在害蟲體內并對其造成致命影響的微生物。寄生菌進入害蟲體內后,通過分泌毒素或破壞害蟲組織,使害蟲死亡。利用寄生菌進行生物防治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風險。例如,利用白僵菌、內寄生菌等來控制豇豆害蟲,能有效抑制害蟲種群的增長。
此外,豇豆抗病蟲品種的選育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策略[5]。通過遺傳育種和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具有抗病蟲特性的豇豆品種,可以增強豇豆的抵抗力和適應性。選擇抗病蟲品種進行種植,既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又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達到綠色防控的目的。
物理防治是一種利用物理手段控制豇豆病蟲害的方法。常見的物理防治方法有3種。一是溫度調控技術。溫度調控技術是利用溫度對豇豆病蟲害的影響來控制其數量。由于豇豆病蟲害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弱,可以通過調節溫室的溫度來達到控制病蟲害的效果。根據不同的病蟲害特點,合理調整溫度可以阻止其生命周期的完成或抑制其繁殖,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二是殺蟲燈和粘蟲板等物理陷阱設備。物理陷阱設備可以通過吸引和捕獲害蟲來控制其數量[6]。安裝殺蟲燈和粘蟲板等設備,并設置在豇豆生長的區域,可以吸引并捕獲飛行的害蟲。這種方法不使用化學農藥,對環境友好,并能有效地降低害蟲的數量,從而減少病蟲害的危害。三是豇豆栽培結構的調整。調整豇豆栽培結構是指通過采用適宜的行距和株距來合理布局種植豇豆,以通過增加光照和通風條件,從而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可能性[7]。合理的栽培結構能夠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從而保護豇豆的健康生長。
環境調控是利用調整豇豆生長環境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可以改善豇豆生長環境,提高其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8]。一是地力養護與優化。通過合理管理土壤,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態平衡,提高豇豆植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9]。施肥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根據土壤的養分含量和豇豆的需肥特性,選擇適當的有機肥和無機肥進行施用,保證豇豆獲得充足的營養。同時,根據不同病原體和害蟲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不同,合理調節土壤pH 值,以改善豇豆植株的生長環境,增強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二是輪作和間套種植。它是一種常用的環境調控方法,能夠打破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和生命周期,從而減少害蟲。通過將豇豆與其病蟲害不同的作物進行輪作,可以減少病原體和害蟲在連續種植中的積累,并改變它們的生長環境。此外,間套種是指在豇豆田間種植一些具有抑制害蟲生長的作物,如馬鈴薯、洋蔥等。這些作物釋放的揮發性物質或根系分泌物具有驅避、招引天敵等功能,從而起到綜合防控病蟲害的效果。
針對豇豆中的農殘風險性,應建立保障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數字化農殘監測和評估體系[10]。例如,建立全市的豇豆農殘監測網絡,將所有種植豇豆面積在0.067 hm2及以上的小農戶和規模種植戶的人、地、菜信息納入監測,以確保監測范圍的全面性。通過數字化建檔和信息匯總,實現對農藥使用的登記和備案、生產過程的抽檢等,以便及時掌握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情況,并記錄監測,實現對主體、位置、基地規模和投入品使用的全面監控。同時,運用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保證種植流程檔案的可靠性。借助數字化管理,保障豇豆食品質量安全,實現全面監測和掌握豇豆種植過程中的農藥使用和安全間隔期的落實情況,以提高豇豆的食品質量安全等級,增強消費者對豇豆及其他農產品的信心,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降低豇豆中農殘含量,需要積極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并推廣使用。首先,在農殘減量技術研究方面,應開發和推廣低毒、高效、環保的農藥產品和農業生產技術。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如精準農業和智能化農機設備,實現對豇豆種植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減少農藥的使用頻次和劑量。其次,加大對替代品和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尋找和培育有效的生物農藥替代品,并推廣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害蟲和病害,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程度,從根本上降低豇豆中農殘的含量。最后,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鼓勵農民采用農殘減量技術,提供相關培訓和指導,以增加農民的認知和應用能力。同時,加強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業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農殘減量技術在豇豆種植中的廣泛應用。
為了加強農藥的合理使用與管理,建立完善的農藥使用管理制度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推廣安全使用農藥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對正確施藥方法、農藥劑量和防護措施的認識。通過培訓和指導,幫助農民了解農藥的正確使用方法,避免過量使用或不當使用,減少農藥濫用的風險。第二,積極倡導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發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以生態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為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農藥的依賴,采用生物防治等非化學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第三,引導農民在農藥施用的時機和劑量上進行科學控制。合理的施藥時機和劑量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并減少農藥殘留。相關部門可以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支持,幫助農民根據作物生長期和病蟲害情況,合理確定施藥的時間和劑量。
豇豆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對策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環境調控等。在農殘治理方面,可以采用建立農殘監測和評估體系、研究和推廣農殘減量技術、完善農藥使用與管理的方法,以實現豇豆病蟲害的綠色防控,降低農藥殘留,保障豇豆的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