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在開展美術活動案例研討的過程中,幫助教師整理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教師深入探討,使其將正確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實踐行動,真正實現教、學、研一體化,促使教師在研討中持續反思、共同成長。
聚焦現場,收集有效資源
只有清楚地了解每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管理者才能有針對性地組織教研活動并給予實際支持。為此,我們利用幼兒園跟崗活動,收集了我園美術創作活動中的典型案例,開展了有的放矢的研討活動。所收集的典型案例可以是魚人筆記、觀察記錄、美術游戲檔案,也可以是錄像視頻、作品評價等。一旦甄選出適合當前研討熱點的典型案例后,各年級組再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各自的研討方案,然后再進行專題研討。在互動式的學習中共享教育資源,逐漸轉變教師角色,促使教師主動學習、積極反思,逐步提升專業素養。
我們結合最近的跟崗美術專題研究發現,教師們在美術活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基于觀察難以把握支持的適宜性;
2.部分教師對幼兒活動及作品缺乏深入分析、解讀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觀察記錄時往往忽視過程、注重結果。
基于此,我們嘗試梳理出“幼兒美術創作活動觀察解讀表”和“美術創作活動中幼兒學習品質觀察表”,既保證觀察解讀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專業性,又為后續的精準教研做好充分準備。
視聽結合,提升教師反思能力
1.背景介紹,回顧過程
首先,教師利用簡短的文字+圖片(視頻)形式,對本班級當下美術創作的背景以及自己對案例的看法與平時遇到的問題進行陳述。
主持人:各位老師,之前我們對美術區“有準備的環境”進行了研討,各個班在美工區的環境創設、材料準備方面已經進一步完善。最近我們開始對“美工區支架投放的適宜性”進行研討,目前我們遇到了一些共性問題,產生了很多困惑。今天我們就名畫欣賞進行研討,現在請大七班莊老師介紹一下他們班是怎樣開展名畫賞析的。
莊老師:各位老師好!我們班最近讓幼兒欣賞的是齊白石大師的水墨畫《秋江紅樹人家》。這幅畫作者創作于金秋時節,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幼兒們總會有感而發:楓紅至、秋又深,秋分時節秋高氣爽,看到漫山遍紅的美景,幼兒們紛紛創作了自己的《秋江紅樹人家》來表現秋天的美景。我們投放這幅名畫的原因是它能反映真實的生活,而且我們幼兒園里也有楓樹。每次散步時,幼兒看到楓葉就會驚嘆道:“楓樹好美!好紅??!”



當下我們班實施的是關于秋天的主題課程,這幅名畫正好能夠跟主題活動產生聯動,給予幼兒豐富的情感體驗。創作時,教師沒有提出任何任務要求,而是讓幼兒自主選擇,瑞萱選的是圓形紙,嘉鈺拿的是扇形紙……而這兩幅畫就是他們自己創作的作品。
活動后的點評環節,有幼兒對她們的作品提出了以下疑問:“楓葉不是這樣的,楓葉像雞爪一樣,楓葉的顏色有的深、有的淺……”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在當天散步時,一起去看了幼兒園的楓葉,回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的“幼兒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在點評這幅(圓形)作品時,有位小朋友說:“老師,這幅作品上的山太小了,船也太小了?!庇谑?,我就將這幅作品和名畫進行對比,幼兒自然而然地發現了,齊白石畫中的船和山也是小小的。通過這樣的比較,幼兒們說:“房子和旁邊的楓樹離我們很近,小船和山離我們很遠?!蓖ㄟ^對比幫助幼兒總結了美術作品中近大遠小的關系,幼兒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齊白石畫作的意境。
第二次創作時,我提供了實物支架和情景圖片支架。這幅圖是兩名幼兒合作完成的作品,在這幅作品當中,幼兒們運用了勾、皴、擦、點等繪畫技巧,以及中鋒、側鋒等基本筆法,看來他們已經理解了濃墨、淡墨的運用技巧。作品中樹和房子有一定的空間,這表明幼兒已經能夠感知到物體之間的前后、重疊、遮擋關系等。
2.聚焦問題,深入剖析
接著,通過教師回顧現場、分析案例、思考案例背后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進而達成共識。
盧老師:莊老師,我有一個疑問——這兩個孩子的合作是怎樣產生的呢?
莊老師:在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還隱藏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孩子們的講述——周末我和冉冉約好了一起玩,冉冉家很美,院子里的楓樹有的楓葉是紅的,有的楓葉是綠的。在她家門口的土堆上,我們玩捉迷藏、木頭人的游戲。這是我們一起養的寵物——螞蚱,我們在喂它吃葉子,天冷了,我們擔心螞蚱怕冷,就開了燈,因為燈可以給它們增加一點點溫暖。


陸老師:從幼兒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幅作品是幼兒真實感情的表達。幼兒在描述創作形成的故事時,從開始的運用單一詞匯到說出一兩句連貫的語句,時間、地點、人物都描述得很清晰,還運用了修辭的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整個故事的內容完整豐富??梢钥闯鲇變寒嬛惺怯小霸挕钡?,兩名幼兒的合作創作完全是基于前期的已有經驗。
盧老師:原來傾聽幼兒的語言就可以讀懂幼兒的真實想法。
主持人:聽了大七班莊老師的介紹,從她的做法中大家吸取到了什么亮點?或者還有哪些建議?
倪老師:從最終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作畫技巧。比如近大遠小關系、重疊關系、錯落關系、前后關系等。
秦老師:目前創作區的作品基本都是以繪畫的形式呈現的,而其他立體的作品呈現得較少,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多元材料制作成立體作品放置在創作區內。而在作品呈現方面,需要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些幼兒的作品單獨呈現缺乏美感,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幼兒將同伴間的作品進行組合,打造不一樣的風格,提升幼兒的審美創造力。
石老師:對,我也看到了莊老師在幼兒作畫失去興趣時,采用了一些積極正面的引導語,激發了幼兒持久創作的興趣。
主持人總結:從大家的發言中我們看到了大七班幼兒美術經驗非常豐富,例如,他們運用了豐富的水墨畫繪畫技巧:皴、擦、勾。剛開始在課程審議的時候我們也有過爭論:名畫均是畫家多年精心積累才創作出來的,幼兒們短時間內怎么會創作呀?但今天莊老師的闡述解決了我們當時的困惑。正因為我們大膽放手,幼兒們才有了與名畫近距離的接觸機會,同時幼兒們也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莊老師對我們的巧妙點撥,例如,投放支架的層次性、名畫與實際生活的鏈接、園內資源的充分運用等。
莊老師:在開展水墨畫課程的過程中我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我們班一共有38名幼兒,有26名幼兒經常來美工區玩,有7名幼兒在我的引導下也愿意去美工區,還有5名幼兒從來不去,對于這樣的現象大家是怎樣引導的?
康老師:這種現象很常見。我覺得是幼兒對部分材料不感興趣,比如近期我們在美工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沙,在引導幼兒進行沙畫創作時,我發現有5名幼兒對沙畫不感興趣,如何讓這部分幼兒產生沙畫創作的興趣呢?我們組織已完成沙畫作品的幼兒描述自己的創作內容及方法,再將他們的沙畫作品制作成動畫,并配上輕柔的音樂,循環播放,使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沙畫的魅力。此外,我們還引導有沙畫創作經驗的幼兒帶領那5名幼兒玩有趣的“沙畫接龍”“沙畫故事會”等游戲。游戲中,幼兒們互相合作,共同體驗沙子的特性,激發沙畫創作的興趣。
倪老師:我們將美術創作納入“班級積分墻”,采取“游戲幣積分”的方式,鼓勵幼兒們積極參與美術創作,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體驗到創作帶來的喜悅。
大黃老師:我們班小朋友就非常喜歡游戲幣,他們自主商量達成獎勵公約,在每個月底開展“快樂集市”獎品兌換活動。在“快樂集市”開展前,我們允許幼兒將美術作品兌換成獎品,且為每幅作品制定了對應的金額。由幼兒們討論生發的獎勵公約充滿了趣味,同時也促使幼兒們更積極地參與美術創作。
許老師:我也贊同用獎勵機制鼓勵幼兒接觸新材料和新的創作形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宜地觀察與支持,給予每名幼兒展示的機會,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他們創作的興趣越發濃厚。
主持人小結:大家集思廣益,想到了以下方法:①游戲幣積分激勵機制。②從玩墨游戲開始多一點耐心,慢慢循序漸進地激發幼兒參與創作的興趣。③分析幼兒不愿意去美工區創作的原因,并及時給予支持,滿足其需求。④傾聽幼兒對作品的闡述思路,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挖掘教育價值。
3.提出質疑,達成共識
關于幼兒幫畫現象,教師該支持還是反對?
石老師:在美工區觀察孩子作畫時,我發現一名女孩非常得心應手,而一名男孩則無所適從,一直在旁邊看女孩作畫。十分鐘過去了,女孩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發現男孩還沒開始畫,就直接動手幫他畫了,這種幫畫現象,我覺得老師應該及時跟進。
小黃老師:我覺得這屬于正常的互動現象,不是你們所理解的幫畫現象,因為在兩人互動的過程中,那名男孩并沒有拒絕女孩幫他畫畫。
大黃老師:我認為這一現象是被允許的,女孩積極地幫男孩作畫,可以看出女孩的社交能力較強,而男孩沒有拒絕,表明他認可女孩的創作。
顧老師:我不同意兩位黃老師的看法,有一種可能是這位男孩比較內向,沒有將自己的不情愿表現在臉上。我認為這時老師應該及時介入,去聽聽幼兒內心真實的想法。
主持人:針對這個問題,大家的觀點產生了分歧,我建議莊老師回去把這個問題交給幼兒。
總結:今天我們就名畫及幼兒作品進行探討,達成了以下共識:①運用名畫作為支架對接幼兒的生活經驗時,應和幼兒的真是體驗對接,允許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②幼兒的生活經驗各不相同,對名畫的感受也會不同,有的會汲取名畫中的色彩,有的會發現構圖的美,有的還會進行生活經驗的遷移。③針對同一主題,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支持幼兒的個性化創作。④理解、尊重、傾聽幼兒是我們開展美術創作活動的必要前提。⑤與名畫鏈接所開展的美術活動,不僅能提升幼兒的審美素養與鑒賞能力,還能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與社會交往能力。⑥在美術區,我們不僅要支持幼兒個性化的獨立創作,還要鼓勵他們進行合作創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互助成長,在收獲與感悟中前行
我們運用視、聽、研相結合的教研方法,組織教師尋找視點、研討焦點,闡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觀察幼兒創作活動時,我們要求教師做到耐心觀察、捕捉細節,這樣才能看到他們的真實情況,從而對幼兒的創作有正確的評價;科學分析、觀察幼兒的創作過程,不僅要觀察他們的選材、創作形式,還要看到幼兒的具體表現,最重要的是發現他們創作背后的原因,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指導幼兒進行創作。
通過這種現場觀摩研討形式,使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交流對話,在實踐操作與觀察中感悟、反思和提升,讓教師的視角和思維變得敏銳、客觀,進而學會分析、選擇和支持,逐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可見,案例研討式的園本教研不僅需要教師人人參與,還需要教師從不同角度觀察發現,這時教師就會放下思想包袱、暢所欲言。從研討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的美術教育觀念、教學策略正在悄然轉變,教師不再把目光鎖定在問題的表面,而是通過問題反思自己當前的支持策略,分析幼兒的創作動機,解讀幼兒的內心世界,充分尊重幼兒的教育思想,同時也提升了園本教研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