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盼盼

成都,一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東安湖體育公園與雪山遙相呼應。攝影/嘉楠
2023年12月7日,成都機場迎來了這一年的第7000萬名旅客。這座擁有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的“雙機場城市”,成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后,中國內地第四座“七千萬級航空城市”。
航空流量,側面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和影響力。2023年開年以來,成都錨定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前三季度GDP總值達到16114.3億元,在24個GDP萬億城市中,以6.7%的增速位居第一,同時穩步提升城市幸福感,加速邁向世界城市舞臺。
2023年7月28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在成都拉開序幕,這場青春賽事點燃了這座文化名城。
四川省機場集團數據顯示,與成都大運會相關的航班達2600余架次,人員19000余人次。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相聚在成都,實現他們的體育夢想;成都借助這一賽事,也讓世界感受到“中國風”“巴蜀韻”和“國際范”。
成都大運會開閉幕式上,從千年三星堆到非遺川劇,從蜀錦蜀繡到國寶大熊貓,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被廣泛稱贊;成都大運會期間,餐飲、交通等各項服務,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的熱情周到;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杜甫草堂、都江堰、金沙遺址博物館、武侯祠等知名旅游景點,更是成為各地運動員們的“打卡圣地”。
國際大體聯秘書長艾瑞克·森超表示,成都大運會將是未來大運會的“模板和示范”,也給那些平時沒有機會了解中國的人提供了一個窗口。
人流量激增,為經濟復蘇注入活力。成都大運會期間,成都零售業銷售收入增長21.6%,住宿業、餐飲業銷售收入分別增長57%、42.3%。相關旅游出行平臺顯示,去成都的國際機票預訂量與上一年同期比增長近10倍,酒店預訂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2.7倍。
著名經濟學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此前在采訪中提到,成都大運會在國際交流方面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體育交流會引出文化、藝術乃至經濟、生活意想不到的更多交流契機。
成都大運會熱度未消,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接力啟動。成都成為中國首個、亞洲第二個舉辦這一全球科幻盛會的城市,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1200名嘉賓、2萬名幻迷參會,21個科幻項目簽約,總投資約80億元;成都還發布機會清單,釋放380億產業發展機會。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認為,科幻將為中國,特別是成都帶來更美妙的積極變化。
近年來,成都積極布局新興產業,2018至2022年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276.32億元,年均增長率19.11%,呈快速增長趨勢。前不久,成都印發《關于加快打造科幻產業落地轉化載體平臺 推動科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構建完善的載體平臺體系,到2027年匯集一批科幻產業集群。
科幻作家劉慈欣稱贊成都的科幻沃土,他提到,在成都科幻文學的種子得到保留并茁壯成長,借助科技力量的加持,成都科幻文學、科幻游戲等科幻產業快速發展,正朝著“中國科幻之都”的建設目標堅定前行。
一系列國際賽事和大會接連落地,讓本就自帶“網紅”屬性的成都,熱度在2023年飆升,進一步推動經濟復蘇。與此同時,成都持續推動產業建圈強鏈,構建電子信息等8個產業生態圈,這座GDP超2萬億元的城市,在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GDP總值16114.3億元,在24個GDP萬億城市中,以6.7%的增速位居第一。
“大運之城”“科幻之都”“2萬億城市”……近年來,成都有了一個個新“標簽”,但“幸福成都”這一標簽始終未變。
過去這一年,成都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從小往大看,東安湖體育公園是一個生動案例。作為成都大運會“遺產”,東安湖體育公園等場館并非隨著成都大運會的結束而落幕,反而搖身一變成為年輕人的新晉“打卡地”,一場場演唱會、比賽在這里接連上演,熱度持續走高。雙標準池的甲級游泳館,24小時自動循環水,自助售票機……這一場館還對市民開放,去東安湖體育公園運動健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大運惠民”,從行動計劃變成了真實場景。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提到,城市的繁榮和活力,歸根結底是人,通過善待人、吸引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帶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能使城市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長久活力。
成都式幸福背后,正是服務于人的治理智慧。
近年來,成都持續深化“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從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成本競爭力、公共服務、城市通勤效率、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建設等方面,細化服務顆粒度,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2023年11月28日,成都軌道交通傳來好消息,19號線二期正式開通初期運營,其兼顧市域快線和機場干線,是市民出行的重要補充。至此,成都軌道交通線網運營里程突破600公里。
在成都,還有6800公里天府綠道、1500余座公園、8000家咖啡館、4000家書店、2000家鄉村民宿、15萬家餐館、2萬家火鍋店、1萬家茶館;平均每分鐘下線1.5萬塊集成電路,平均每小時誕生70戶經營主體,平均每天創造60億元GDP,一邊是人間煙火,一邊是斗志昂揚,“成都式幸福”背后是這座城市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據《成都青年發展報告(2022)》顯示,成都人口中14~45歲的青年達960.36萬,占常住人口的45.87%。其中“蓉漂”達683.49萬人。成都連續五年入選“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都說年輕人是丈量幸福的標尺。在成都,龐大的經濟體量和生活方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在這里立業。2023年伊始,成都創新集成了12345助企熱線、蓉易辦、蓉易享、蓉易見“四大服務企業平臺”,啟動12345親清在線,打造數字化親商助企服務品牌,累計收到企業來電來信10萬余件,較上一年同比增長約6倍,解決率和服務滿意率均在95%以上,較上一年提升約3個百分點。現場體驗成都12345親清在線后,成都市工商聯副主席、浩旺集團董事長車曉玲用“震撼”形容,“前臺接電話,后臺就會有專人立刻著手處理問題,讓訴求很快就有反饋。”
當前,成都著力營造幼有所育、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全齡友好的社會氛圍,并依托“智慧蓉城”,把900余項服務集成于“天府市民云”,14萬名網格員扎根城市……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不僅能感受到成都式幸福,更能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6800公里天府綠道
1500余座公園
8000家咖啡館
4000家書店
2000家鄉村民宿
15萬家餐館
2萬家火鍋店
1萬家茶館
平均每分鐘下線
1.5萬塊集成電路
平均每小時誕生
70戶經營主體
平均每天創造60億元GDP
李白曾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都雖深處亞歐大陸,但自古以來卻阻擋不了成都人向外求索、溝通世界的步伐。
在古代,他們修蜀道、修橋、修都江堰;如今,他們開辟國際航班、聯動亞歐大陸……每天,一趟趟國際航班將世界各地的人帶到成都,或將成都人帶往世界各地;一列列中歐班列(成渝),把“中國造”運往歐洲,又將歐洲商品運到中國。
成都向外發展的速度令世人刮目。2021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運,自此成都成為繼上海、北京后,中國大陸第三個擁有兩個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當前,成都擁有60余條國際航線通達全球。2023年五一、暑運、中秋、國慶期間,成都航空樞紐旅客吞吐量屢創新高,2023年成都實現繼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后又一次跨越,突破7000萬人次。
2021年1月,中歐班列(成渝)從成都、重慶兩地首發,首個由兩個城市共同運營的中歐班列品牌誕生,這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十四五”開局首日邁出的重要一步。
從重慶、成都兩地出發的中歐班列,也在拉動成渝外向型經濟發展。2023年前11個月,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5000列,占全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近三成。在中歐班列(成渝)帶動下,圍繞電子、汽車、機械等適鐵產業打造的樞紐經濟初具規模;進出口貨品種類上萬種,促進惠普、華為、TCL等國際知名企業產能向內陸轉移。
成都國際鐵路港、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依托班列樞紐匯集各類市場主體超7000余家,國際供應鏈、國際貿易、智能制造、供應鏈金融等臨港特色產業加快聚集,累計運輸貨品貨值超萬億元。當前,成渝兩地市場已拓展至全球六大洲10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都在成渝經濟圈中的極核作用也進一步凸顯。
世界著名城市規劃學家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成都的抱負,就是邁向世界城市舞臺。
2022年底,成都就為新時代發展標定方位和路徑,即堅持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
而過去這一年,成都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科技創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和世界文化名城“四中心一樞紐一名城”。據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2023年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成都位列第83位,比2018年的第89位上升6位。報告分析認為,“展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成都,是一座從千年歷史中走來,卻始終保持活力的城市。它有著巴適的成都式幸福生活,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包容友善、樂觀拼搏,造就了這座城市不凡的格局和氣質。2023年,成都扛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新動力源重任,加速邁向世界舞臺,成為中國一張璀璨的城市名片。
它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在這里,古老與新潮并存,傳統與現代同行,在這座城市的街頭走一走,能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今年,這座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區域引領帶動作用突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成功舉辦,讓世界領略中國城市魅力的同時,也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歸屬感和獲得感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