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榮華
原/文/再/現
第一幕(節選)
王利發 (過來)常四爺,您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可是,我告訴您:這路事兒太多了,太多了!誰也管不了!(對秦仲義)二爺,您看我說的對不對?
常四爺 (對松二爺)二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
秦仲義 (老氣橫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給窮人們一碗面吃沒有。小王,說真的,我真想收回這里的房子!
王利發 您別那么辦哪,二爺!
秦仲義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鄉下的地,城里的買賣也都賣了!
王利發 那為什么呢?
秦仲義 把本錢攏在一塊兒,開工廠!
王利發 開工廠?
秦仲義 嗯,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對王利發說而眼看著常四爺)唉,我跟你說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發 您就專為別人,把財產都出手,不顧自己了嗎?
秦仲義 你不懂!只有那么辦,國家才能富強!好啦,我該走啦。我親眼看見了,你的生意不錯,你甭再耍無賴,不長房錢!
王利發 您等等,我給您叫車去!
秦仲義 用不著,我愿意蹓跶蹓跶!
(秦仲義往外走,王利發送。)
(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有刪改)
文/本/解/讀
老舍先生在話劇創作上的造詣體現在其代表作《茶館》上。《茶館》創作于1956年,被西方評論界稱為“東方話劇的奇跡”。作為20世紀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茶館》以“京味兒”十足的筆調展現出老北京的市井百態和社會風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話劇語言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一樣,都來源于生活,《茶館》的創作語言是對日常生活語言的提煉與升華,顯出一種精辟老辣、含蓄深刻的韻味。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選取了《茶館》第一幕,我們從中充分體味了老舍先生爐火純青的語言藝術。
一、獨到的“京味兒”語言
話劇《茶館》的寫作語言全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兒化音是北京方言的標志,文中人物對話多次出現兒化音,如“好像又有事兒”“賞給我幾個煙泡兒”“官廳兒管的事兒”等。戲劇語言的特點是“說”,所以更注重口語化,而大量使用兒化音則是北京方言的顯著特點。《茶館》展現的是老北京的市井百態,大量使用兒化音更為貼切,氛圍感十足。而對話中的稱謂,用詞也極具考量,如“咱”“咂摸”“甭”“忒”等都是“京味兒”的體現。
《茶館》語言的“京味兒”使戲劇語言呈現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具有豐富的鄉土氣息。如人物稱呼多喊“爺”,像“松二爺”“常四爺“馬王爺”等,源自北京人見面寒暄喜歡稱人一聲“爺”。其實,這是滿人的習俗,“爺”是滿族語言中的敬語之一,人們見面一般互相稱“爺”,以示尊重。
作者將故事講述的地點放到了“裕泰”茶館。北京人愛喝茶,茶館是北京傳統“街面”的重要組成,是北京人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場所。茶館中不僅有大碗茶,還有爛肉面、各式點心,便宜、方便,是北京人生活的具象化體現。
二、言如其人,語如其品
《茶館》作為當代戲劇的典范,其語言藝術的個性化特點值得我們學習。作品用短短三幕描繪了數十位人物,他們的語言各具特色,反映出其性格特征,做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
在《茶館》第一幕中,王利發作為委曲求全型人物的代表,其性格底色便是圓滑。當他面對蠻橫無理的二德子和唐鐵嘴時,仍以“德爺”“唐先生”相稱,這并非因為他尊敬這些地痞流氓,而是不愿沾染是非影響生意,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圓滑。更為典型的還有秦仲義催租時他的回答“這點小事用不著您分心”,此處以謙卑恭敬的態度先穩住秦仲義;“您派管事的來一趟,我跟他商量”,是降低姿態,王利發明白“管事的”下人比秦仲義好說話,“商量”就是為自己留余地,有個中間人周旋,能拖一天是一天;“該長多少租錢,我一定照辦”,看似痛快,實則是建立在“商量”基礎上的“照辦”,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王利發的這段回答可謂滴水不漏,既推遲了漲租一事,又顯得畢恭畢敬,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其圓滑世故、八面玲瓏的個性。
與王利發不同,常四爺是勇于反抗型人物的代表。他正直真誠,耿直剛烈,勇于擔當,說話也總是直言不諱的。面對二德子的刁難,他針鋒相對地說“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得知馬五爺的身份后,他也敢于直言“我就不佩服吃洋飯的”,言辭犀利;面對劉麻子的崇洋媚外,他痛心疾首,心憂國運,“連鼻煙也得從外洋來!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面對鄉婦低聲下氣的乞討姿態,他不多發一言,只是吩咐李三“要兩個爛肉面,帶她們到門外吃去”。這些直率爽朗、仗義行善、透出一股“硬氣”的語言,充分表現出常四爺的性格特點。
秦仲義同樣是勇于反抗型人物的代表。他在第一幕中出場并不多,作者卻在寥寥數語中描繪出這個人物不同于常四爺的自負傲氣的一面。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員,秦仲義心懷實業救國的理想,但先進的思想也給他帶來了自負和傲氣。秦仲義登場的第一句話便是“來看看你這年輕小伙子會做生意不會”,自己也才二十出頭的秦仲義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稱自己的同齡人王利發為“年輕小伙子”,要看他“會做生意不會”,一句話體現了秦仲義自覺見識高、能力強的自信與自傲;他否定常四爺的善舉,認為“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給窮人們一碗面吃沒有”,固然體現了他對社會現實認識之深刻,同時也體現他的自負,認為自己做實業才是唯一正確的。又如他與龐太監對峙一段,“我那點財產,不值一提”等語,看似自謙,實則隱含對龐太監為首的封建勢力的不屑,同樣體現出他的實業救國理想和自負傲氣的個性。
人販子劉麻子則是欺壓百姓的黑惡勢力的代表。他做的是害人的勾當,卻說自己“我要不分心,他們還許找不到買主呢”,不僅毫無負罪感,還自鳴得意,將缺德說成功德,足見其殘酷無情;康六問他誰是買主時,他故意回避龐太監的太監身份,美其名曰“公立當差的”以避免生意談崩,暴露出他的奸猾狡詐;面對康六時他的語氣驕橫跋扈,面對龐太監時卻又阿諛奉承,強烈的對比刻畫出他欺軟怕硬的丑惡嘴臉。
老舍先生通過神奇的語言藝術,將人物描繪得各具特色,用語言展現出各自鮮明的個性。
三、反諷藝術的明珠
“我想寫一本戲,名曰最悲的悲劇,里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茶館》無疑是了卻了老舍先生這樁心愿的:老舍用委婉智慧的語言刻畫人生百態,觀眾時而為人物的滑稽可笑忍俊不禁,時而為人物的悲慘遭遇憤憤不平。反諷手法的運用便是讓這“最悲的悲劇里面充滿無恥笑聲”的一大利器。
反諷,又稱反語。在文學作品中,反諷手法是指說反話,用肯定贊美的正面語言描述明顯的虛假、丑惡的現象,使詞語具有諷刺、挖苦、嘲弄、鄙視、批判、否定等多重意義。《茶館》第一幕中,多處人物語言都體現了反諷藝術。
如在第一幕中,常四爺對二德子說:“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一個“尊家”,在表面的尊敬中隱含著無限的鄙夷與輕蔑。
再如劉麻子要把康六的女兒賣給龐總管時,對康六說:“你看,姑娘一過門,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這不是造化嗎?”對于舊中國的一個女性而言,強嫁給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壓根就不是什么“造化”,而是一大悲哀,更何況是一場交易。
同樣是第一幕,打手二德子在后院等著黃胖子來,黃胖子一進門便咋呼道:“有我在,他們誰也打不進來。”給人一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也顯出黃胖子“力挽狂瀾”的“正義感”。但在后文,我們從李三口中得知,拿刀動仗要“打”的雙方只不過是為了一只鴿子的歸屬爭論不休的紈绔子弟,真是雞毛蒜皮攪得驚天動地!
再如王利發這位平和圓滑、處事小心的茶館掌柜,也常常是話中有話,語帶諷刺。在第一幕中,王利發奉勸唐鐵嘴戒了大煙,并說道:“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靈驗。”一方面,他含蓄地批評唐鐵嘴算命是胡言亂語,另一方面也有意提醒唐鐵嘴要戒了大煙。
有些反諷是通過看似不經意的閑聊透露出來的。如第一幕中兩個茶客的只言片語,茶客甲說:“譚嗣同是誰?”茶客乙說:“好像聽說過!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會問斬呀!”兩個茶客聽說譚嗣同要問斬,卻對完全不認識的人下定論,無視事情緣由,理所當然地覺得其當死。這既反映了茶客們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也顯現出他們的奴性心理:皇上要下令問斬的人,一定是犯了大罪的。這與魯迅先生所批判的“看客心理”如出一轍。
《茶館》中不僅人物語言充斥諷刺意味,人物命運的坎坷也是對黑白顛倒的丑惡現實的諷刺。精明圓滑肯鉆研的王利發無奈選擇上吊自殺;富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常四爺因對國運的惋惜遭受牢獄之災;執著于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仲義祖產被強占,理想破滅;而那些善良勤勞肯吃苦的底層人民更是食不果腹,甚至被迫賣兒鬻女。小小一個茶館,來來去去幾個茶客,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亂象,作者運用反諷手法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在黑暗腐敗的社會,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還是為了社會的前途,這些理想奮斗都不會成功,只會帶給人無盡的悲涼。
《茶館》是值得我們反復琢磨和回味的經典之作,《茶館》中濃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語言使作品充滿了年代感與感染力,作者通過人物語言的描述塑造出個性生動的人物形象,又通過人物的變化發展來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讓我們“看了《茶館》,就可以明白為什么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 。
典/型/例/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松二爺和常四爺都提著鳥籠進來,王利發向他們打招呼。他們先把鳥籠子掛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爺文縐縐的,提著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著大而高的畫眉籠。茶房李三趕緊過來,沏上蓋碗茶。他們自帶茶葉。茶沏好,松二爺、常四爺向鄰近的茶座讓了讓。)
松二爺
常四爺 您喝這個!(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爺 好像又有事兒?
常四爺 反正打不起來!要真打的話,早到城外頭去啦;到茶館來干嗎?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進來,聽見了常四爺的話。)
二德子 (①)你這是對誰甩閑話呢?
常四爺 (②)你問我哪?花錢喝茶,難道還教誰管著嗎?
松二爺 (③)我說這位爺,您是營里當差的吧?來,坐下喝一碗,我們也都是外場人。
二德子 你管我當差不當差呢!
常四爺 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
二德子 甭說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④)
(別的茶客依舊進行他們自己的事。王利發急忙跑過來。)
王利發 哥兒們,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話好說。德爺,您后邊坐!
(二德子不聽王利發的話,一下子把一個蓋碗摟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爺的脖領。)
常四爺 (⑤)你要怎么著?
二德子 怎么著?我碰不了洋人,還碰不了你嗎?
馬五爺 (⑥)二德子,你威風啊!
二德子 (四下掃視,看到馬五爺)喝,馬五爺,您在這兒哪?我可眼拙,沒看見您!(⑦)
馬五爺 有什么事好好地說,干嗎動不動地就講打?
二德子 噫!您說得對!我到后頭坐坐去。李三,這兒的茶錢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1.文中①-⑦處是舞臺說明,請將下面符合劇情的舞臺說明對號入座。
A.要動手 B.并未立起 C.湊過去
D.過去請安 E.閃過 F.不肯示弱
G.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④
⑤? ? ? ? ? ?⑥? ? ? ? ? ?⑦
【答案】①C? ②F? ?③G? ?④A? ?⑤E? ⑥B? ⑦D
2.作者通過寫常四爺和二德子的對話,暗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答案】帝國主義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進行侵略,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無法抵抗。
3.比較二德子面對常四爺和馬五爺先后截然不同的態度,分析二德子的性格特點。
【答案】對吃洋飯的馬五爺畢恭畢敬,對耿直、有正義感的常四爺卻大打出手,以能欺負中國人而得意自豪,充分表現出二德子欺軟怕硬的性格。
4.結合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分別說說常四爺和松二爺不同的性格特點。
【答案】兩個人都是八旗子弟,在當時屬有閑階層。不肯示弱、當面較量反映出常四爺的耿直和敢作敢為。賠著小心的謙恭語氣反映出松二爺的膽小怕事。